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13,(6):119-119
郭家新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发生了渐进但重大的转型。"大一统"银行时期主要依靠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直接控制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商业(专业)银行体制建立以后,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宏观管理体制正在逐步进行着带根本性的转轨,即由对经济的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探讨和研究间接控制的内涵与特征,在理论上阐明实行间接控制的必然性、条件及实施对策,对于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转轨,逐步熟练地和卓有成效地运用间接控制手段,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问题仍然是"融资难"。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源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企制度性约束与信息不对称。化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需要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信贷风险防控制度、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业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二级银行体制为基本模式.中央银行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经济调控机制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化,即通过控制货币供应,以实现币值、汇率和物价的稳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地增长.但是,在经济转换时期,建立了中央银行体系,并不意味着间接调控手段能顺利实现.因此,有必要研究二元经济机制下发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外部环境问题.我认为,在中央银行调控的外部环境中,目前尚有许多关系没有理顺.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价格机制取代计划机制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货币、银行成为经济的核心,矛盾和问题集中通过金融体现,这一现实给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立和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金融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行信贷和发行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不论是现金,或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投放到流通中去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分配,一方面是资金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来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具有数量平衡的性质。信贷分配的这种特性,常常令人感到迷惑:既然有贷款就有存款,就有货币的投放与回笼,那么,银行存款是怎样产生的?银行放款的结构、规模对货币流通有何关系?如何通过控制和调节信贷来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逐步减少行政手段,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生活的运行,即由对经济生活的直接控制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在间接的宏观控制手段中,货币金融将起重要的作用。这样,就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货币与经济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货币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上,过去,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1.把马克思从不同层次对货币的研究机械地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仅仅局限于货币的本质、起源和职能,忽视了马克思关于货币以信用为中介对商品经济运行的刺激或破坏作用的理论;2.把马克思为了抽象分析而假定的金属货币运动等同于现实货币运动,没有从马克思对信用制度下货币运动的分析中去认识银行控制货币运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实,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两个层次研究了货币问题。首先,他撇开信用制度,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从而科学地说明了货币运动和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然后,马克思以信用为  相似文献   

8.
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政治法律传统、金融体系等现有特征决定了一国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途径,并进而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同的金融结构影响着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效丰和经济增长,也影响着金融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稳定.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文章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认为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该是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并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脉冲响应模型(IRF)、方差分析模型、协整关系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初步论证了理论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货币供应机制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货币供应机制及其控制的重点在我国,货币供应行为集中表现为银行体系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以下统称社会公众)提供货币和货币资金。银行所提供的货币或货币资金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一种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另一种是以居民手存或单位库存现金的形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银行向社会公众提供货币和货币资金只有三种可能的方式,换句话说,我国的货币供应机制有三: 一是银行收兑社会公众手中的金银。在我国,国家准许社会公众保有一定量的金银,但禁止金银计价流通;金银不能直接充当流通手段或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控制货币发行总闸门的认识周秀宝,吕莉萍一、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两闸门必须一起抓。银行部门根据国务院精神,制定了一系列贷款管理办法,对控制信贷投放有积极的作用。银行部门着重抓了控制信贷投放闸门,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注意抓货币发行的闸门。从建国以来的实...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经济管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正常运行。本文试就“转变”中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是整个经济体制模式的系统转换人们知道,宏观管理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基本功能,宏观经济管理又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基本方式。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型的,与其相适应的宏观经济管理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一套管理体系和办法。经济运行主要靠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直接干予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也将从以直接控制为主转换为以间接控制为主。近年来,由于我们宏观经济的某些失控,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心和注意。什么是宏观经济的间接控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宏观经济间接控制的客观根据及其目标、手段、条件又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有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如何在市场经济整体改革的大环境中,有效地按照商业性原则进行制度创新,办成具有银行本质特征的现代金融企业以完整的企业形象走向市场,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转轨,既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实行货币经营商业化,转换银行职能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国专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杜道洪一、我国现行专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我国专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体制由“统存统贷”逐步过渡到了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这种现行体制存在如下缺陷:1.信贷规模控制和资金控制的相互脱节,银行自...  相似文献   

15.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盘活存量,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政策,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从银行的角度出发,调整结构主要是信贷上的结构,而这种信贷结构的调整和国家产业结构又是相配套形成,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节又是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的。银行信贷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越广泛,它的调节经济的作用就越大。然而,由于现阶段制约结构调整的因素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不从根本上作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难以有效地调整信贷结构,换言之,如果不能在“控制总量”的条件下,调整好信贷结构,也就难以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信贷结构的调整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们为实现信贷资金由供给制向借贷制的转轨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改革探索,但时至今日,仍未能从根本上触动供给制。不仅如此,由于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利益调节的过份倾斜,使传统形式的信贷资金正向供给制演化为反方向的倒逼机制,即信贷资金的倒逼机制。因此,有必要深刻剖析信贷资金倒逼机制的危害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一、信贷资金倒逼机制的危害所谓信贷资金倒逼机制,就是指企业倒逼专业银行,专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运行机制。这种倒逼机制作为一种不期而至的新形式,与直接的正向供给制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直接供给制条件下,货币供给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央,尽管过份集权可能导致经济的呆滞,但一般不会出现宏观失控,即使个别时期计划失误,也很容易通过资金供给的主动调节进行矫正,而在倒逼机制形成后,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17.
战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各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货币政策工具相应地要进行变革。战后到80年代,各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管制、信贷分配、央行指导信贷等直接工具逐渐减少甚至取消,而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贴现机制这三大间接工具被广泛采用,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控制重点由银行系统转到证券市场上来,三大间接工具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日益下降,出现了法定准备率降低甚至为零的趋势;贴现机制的调控作用也下降了,但作为金融监管的工具仍受重视;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贷这一古老的民间信用互助形式,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又成为崭新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仅就其中几个基本问题作一初探。一、民间信贷复活的社会经济基础民间信贷,一曰民间信用,又称民间借贷,它由来已久。历史上,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和许多城镇都曾出现过,只是各地称谓有所不同。如在温州,大多是以各种“会”的形式出现,诸如聚会、成会、标会等等。古老的民间信贷是随着商品经济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当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随着货币价值形态的出现并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中起融通作用时,社会成员间的民间借贷关系就产生了。这种借贷关系最初带有互助性质,规模小、形式简单,且只是单一直接的借贷。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资金往来渐趋频繁,需求量扩大,民间信贷也就由单一直接的借贷发展成为扩大的、多形式的直接、间接并存的较为高级的民间信贷。  相似文献   

19.
利益集团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困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已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我国体制改革的渐进性质,在新体制下发育并成长起来的利益集团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遭遇到许多障碍和阻力。具体地说,现阶段我国利益集团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陷入了五大困境,即,组织保障困境、制度安排困境、体制容纳困境、法律规范困境和文化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20.
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贷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货币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社会生产某一环节发生问题,都与货币直接相关。因此,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经营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等等,但最主要的是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它是银行因不能及时满足顾客提存需求,或者债务人不能偿还本息,可能引起的收益损失。具体包括自身信用风险、贷款信用风险和投资信用风险。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突出地体现在贷款信用风险上,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危害性之大已严重地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