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少斐 《社会工作》2011,(12):94-96
本文以对河北省某市166名社区服刑人员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居住情况、经济收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描述了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状况。同时,用六个变量分别与该三个方面做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服刑经历和户籍对社区服刑人的生活适应有影响,性别与年龄没有影响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对河北省某市166名社区服刑人员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居住情况、经济收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描述了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状况.同时,用六个变量分别与该三个方面做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服刑经历和户籍对社区服刑人的生活适应有影响,性别与年龄没有影响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  相似文献   

3.
曾迪洋 《社会》2016,36(5):131-154
以往关于中国市场转型的研究通常关注转型的过程及其后果,却较少注意人们的主观意愿。在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对市场转型的态度是其选择和行动的基础,这将会影响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2012年“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调查数据发现,与本地居民相比,流动人口表现出更强烈的市场转型偏好,且这种偏好倾向随世代推移呈现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城城”流动人口比城乡流动人口更支持市场转型,流动人口内部存在显著分化。本文认为,结构性因素与认知性因素是市场转型偏好分化的重要原因。城镇内部的二元隔离是流动人口无法充分获得市场化红利的根本原因,唯有改变这一状况,才能消解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态度上的隔膜。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11):66-74
本文运用CGSS2015年的数据,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收入不平等、健康和社会公平感等角度探讨了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及其区域差异。实证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绝对收入差异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对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相对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健康自评程度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公平感知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婚姻和教育上的差异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婷 《社会工作》2009,(2):53-54
根据2006年厦门市居民调查的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居民政治参与的各因素。进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都对居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一定影响。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两性在政治参与上的差异,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两性政治参与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6年厦门市居民调查的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居民政治参与的各因素。进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都对居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一定影响。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两性在政治参与上的差异,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两性政治参与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庄渝霞 《社会》2008,28(1):138-138
笔者利用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两次关于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1 ,对不同代别2 农民工的生育意愿进行描述,结果表明:在最佳生育年龄方面,旧生代、过渡代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没有太大的差异,在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意愿生育性别和生育动机方面,三个代别的农民工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三个代别的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和生育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旧生代和过渡代农民工生育意愿三个方面的因素较复杂,其中,受教育程度和生育经历的影响较集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只有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始终在影响着其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和传统型生育动机;从事何种职业影响着其关于情感性生育动机的看法。笔者认为已婚农民工的生育经历对生育意愿所起的作用将为新生代的生育行为提供前车之鉴,通过进一步加强教育和提升职业层次,将为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良好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市县区域城乡男女居民自我和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甘肃省为例,探讨市县区域居民的自我和谐状态。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12个市域成人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结果: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市域之间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种差异在不同地区之间有不同的表现;自我的刻板性在受教育程度这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种差异在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间有不同的表现。结论:受教育程度(而不是性别、家庭来源)是影响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和自我的刻板性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是影响自我的灵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甘肃省为例,探讨市县区域居民的自我和谐状态。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12个市域成人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结果: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市域之间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种差异在不同地区之间有不同的表现;自我的刻板性在受教育程度这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种差异在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间有不同的表现。结论:受教育程度(而不是性别、家庭来源)是影响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和自我的刻板性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是影响自我的灵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杨风 《创新》2021,15(6):84-97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较低,明确表示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仅占37.0%.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流动范围、流动时间正相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经济收入、劳动合同签订、现住房性质、居住证办理、平时主要与谁交往对市民化意愿有影响,流入地类型、流入城市规模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农业转移人口在老家拥有承包地、宅基地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为有序推进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增加农民工收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优先推进重点群体落户城镇,形成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王鹏  吴俞晓 《社会》2013,33(3):89-110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高等教育对农村户籍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城市户籍女性,技术类职业相比非技术非管理类职业,对农村户籍男性居民的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提前效应。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兄弟姐妹越多,初婚年龄越早。对城市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言,父亲从事管理类职业对儿子的初婚年龄均有显著的提前效应,而且对农村户籍居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户籍居民。  相似文献   

12.
刘新莉 《社会工作》2008,(23):48-49
在社区服刑人员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时常会影响矫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处理得好,会使他们超越自卑寻求优越;而如果处理得不好,则会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最终导致自暴自弃行为的发生,甚至有可能再次走向犯罪的深渊。那么哪些矫正对象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社工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呢?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支持网能有效帮助弱势群体脱离困境,化解危机。流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社会空间上的转变使其原来的个人社会支持网处于严重缺失状态,而在移入地的政府支援力量未及时到场时,两种资源的缺失使得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显。表现为,短期来京者犯罪率高、侵财性犯罪突出、团伙化犯罪倾向明显。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控制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是城市政府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广大居民参与“883行动计划”状况的介绍,分析了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居民参与该计划情况的影响,总结了目前武汉市武昌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与市民在社会距离变化感受、相互理解程度、交往感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农民工认为他们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缩小了,但市民认为他们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扩大了。差异性态度可能是交往期望差异造成的。整体上看,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呈现扩大趋势。社会距离扩大的原因除了与双方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文化差异、空间隔离、交往频率等因素有关系外,还与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政策调整和流动人口犯罪有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省域居民自我刻板印象,采用特征形容词评定量表测试了2610名甘肃省域的城乡居民,结果发现:城乡、受教育程度、年龄组在自我刻板印象上的主效应差异显著,但性别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城乡居民在宜人性高分特征、认真性高分特征、外倾性高分特征、开放性高分特征、神经质高分特征及神经质低分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居民在文化特征、神经质低分特征和开放性高分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宜人性高分特征、认真性高分特征、外倾性高分特征、外倾性低分特征、文化特征及神经质低分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特定文化背景下区域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被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获得较低、有拖欠工资等经历的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被歧视";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劳动过程中难以保障的流动人口反而容易感到"被歧视";城市生活年限越长,流动人口越容易感受到"被歧视",与本地人交往增多并不会对"被歧视"弱化产生显著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生活中使用互联网的流动人口不易感到"被歧视".可以看出,在当前的特大城市北京,脱离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品质的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保障社会报酬非差别性获得的制度完善依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非表层"的社会交往关系、使用大众传媒等方式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在制度完善之外解决歧视问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莹 《社科纵横》2013,(7):80-82
根据对天津市居民的调查分析,不同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和收入者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回归分析显示,在与自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的各因素中,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生活变化评价,再次是个人生活满意度,上述因素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江苏高校317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考查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公益人格迫切需要加强培育.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性别和专业差异不显著,一年级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显著低于其他高年级大学生,不同奖学金经历、实习经历以及公益活动经历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影响没有统计意义,创业教育和角色榜样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人际信任变量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5~30岁流动人口在人际信任上的得分最高,显著高于研究中的其它年龄组;在社会支持变量上,外出打工5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要显著高于1年及以下(p<0.05)及1~2年(p<0.05);18~25岁流动人口社会支持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年龄组。在幸福感变量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签订劳动合同的流动人口显著高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者。(2)在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幸福感关系中,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对人际信任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