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喜峰 《求是学刊》2012,(5):140-146
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满族历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扶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自为摄政王,1644年率领清兵入关,定鼎中原,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的华夷思想主要分为四部分,即处处从满族的利益出发,对汉族进行军事征讨的民族征服和大一统思想,剃发易服的民族同化思想,经济掠夺、政治压迫的首崇满洲思想以及满汉一体思想。这些思想决定了多尔衮在清入关后的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2.
满族祖籍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清代满族祖籍的记载,无论是官书,还是私著,都肯定是长白山,几乎已成定论。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官修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此书称: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儿湖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古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古伦衣上,色甚鲜妍,佛古伦爱之不忍释手,遂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初的英国宫廷,贵族派别斗争异常激烈,以阿伦德尔伯爵为首的旧贵族和以宠臣白金汉家族为核心的宫廷贵族之间的斗争主宰了宫廷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宫廷贵族的政治斗争与贵族文化中的新趋势有一定的关系,反映了传统贵族和贵族暴发户之间在文化品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新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努尔啥赤传》(阎崇年著),在叙述努尔哈赤的先世时,亦引录了流传很久的三仙女在池中洗澡,第三女佛库伦因吞食神鹊所遗朱果而生下清始祖布库里雍顺的神话故事。这一神话被清王朝历代皇帝所乐道,并被正式记录在天聪年间始修的《满洲实录》、崇德元年成书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和康熙朝重修的《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里。我们以为这一故事有其神话成分,也有其史实成分。这一故事的前一段,即故事中所讲述的布库  相似文献   

5.
八旗的秘密     
张淼 《今日辽宁》2014,(4):82-84
正清代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的,初建时设四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旗皆纯色。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因"归服益广",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设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合称八旗。其中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均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八旗排序体现旗主地位尊卑八旗的等第顺序与满族的宗法、旗主的身份地位、尚色习俗等有关,但其阶段件的变化却源于政治,是八旗旗主  相似文献   

6.
马齐是清前期满族大臣中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身经顺、康、雍、乾四朝 ,亲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始终保持高位 ,在康雍年间长期担任首席满洲大学士。本文拟从马齐在仕途中的起伏得失 ,在康雍乾三朝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与康雍乾三帝的不同关系 ,其才力、处事风格对仕途的影响和他之所以得到诸帝保全的原因等角度 ,考察这位满族贵族在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束缚控制下 ,显赫却又无奈的宦海生涯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罗冬阳 《求是学刊》2012,(5):132-139
"明清更替"、"清承明制"赅括了明清改朝换代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断裂与连续的特性。清前期言路的整饬,既包括"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的话语构建,也包括多项相关制度的调整,如风闻言事之例的禁与开、巡按的永久性停遣、科道官的缩编、台省合一、六科封驳权的废止等,都指向阉割言官作为言路的舆论监督机能和制约皇权机能,都指向确立和巩固首崇满洲的国家体制,大大强化了君主独裁。从理解有关当事人的动机和面临的境况来加以审视,清前期言路的整饬充分实现了清朝统治者和满洲贵族建立并巩固其全国统治的目标。从与清朝合作的汉族士大夫的立场看,言路整饬是必要的,但整饬办法无疑是不受欢迎的。而对明朝遗民来讲,清朝的言路整饬与他们所希冀的方向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并没有从制度上解开道德、舆论与政治、法律关系的混沌纠结,而是有选择地阉割了言路形成舆论、将政治公开化及其制约皇权的机能。  相似文献   

8.
中江兆民中期的国际政治思想是他的国际政治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从"政理"、"政术"和"政俗"三个角度可以全面阐述中江兆民的日本国际政治发展战略。中江兆民在中期仍然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但是与前期相比,中期的国际政治思想较为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的和平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清昭陵的主人皇太极,似乎没有哪个皇帝的名字比他更加名副其实的像一个皇帝和王朝创始人了。"皇"自古以来便与王朝帝业画上了等号,"太极"在传统哲学中更被视为万物本源。"皇太极"那就是王朝帝业的本源,叫这个名字的人那简直是天生的帝王呀!其实,皇太极还有个曾用名叫"黄台吉",皇太极是他登上宝座后给自己"包装"的。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皇太极位列第八,他的哥哥们都取名储英、代善、阿拜等,弟弟们有大家熟悉的多尔衮、  相似文献   

10.
司马家族自古以来便承担着著史的任务,司马迁也一心要著述一部伟大的史书.但在早期,他主要是要继承司马谈的遗愿完成一部记载西汉王朝帝王将相、忠臣义士的功德业绩的西汉史.李陵之祸却引发了他对人生、社会与历史的新的思考,他在强烈的生命体验中完成了对家族意识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史学传统的超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进而创造出伟大的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11.
王剑 《学习与探索》2007,(5):200-204
明中叶以后诸帝多怠政,但世宗嘉靖皇帝并非完全如此。嘉靖前期,他励精图治,中后期虽少临朝或不临朝,他却能牢牢地控制着朝政而威柄不移。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嘉靖朝为明代使用密疏十分广泛的时期,这对嘉靖朝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改变了嘉靖皇帝的理政方式,因而其理政方式不同于以前或以后的诸帝。嘉靖皇帝的理政方式与诸帝相比主要有三个转变,即早朝由勤于理朝到临御日浅,由上朝理政向重视章奏批答的转变,由批答章奏向更加重视密疏的转变。从形式上和表面来看,这三个转变是一个比一个隐蔽,一个比一个看起来好像是疏于理政,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嘉靖皇帝就是在越来越"怠政"的表象之下,通过密疏政治越来越严密地实现了对朝政的绝对控制,从而形成了嘉靖皇帝独特的理政方式。  相似文献   

