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群 《学术交流》2006,(8):156-159
黄河和长江孕育的华夏文化,自一产生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古老传统的浸染和熏陶,先秦时代的哲学家,特别是儒道诸子具有浓厚的水情结。孔子、孟子、荀子等以水比德,用水的特性比附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风范和君子人格。老子、庄子以水喻“道”,赋予水以比喻和象征意蕴,创造了众多与水有关的意象和寓言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形象的画廊。  相似文献   

2.
黄如珍 《生存》2020,(11):0011-0012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的思想内涵以及外在的语言论辩形式。这对高中生学写议论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它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3.
刘建刚 《社科纵横》2013,(11):48-50
积极完善县级党组织的内部权力结构,进一步使之科学化、合理化,进一步提升县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就需要改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党的委员会的职能,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以及规范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权限等几个方面,这也是保证县级党组织规范有效运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统思想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司马迁就具有这一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包括民族大一统思想、疆域大一统思想和政治大一统思想等,这一思想在史学上表现为“通史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聪 《探求》2009,(2):73-77
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人所遭遇的物化事实集中地反映在生活世界的消费本质中,消费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对物品的购买、拥有和消耗,其本质是在物中并通过物而建立的人和人之间的象征关系。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透过“时尚”与“身体”等当下文化现象,鲍德里亚对大量繁衍的物所带来的现代人的当下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卢毅 《浙江学刊》2000,1(2):112-117
本文从中国自由主义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对五四诸子“个人社群观”嬗变流程的脉络梳理,来揭示彰显其内在思想张力之生成及缓解的深层缘由。作者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的原生基石预设于“个人主义”所取得的毋庸置疑的先验地位之上,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则与此迥然有别。虽然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激进派为了摆脱两难困境,曾经一度突破了保守派布下的樊篱,逼近触摸到“个人本位”的观念,但在“启蒙的屈辱”的心理作用下,很快又回撤到早期先驱者的归宿窠臼中去,重新操持起“社群本位”这一当代社群主义的主流话语。这种在中国近代思潮史上屡见不鲜的殊途同归现象,究其根源乃在于,当面临着与生俱来的内心撕裂之痛苦时,亲历者往往采取了二者择一的一元化思维进路,抑或是某种笼统模糊的调和手段,亟欲强行将之缓解。而从如此颟顸浮躁的心态出发,在现实政治的运作过程中只能导致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相背离。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寻大学学术和行政权力的结构体系及其社会、历史根源,提出基于大学的历史使命而统整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组织文化,构建和谐、高效、创新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以实现通过大学组织发挥人类创造力的组织文化目标。  相似文献   

8.
黄成华 《创新》2018,(2):63-71
建立于意识哲学基础上的生命教育引发了理性的偏激、价值取向的单一、技术医学的困境等,以身体哲学取代意识哲学的范式转换,适应了当前生命教育的需要.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提升了身体的地位,重构了生命教育的话语系统,沟通了中西方生命哲学.消费主义语境下的身体则偏离了身体哲学对身体的理解,有再次贬低身体的危险倾向.  相似文献   

