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开琼 《浙江学刊》2012,(4):197-20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口述史的发展历程,围绕妇女口述史的界定、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论立场、妇女口述史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妇女的个人记忆四个主题呈现当前妇女口述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文章列举了当前妇女口述史在图书出版、项目和课题研究上的情况,指出当前中国妇女口述史研究较多集中在史料学阶段,在以妇女口述史料治史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李宝梁 《社科纵横》2007,22(7):113-114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得益于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人对过往历史和当代所经历事件的一种文化自觉。现代口述史远超出传统历史学范畴,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和社会记忆,不仅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更可贵的是通过口述的研究方法,真实记录下不同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为后人重温历史,从中分析提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提供丰富翔实和可以考证的历史资料。开展口述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口述史的真实性;要面向民众,多视角地反映各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和规律;尽快建立起口述史工作规范;善于总结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更好的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叙事中,历史事实与历史故事看起来泾渭分明,其实经常会发生认识上的混淆以及实际上的交合或冲突.近年来,史学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仍然不甚明晰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口述史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本文以口述史为例,探求历史事实与历史故事时而交汇一体、时而相互冲突的成因,认为历史事实与历史故事各有其功能和底线,二者并...  相似文献   

4.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不但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还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亟待挖掘、利用与传承。依托课题组对扶贫干部的口述访谈,基于对集体记忆理论的分析发现,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是脱贫攻坚集体记忆的多重面向,这些记忆具有政治认同的催化剂、文化整合的黏合剂和乡村振兴的助燃剂等多维价值,其生成理路源发于个体记忆的唤起,形塑于突生机制的作用,达致记忆认同的许可。可从形式再生产、内容再生产、意义再生产三个角度对集体记忆的传承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前定宜庄曾发表过口述史著作《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近来她又出版了《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并合作主编了《口述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在内地众多涉猎口述史的学人中显示出她特有的实践性.她治史不囿于案头,而多有田野与文献的互动,如她主笔的《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与田野调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即是一例.这里,我们尝试以《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为主写些阅读后的感受,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6.
重现与印证历史的历史学--口述历史学的客观性质管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涉及的论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最易于引起争议的难题.主动性与互动性是口述历史研究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口述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质.除了补充之外,口述史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印证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客观性作为口述历史学的基本属性之一,贯穿于口述史研究的全过程.口述历史研究如果丧失了客观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5):134-136
立足陇南白马藏族,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及其本身含义加以概述,并探究与分析了其记忆传承的文化生态因素,拟建构一个和谐、"天人合一"的集体记忆传承模式,旨在丰富和完善其传承理论,保护其文化原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诸作家"弃医从文"、"弃文从医"或"亦文亦医"的人生际遇不绝如缕地演绎着耐人寻味的"医文跨界"现象.深入透视中国作家"医文跨界"现象及其精神生态、国外作家的文化他者,具有重要的镜像价值.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人生轨迹演绎的多向度"医文跨界"现象,蕴含着精神图谱、文化心理、人格美学等深层文化意蕴,不仅是作家主动、被动和从动的职业选择,也是作家在多元矛盾中对未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个性选择,其命运博弈显示了中国作家独特的生命形态,显现着陷于奴役与异化的生命存在及其精神生态,彰显着"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及其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0.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刘亚秋 《社会》2018,38(1):104-133
通过分析“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径中有关社会、文化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从而弥补当下记忆研究无范式的缺陷。这一范式尤其体现在与神圣记忆密切相关的“社会框架论”、社会品质,以及卡农、神话、节日等概念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能够促发人们回忆的社会力来自涂尔干所谓的“神圣社会”。哈布瓦赫记忆理论中的“社会框架论”和“社会品质”概念是涂尔干的“社会本体论”思想的核心表现,由此形成一种哈布瓦赫的“神圣记忆观”。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卡农”,也是一种神圣记忆。卡农等概念是扬·阿斯曼对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论”的继承和推进。上述要素构成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的基础。从“取向”讨论转向“范式”分析,有助于推进社会记忆研究传统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亚秋 《社会》2010,30(5):217-242
本文立足于哈布瓦赫传统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式,重点反思社会记忆的权力观和社会决定论问题,并试图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上。在此,遭遇到记忆的微光,它多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缝隙之间,一般而言,是社会决定论与能动个体之间碰撞的产物。记忆的微光之于强势的社会记忆研究范式,其力量之微弱甚至暂时不能构成一种独立的记忆类型,但它描摹了另一种记忆的存在状态,提示着被忽视的现实洞察。  相似文献   

