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9,(11):196-203
大气污染的流动性、交叉性决定了我国各级政府应当选择协同治理的方式,以"平等协商、合作治理"的原则进行大气污染治理。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的持续深入推进,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冲突引发的一系列激励不相容问题更加凸显,阻滞着政府间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建立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制度、优化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制度、创新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利益均衡与补偿制度、健全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的问责制度等,可促进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的激励相容,打赢"蓝天保卫战"。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金融控股公司激励相容监管条件的基础上,对比剖析德隆集团与平安集团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联交易四方面的不同点,从而总结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综合化经营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控股公司应对其自身经营结果负责,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同时配合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从而实现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3.
4.
乡村作为人类的基本聚落,其治理成效如何,直接攸关生产生活秩序能否有序、和谐、稳定。基于法治化框架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自治、德治有机对接,是确保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由于在当前的乡村社会场域之中,法治仍处于边缘化位置,“知情祛魅”现象又普遍存在,因此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虽有明显推进,但乡村治理系统的运转仍然不够顺畅。为此,需在继续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其与“自治”“德治”两种治理范式之间的融合,由此驱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协调、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47-153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其"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乡村振兴中治理实践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善治;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有着民生的多重内涵并体现着当代民生特质,其治理逻辑从理论、目标、价值、实践等四维向度体现了始于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善治,实现民生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逻辑,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特殊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决定了乡村治理的规划主导权应该归属中央层面。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地方政府和条线部门主导着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不能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积极展开,而且阻碍了乡村基本治理单元适度规模的有效实现。乡村基本治理单元规模的确定机制中存在自身固有矛盾,为此,应从政治整合的视角来研究乡村基本治理单元的适度规模问题,并将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方便程度作为乡村基本治理单元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的执行总是嵌于特定的制度背景之中,执行的过程和结果除了受到政策自身的规范和约束以外,还会受到更为广阔的制度背景的影响.公共政策与制度背景之间的规则嵌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之间进行调适的可能或空间,并进而影响到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成功的政策执行,依赖于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方案所提供的激励结构与制度背景之间相容关系.因此,政策制定者或立法者在制定公共政策以及设计执行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广泛存在于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正式规则之中的制度背景,以及它们对不同政策主体所产生的激励结构.  相似文献   

8.
职业安全规制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负的外部性。在我国,法律法规很不完善,所以政府的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但是政府的规制也存在失灵,所以政府规制分寸的掌握就显得十分必要,若规制过于宽泛,则不足以起到威慑和惩罚的作用,但若规制过于严格,就不但会增加规制的成本,也会使企业因为追求利润而产生逆向选择,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职业安全的规制应当适度,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水平,又要对违法企业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这就是职业安全规制的最优边界。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5):66-70
本文从机制设计理论为出发点,以政府为委托人,商业银行为代理人,运用股权激励模型研究地方政府与银行的激励相容机制,银行通过股权(剩余索取权)的获得,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发地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并会自觉地监督项目情况,政府则可以通过激励银行,不仅可以减少财政负担,还可以得到更优的项目产值,从而达成双赢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反哺农业背景下,农村社区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涉及到乡村治理主体的培育、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目标体系的重塑和农民参与方式的打造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农村发展、农民身份和农业经营的根本性交革,乡村治理必须在处理国家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以及基层政权与农民关系层面实现路径创新,即以组织化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主体的培育、以合作化方式推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衔接、以制度化方式推进乡村公共利益目标实现的最大化、以利益相关方式实现村社居民的自主性参与.  相似文献   

11.