9.
"权力"是罗伯特·基欧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与现实主义的"权力"理论不同,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不是建立在无政府状态的"均势"基础上,而是以相互依赖为分析框架,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既包括了"硬权力",也包括了"软权力";既包括了有形的物质力量,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力量;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揭示了"权力"的最终目的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是对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根据政党组织形态的演进史建构的政党类型学是划分政党类型的一种基本路径。一般来说,将政党划分为精英型政党、群众型政党、全方位型政党、卡特尔型政党和数字型政党等,是划分政党类型的一种基本方法,尽管它不能全面和精确地反映很多政党的状况,但它反映了世界政党组织形态发展的一条基本路径。正是根据这一基本的演进路径或类型划分,才能较好地对世界政党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演进的基本模式进行比较和阐释,以阐明政党内部的中央领导、基层组织和党的公职部分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变迁。这是认识政党的组织形态和功能变迁规律的一个重要视角,尤其是如何认识以数字型政党为代表的政党模式的新变化,进而探讨这种变化所导致的政党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包括比较分析不同政党的特殊性,是政党研究和政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李蓉 《浙江学刊》2020,(5):215-221
西方现代身体哲学、美学奠定了身体的首要地位,而"身心一体"的思维也是诗性的思维。诗歌作为极具身体感的文体,不仅体现在它的音乐节奏感上,也体现在它的语言质地、铺排方式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新诗的感性特征、对"真实的当下"的看重也都是现代的"身体意识"的体现。新诗的现代性是"身体"从艺术形式到精神立场全面展开的过程,感性中融入智性,个人的身体走向他人正是新诗的"身体现代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区是基于BBS发展而来的虚拟生活共同体.虚拟社区同现实社会一样具有权力结构.通过研究发现,显性和隐性的虚拟社区权力同时存在于虚拟社区.前者属于正式权力,由虚拟社区建设者设立;后者属于非正式权力,由社区成员发帖与回帖的互动而产生.显性虚拟社区权力协调与规范隐性虚拟社区权力,前者设置于后者之上.虚拟社区权力具有话题依赖性、易转移性、自致性、有限性等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为领导者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越权干涉、重放权和轻考核等.权力结构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必须在管理岗位上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管理模式,以交流轮岗的形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培训教育的力度,通过健全监督机制,规范管理者的职务行为.  相似文献   

14.
张爱军  刘仕金 《阅江学刊》2022,(1):64-75+173
元宇宙因其巨大的功能想象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未来模式,并具有政治上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元宇宙有利于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政治的传播能力。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权力转移,垄断张力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资本剥削的新场域,自由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意识形态入侵的新工具,沉浸叙事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人出现巨大的精神危机。基于此,政治权力具有延伸到元宇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文本上,法是系统的和结构严密的。只要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作为一种语言和权力话语,不只与社会制度、政治权力、经济基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也与话语的性质、意义、效用以及话语的主体、对象和情境密切相关;并由此决定一切法在客观性、实在性、规律性、本质性、确定性、真理性和正义性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离散性与不确定性。同时,法还带有鲜明的社会性、权力性、工具性、实用性、强制性、偶然性、相对性和主观性。法也是权力意志的奴婢,经济基础的附庸,渗透着伦理道德、真理、正义和主观精神等诸多因素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势”是中国语境之中非常特殊的概念,然而它却是中国人看世界与想问题的基本方式。从政治到伦理、从时间到空间都与“势”有着关联。将“势”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工作是为了厚实宏观议题的洞察力,以促进宏观层面的改变,因为“势”暗示了“顺势而为”的可能性,这要求社会工作去争取“时势权力”。  相似文献   

17.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巫烈光 《探求》2003,(6):26-29
本文分析了中国党政双塔型权力结构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的特殊形式——党政一体化的形成原因及弊端,提出党政分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结合案例探讨了党政分开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了双塔优化定位的两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司法体制在国家纵向权力安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个国家宪政框架中的权力结构存在线性式、宝塔式和网络式三种理论模式。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网络式结构特征。联邦制和司法权在联邦制国家的权力结构中形成了立体宪政结构。联邦制中的司法权结构模式可以分为美国模式的"双轨交叉式"结构和德国模式的"多支汇总式"结构。这些对中国解决"司法权地方化"问题的司法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5,21(4):20-23
建安之前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立言"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人的立言实践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表现在于其一,立言的情感色彩日益浓郁,这主要缘于文人立言的主体意识日趋自觉;其二,立言的内容逐渐丰富,就其包含的文献典籍来说,大致经历了由春秋中叶之前的经、史,到春秋中叶至战国后期的子、集,再到两汉时期的经、史、子、集的变化过程.不过"立言"作为对有关国家政治、道德教化之言辞的记载这一主旨在文人心中仍占主导并贯穿该期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