12.
清入关前即已实行度牒制度,康熙初限制寺观及僧道数量,雍正时期,放松对僧道管理,度牒失去效力.乾隆初恢复度牒制度,乾隆三十九年,正式废止度牒制度,从此僧道身份与政府干预脱节.清前期度牒制度着眼于社会治理,而非宗教规范.度牒制度在清代之废止,是明清帝制框架下民间社会自由生活秩序之逐步发展,佛、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乃至普遍日常生活习俗融和,僧道成为大量普通人生存出路,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的结果.乾隆帝复、废度牒制度之转变,反映出其现实主义的政治策略思想.  相似文献   

13.
高平檀氏约自两晋之际流迁江东,侨居京口,当属于北府崇尚武力之将门次等士族。尽管入宋后,其家族代表人物的政治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主要依靠勋功封赏,其后人仕进依然受到高门士族的抑制。晋宋之间,檀氏武人代表参与了北府兵崛起的过程,特别在刘裕领导北府集团推翻高门士族桓玄和建宋代晋的过程中,檀氏家族代表先“合门从义”,后随刘裕征战南燕与后秦,军功卓著。刘宋前期,檀道济作为北府将领的代表,受命刘裕成为顾命辅政大臣之一,虽被动卷入宫廷政治斗争,但其主要作为仍然是在对抗北魏的军事征战中。檀和之领军征伐林邑,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宋文帝及其权臣猜忌并无端杀害了檀道济,不仅重创檀氏家族,而且严重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结束,国际人权斗争日益尖锐化、表面化,其实质是一场强权政治与反强权政治、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是我国和西方大国斗争的焦点之一.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在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党的路线和政策上的失误,屡搞政治运动,极左思潮风行,终于发展成十年文化革命的全国性灾难.人的问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受到了极大扭曲.  相似文献   

15.
在近现代重要政治人物中,蒋介石有着特别的故乡情结.通过对其日记的分析,可见到这种情结来自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对家族的情感.因此他对故乡建设多有效力.而且故乡对蒋介石个人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对国事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7,23(6):87-92
清初降臣孙承泽于明朝末年考中进士并授官,1644年3月在李自成军队进入北京后投降新政权,5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又投靠清政权。1654年因陈名夏案休致罢官。在退居后的二十余年间,孙承泽由于气节有亏,在学术上力尊程朱,结交了魏裔介、魏象枢、熊赐履、陆陇其和刁包等著名理学家。在与他们的论学往来中,孙承泽不仅将晚年生活沉浸在经史之中,而且也赢得了"老为经生"、"所学甚正"的口碑。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贝马斯前期的公共领域理论 ,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来说都是成问题的。70年代以后 ,哈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主动地抛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一客体分析的理论模式 ,转到“语言游戏”理论 (维特根斯坦 )和言语行为论 (奥斯汀和塞尔 )的主体间的分析界面上来。在他看来 ,资本主义政治的合法性危机 ,只有通过对主体间交往能力的合理重构才有望得到解决。本文分析了上述转向的契机 ,并对这一转向的理论合理性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雷蕾 《社科纵横》2006,21(1):93-95
元明易代,杂剧这种艺术形式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日趋衰微,而南戏兴起.在杂剧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明初藩王剧作家朱有餝以其丰富的杂剧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类型明显,与他的经历紧密相关.作为藩王,他有闲情逸致,有经济实力来写赏花庆寿剧.同样作为藩王,残酷的宫廷斗争又使他不得不借杂剧作品韬晦表忠.本文将以朱有餝的<神后山秋餳得驺虞>一剧为例分析明初政治环境如何造就了这位藩王的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9.
《青岛画报》2011,(6):32
《内伤》(谭万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号称堪比《白鹿原》的中国家族史,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年代小说。山民谭世林与妻子养育发展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四儿两女。孩子们日益长大,战火年代阴差阳错地调换了各自身份,为各自信仰而奋斗……小说用一种独特的笔调重新诠释了亲情、爱情、奸情、以及战争和政治。内容庞杂,涉及家族、抗战、内战、剿匪、文革和商战等多个热点题材。  相似文献   

20.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4,(3):147-153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问",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问家.但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较多的是他挑起1923年的"科玄论战",成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对他的学术和政治活动研究不多.实际上,他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对西方学理的输入,对治学方法的重视,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的转换,加快了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其对中国现代学术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