煤矿事故在政府屡次严厉整顿下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文章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矿难事故中的四方博弈主体,即煤矿工人、煤矿经营者、地方政府官员和中央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开展了博弈分析.并从激励相容的角度分析了矿难不能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有效降低煤矿事故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策创新扩散一直是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政策试验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政策创新扩散独特的政策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自发的乡村治理政策创新通过滚雪球方式推动中央政策的认可。在新时代,自上而下中央政策导向以及中央指导下的地方试验在政策扩散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央通过规范和监督地方试验创新,再吸纳有价值的乡村治理创新进入国家政策中,最终实现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蔡鑫  朱若晗 《晋阳学刊》2021,(2):115-123
在现代化的社会变迁浪潮中,乡村本土传统文化虽然遭遇巨大生存危机,但仍有其生命力韧性。传统和现代文化能够在社会变迁中实现自我超越与融合,并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在对现代性的反思过程中,乡村和农民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从而更易于摆脱现代性话语的完全支配。植根于乡土的传统文化由此获得了一次价值发现机遇,而农村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与这一农村文化的主体性建构过程。文章针对如何弥合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资本治理"概念,即从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入手实现乡村他性与自性文化资本的调和,从而形成政府、市场、居民的多元协商共治。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治理活动的参与者,在"乡村文化资本治理"中扮演着推动"资源链接"和"增权赋能"的重要角色,前者包括促进他性文化资本的引入和转化,后者涵盖对自性文化资本的挖掘以及实现自身的再生产,这两条实践路径也正是调和他性与自性文化资本矛盾、沟通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提出,源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了整体经济服务业化、要素投入去过密化、农民收入非农业化等若干特征。为了适应这些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而这依赖于农业产品品质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生产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科技支撑创新、经营主体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本质上取决于不同参与者,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则要求政府-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关系的持续调整。农业领域中这种"激励相容——多元化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次影响机制,构成了我国实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5.
蔡晓梅  何洁 《学术研究》2023,(11):63-69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成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打开乡村基层治理的黑箱提供了新的理论智慧。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基于基层治理视角,可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维度以及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第一,物理性空间、权力性空间和意义性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3个核心维度,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实践,展演了乡村高质量振兴的成果;第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程度体现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是影响治理效能的效应边界;第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地方依赖和情感认同的双重治理机制而实现。研究强调了乡村振兴的“文化之治”,丰富了基层治理的实践意涵,提供了造福百姓的学理路径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刑事案件管理中管理机关常常关注对刑侦人员的激励,却忽视了刑事政策宣传对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服法所起的激励作用.通过运用博弈论这一现代管理分析方法,对刑事案件管理主体与犯罪嫌疑人的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刑事政策的有效传递和法律知识的广泛传播对于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隋鑫  邵彤 《理论界》2010,(9):8-10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本文从自主创新理论在我国的产生及其内涵研究入手,探讨了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对各国政府在创新激励政策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促进区域自主创新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在赋予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孕育了乡村治理的转型.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及其引发的乡村治理难题的分析,从影响乡村治理转型的4个维度,即组织建制、乡村精英参与、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基层治理体制,探析乡村治理的转型路径,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转型战略提...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中,人们的不公平感主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不同一与不均等,更重要的是制度安排没有使人在心理和精神上感到礼遇和尊重、获得尊严、有发展自己才智的机会和空间."主体一客体相容为一"的治理或管理之境不仅仅是经济制度层面和政治层面的事,它是包括核心价值和信仰等立体多元的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下,作为乡村“善治”的载体之一,公益组织在有效嵌入并助力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治理的实践为基础,跳出“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叙事,回归公益组织行为和过程分析,在新媒介赋权视角下构建“身份—策略—结果”的分析框架,并归纳公益组织实践中呈现的助力策略及其行动逻辑,可以发现:新媒介赋权策略选择主要是回应项目落地、助力达成过程中,公益组织在乡村治理场域社会关系网络中身份的动态变化;通过新媒介赋权信息、表达与行动,公益组织得以从无权的边缘观望者,成为获取认同和权力的骨干行动者,以及获取持续性影响力的隐性参与者;从赋权自我到赋权他者、从技术赋权到社会赋权是公益组织利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策略的总体特征和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