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的非历史性和施蒂纳的"唯一者"概念展开了批判,在这一批判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了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概念和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前提的现实的个人概念,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实现了自己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2.
以理性梳理为视角,卢卡奇思想经历了从对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批判到对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表征了其理性历程的转变与飞跃.卢卡奇深刻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必须以理性原则来指导,应捍卫与坚守人类的理性精神,这对于中国现代化极具启示意义.即实现经济秩序的理性化、公民政治的理性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论黑格尔对主观思想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儿以自明性为依据为近代哲学确立了主观性原则.康德将这个原则以理性批判的形式加以发展.但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的主观思想流于空洞的形式,错过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内容,因而必然导致主体性与物自体之间以及"应有"和"现有"之间的绝然分裂,无法真正进入社会政治的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5.
论科西克对伪具体世界观念层面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认为,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应是"具体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通过对伪具体世界生存论根源的揭示.说明了人类以批判性的实践创造人类世界、最终实现自由解放的现实进程."伪具体世界"的观念层面包括日常思维、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历史哲学三部分,对它们的批判构成了"具体的辩证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社会自我批判就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批判与辩证法中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属于评价范畴.当社会的发展具备"特殊条件"时,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就转化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社会自我批判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深刻地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更在于使"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必然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予以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戴继诚 《唐都学刊》2008,24(1):110-113
康德"哥白尼革命"是其批判哲学的重要一环.以此为起点,他在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大力讴歌人类噜的价值,颂扬人类的伟大."人"始终是康德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彰显"人"之高贵与尊严是康德给自己批判哲学"预设"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10):48-51
马克思恩格斯从"虚假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层面对意识形态作了基本界定。无论是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都根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性是意识形态最基本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不仅体现为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更体现为作用于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诉求,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最终表现为诉诸实践的效力。从实践性上把握意识形态的两重内涵,可以看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和遮蔽,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物质生产实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技术理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它的理论来源是韦伯的技术合理性思想和对西方社会科学技术崇拜的忧虑,面临着理性的崩塌和解体、人类精神的分化,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从不同的理论路径提出了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但是都有着相似的理论困境,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抽象性、局限性,以及理论上的决定论色彩和简单化思维。为了克服上述理论误区,必须扬弃简单的决定论思维方式,理解人类实践中的二元对立的深层根源,既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要对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批判。不能进行抽象批判,而要深入历史;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不能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不能对技术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不能片面地褒奖一方而贬低另一方,要清楚二者各有各的优缺点,都不是绝对的。技术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重新融合,一定要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2.
李晓培 《社科纵横》2013,(12):108-112
早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自由女权主义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类型压迫、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以及从狭隘的白人女性视角理解女性压迫进行了批判;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忽视阶级因素、从争取女性合法地位走向"男人是敌人"的极端观点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阶级分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批判触及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宏大叙事并没有彻底解决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其批判的视角从现实走向了虚无;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后学的影响发生了后现代主义转向,以"学院式"的批判风格逐渐脱离女性解放的根源,走向了"虚无"的"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13.
对于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这个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学术传统具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三代新儒家"从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新人文精神出发,发掘儒家文化传统对于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则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审慎地看待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并出于文化安全的考虑,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相关性提出全面质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霍耐特承认理论在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视野中,基于"社会性关注与社会发展、批判规范的探寻和社会正义构想"的问题意识,回答了"为什么我得承认你","承认如何可能","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等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伦理-政治转向,并着力于构建极具当代理论-实践价值的政治正义学说.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7,(1):19-25
青年黑格尔派在其所从事的宗教批判中,用"实体""类"以及"唯一者"等意识形态替换了上帝,从而将基督教的宗教历史还原为人类理性的历史,这便使思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宗教的过程中逐步地确立了起来。马克思正是对青年黑格尔派主观臆造的"意志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将历史发展的根据还原为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起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3):16-22
马克思对"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进行过三次理论建构,折射出其批判方法论的变革。青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用应然状态的"对象化"批判实然状态的"异化",是一种价值性的、人本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则是在对经济学理论加以哲学透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相对照,是一种经验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辩证分析,内在地解析了"异化"的生产关系本质与现实历史基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以人的现实生活为根基,通过对理论优先于实践的经典关系的颠倒,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真正终结.马克思辩证法既为哲学的表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思路,又为当代人类的生存解放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空间,从而既有利地捍卫了自身的合法性,也为当代哲学开创了一种"后形而上学"之思.  相似文献   

19.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4,(3):128-132
霍克海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总体观的先河,他试图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现实,由此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他把精神分析方法融入社会批判,从心理学角度来揭示现代社会异化的根源,由此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总体观。他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启蒙运动进行批判,认为启蒙本质上就是一个悖论,启蒙的过程就是理性异化为新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国家理性是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神物"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国家理性通过中介环节即等级要素统摄着君王、官僚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性的实质:黑格尔的政治国家是从概念推演而来的,是作为主观实体性的政治信念;黑格尔为国家理性所做的概念推演,主要目的在于为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寻找哲学根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