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心理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作为日本人基本人际状态(缘人)一个维度的"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缘人"的感情配置模式的特点是,比西方的"个人"更容易得到心理一社会均衡,却不像中国人那样在以亲属集团为核心的小范围自动保持均衡.感情的控制机制虽也是"抑制型",但更趋于承认和评价自然感情,感情控制更趋于参考多种情境因素.同时,还阐述了日本人作为感情控制机制表征的"耻感意识"和"情境型行为"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老字号"公地悲剧"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老字号不仅具备独特的经营之道、严格的质量管理、历代相传的加工工艺,而且大多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着商号和品牌资产不明晰,老字号品牌的经营者并不珍惜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品牌和商号资源声誉,而被过度使用的"公地悲剧"现象."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的背离和缺乏有效的产权制度而导致的产权界定不清晰.解决我国老字号"公地悲剧"途径可以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规范等正规制度,道德约束等非正规制度以及第三部门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以摆脱老字号的"公地悲剧".  相似文献   

5.
"标题党"是大众传播时代互联网上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宏观发展的一个投影."标题党"喧嚣的写作形式,奇观化的叙事手法,对传统文本范式构成了一种挑战.他们用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读者,迎合社会上的低级趣味."标题党"写作文本可分为:事件爆料、娱乐恶搞、情色低俗三种类型;"标题党"奇观化叙事暗藏的文化隐忧:一是现代人脆弱的"心理危机",二是事件公共意义的消解,三是犬儒主义立场与行为的体现.为构建网络良性生态环境,应做到:宏观立场上的文化包容,微观运作中的制度管理,具体措施是建构与引导.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时间以来,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处境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有人认为,农村流动人口的出路是返回农村;也有人认为,城市应该完全接纳他们,使他们城市化.但是在目前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框架内以及社会结构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无法返回农村,又不能彻底融入城市,而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我们在对温州的抽样调查中,从市民权、日常生活、社会认同和主观体验三个层面进一步证明"半城市化"格局的存在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形势下,国家应该积极地把推进农村流动人口彻底城市化纳入刺激经济发展的对策中,以便更好地把刺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民生问题与促进社会结构调整有效地结合起来,打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心理疾患的社会文化根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心理疾患的社会文化根源上官子木人的心理疾患其成因是复杂的,不仅包含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而且还有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人的心理疾患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高发病的类型上都具有一定的人种文化特征,这是与中国人的自我结构、人格类型、文化习俗、社会化方式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8.
董锦霞 《社科纵横》2008,23(10):163-165
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就业、女性自身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男性相比还存在着入学机会不平等、层次不高、学科选择不均衡、教育后结果不平等等问题.对高校"女儿国"现象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女性高等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抓住社会正义问题并将其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揭示出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正义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产生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结合起来,从政治正义、经济正义和文化正义等方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走向公正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对认识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内在的理论缺陷,注定其与科学社会主义还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0.
舍勒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根源乃是作为心理机制的"怨恨",并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探讨了怨恨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怨恨产生于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攀比中所生成的报复欲长久不能满足,怨恨的产生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价值处于一种失范状态.舍勒在"怨恨"理论的基础上,他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怨恨"理论的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新的视野,但它的理论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Emo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While the emotions of pride, shame, guilt, and humiliation have long been considere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what people do and how they do it, they have received littl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ttention within the literature on so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responds to this research gap by outlin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role these emotions play, developed from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one English local authority child protection service. The framework outlines how these emotions influenced the wider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to construct an ideal form of practice, which was then used to evaluate the social workers’ actions and praise, shame, or humiliate the social workers accordingly. The threat of shame, and promise of praise, influenced most social workers to enact or conform to the standard, thereby regulating their identities. Some social workers, however, felt ashamed or guilty of what they were doing and sought to resist these attempts at control through acts of compromising, concealing, and influencing. This paper considers how this understanding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emotions and how they are experienced in a modern social service context.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 0世纪初以来 ,国家政权建设就是我国现代化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前半个世纪 ,由于不能消除赢利型经纪体制 ,各种国家政权试图进入乡村社会的努力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新政权成立以后 ,国家通过人民公社体制将国家政权直接深入到乡村社会之中 ,实现了政治的一体化 ,虽然摧毁了旧的经纪体制 ,但也毁坏了乡村社会传统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村民自治则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重建的一种方式 ,通过它国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整合。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加速变化,整个社会处于加速转型之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在社会体制的加速转型之中兴起,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却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确,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应该由主导性向公共服务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施行百年的《德国民法典》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改动 ,修改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债权部分和家庭法部分。其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国家干预的加强 ,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自由原则受到限制 ,平等的倾向在家庭关系中进一步加强 ,整个法典朝着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这种变化规律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也关联着社会的各个单细胞——家庭模式和伦理文化体系发生新的变化。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居前位。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健全和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是保证社会安宁和解决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分析人口老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这一角度切入,针对这个制度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对完善中国城市养老保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天价值观”的历史进路和现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生岐  董华 《唐都学刊》2011,27(5):43-46
"人天价值观念"是现当代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主流性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三个历史过程。而当代被人们看好的"天人合一"式的人天价值观念,就是历史上形成的人天价值观念发展的最新形态。在科学发展观成为主导性话语的现阶段,在以人为本价值诉求成为主导性诉求的当下,弘扬陕西省人民"DNA管理文化"中所蕴涵的"性命天道价值观念",对于目前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和谐社会、和谐人格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王卓慈 《唐都学刊》2005,21(2):115-118
陕西素有"文学重镇"之称,陕西当代文学创作与影视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陕西有多位专业作家正在逐步转型为文字文本和影视文本两栖的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专职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作家,其影视文学创作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影视艺术借助文学创作之力,促使文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影视的文化优势,是发展陕西影视文化产业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和使命。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面临着把大学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成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把大学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化这两大问题。大学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四个层面的文化,即国家文化、作为整体的大学组织文化、大学自身的特定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要切实履行自己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理想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文化综合创新,实施文化育人,服务好社会。  相似文献   

19.
甘安顺 《创新》2009,3(5):74-77
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会生活,靠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命来承载。文化创新的动力源自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文化创新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没有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文化必将无所依附而枯萎凋敝。文化创新的起点是个体生命,而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求。因此,在个体生命的活力日渐枯竭的当下,应在继承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创建一个让人们安身立命的新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向了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的无形资产的竞争.企业必须将文化力与经济力相结合,实施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