13.
The article's starting point is that the now‐conventional conceptualization of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 as a shift from state provision of income support to market processes is misleading. Rather, state provision may be replaced by benefits negotiated collectively by trade unions and employers. As a first step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is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suggests a typology of institution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industrial agreements on social benefits emerge. This typology is based on Thomas H. Marshall's distinction between political and industrial citizenship. Following the comparative method of the ‘parallel demonstration of theory’, the typology is applied to four countries where collective agreements on social benefits have recently been concluded, namely Denmark, France,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It is argu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state's activity or passivity in labour relation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iming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and industrial citizenship is decis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ly negotiated benefits. The conclusion for comparative welfare state research is that, when viewing policies of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 the research should systematically include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their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in its frame of reference.  相似文献   

14.
杨清媚 《社会》2013,33(2):53-84
本文通过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这一个案,来梳理德国“文化”概念经过中国学者的思考和运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历程。作为第一位运用“文化”理论进行实地经验研究的中国学者,陶云逵在实证研究中思考如何保存“文化”自身的神圣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对各文化之间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问题展开过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在人类学内部有意义,而且构成了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对话的可能。本文跟随陶云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脚步,呈现他在文化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索,并试图指出,陶云逵对“文化”如何制约“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提出有力的现实和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5.
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家德  王竞  张佳音  谢朝霞 《社会》2008,28(6):15-38
本文认为社会网研究存在于七大领域之中。根据各研究领域,本文以组织与管理研究为例说明每一领域要研究的内容,并阐述了社会网结构与社会关系如何在集体行动与个体行动之间搭起一座桥,而其间的自组织现象更使得集体行动绝非个体行动的线性加总,而有着复杂现象的特性——不同的自组织会产生分歧的行动结果,相同的个体行动可能在不同的结构中产生完全相反的集体行动。解开此非线性行为之谜,正是未来社会网研究要继续努力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rate regulation and the market share of insurers using exclusive agents, known as direct writers. Direct writers have lower market share in rate regulation states; however, the effect is observed in both the regulated automobile lines and the less regulated homeowners' insurance. This suggests that statute implementation and not the statue itself affects insurers' market shares. Including measures of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insurers using nonexclusive agents and that of their agents on regulators in estimation remov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gulation and direct writers' market share.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t parties' support for regu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nexclusive agents used political influence to slow direct writers' growth.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学发轫期,许多新文学家的主要职业是新式大学的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稳定丰厚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自由地从事新文学活动。他们利用课堂的垄断话语权,使新式教育下的学生接受新文学,形成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利用新式大学里的各种新文学社团和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及新文学家自身的声名扩大新文学的影响,使新文学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构建新文学广泛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8.
19.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物质利益之反应加以分析。在本文中,我将阐述一个超越这种极化视野的文化语用学理论,以新的方式将意义结构、权变性、权力和物质性融为一体。我的论点是,实践的物质性可以由维度更多的表演概念所取代。通过对表演研究这一新领域的成果的吸收,文化语用学说明社会表演,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的,是如何可能被系统地类推为剧场表演的。在定义了社会表演的要素之后,我认为,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要素已经趋于“分解”(de fused)。只有在能够将这些日渐离析的要素“再融合”的情况下,表演才会成功。在融合化的表演中,观众认同演员,且文化剧本通过有效的舞台布景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当诸要素重新连接的过程并不完美时,表演就会失败:表演要素仍处于分离状态,社会行动看上去不但不够本真(authentic),而且显得造作和难以令人信服。与此相对,再融合能使演员成功地传达其行动的意义并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Research on immigrant women's economic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has increasingly come to the fore of immigration research, yet relatively little remains known about their engagement in the political arena. This study examines this question among Arab Muslims, a group that has been at the center of much public debate but little scholarly discourse. Methods. Using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on Arab Muslims, this study examin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activity and assesses the degree to which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religious identity contribute to differences in men's and wome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Results. Both women and men have high levels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part reflecting their relatively affluent socioeconomic positions. Men are slightly more involved than women, and this is explained by their greater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religiosity. In contrast, subjective dimensions of religiosity—or being a devout Muslim—have no effect on political engagement. Conclusions. Overall, there are few gender differences in Arab Muslim political engagement, suggesting that collective identity based on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s more salient for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this group. Further, religion is not uniform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activity, varying by gender and the dimension of religious identity in question, suggesting that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focus on how different facets of religion influence U.S. political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