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从小管径铜管替代的角度对两种内螺纹铜管的各种参数以及空气侧和制冷剂侧流动阻力进行了分析。并以AS18HR4FTVUH型号产品为例,通过改变流路、改变U型管数目、增加毛细管长度以及增加冷媒等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了空调换热器采用小管径铜管后,除了进行流路布置优化外,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改变才可以将换热器的性能调试到与7mm铜管相当。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液氦温区JT制冷机的工作效率,对液氦温区JT制冷机用套管换热器开展研究。基于理论计算研究了结构尺寸和螺 旋半径对液氦温区套管换热器效率及对液氦温区制冷量的影响。采用标准k ε湍流模型,压力速度耦合使用SIMPLE算法构建套管换热器数值计算模型,分析 内外管内氦气工质温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换热器压降较小时,减小管径和螺旋半径可以增大液氦温区套管换热器总换热系数,增大换热效率,提高JT制冷 机整机性能。该研究可为液氦温区JT制冷机套管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对R410A空调用风冷式冷凝器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换热量成本比为优化目标,分析了换热器结构参数变化对冷凝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基于稳态分布参数模型的换热器仿真计算.通过比较,得出冷凝器换热量和传热系数随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变化的情况,给出了冷凝器在一定运行条件下的单变量和多变量优化结果.研究表明,换热成本比随翅片厚度、翅片间距和管内径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针对非常规换热器在现代工业使用中存在振动损坏的问题,本文结合某厂的一台冷凝器,对单根换热管进行了 模态分析与谐响应分析,同时还对其管束进行了全面的模态分析。结合GB151-1999和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 换热管数量对换热管束固有频率的影响,并对壁厚、最大跨距、管径和节径比4个因素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此算 例中的冷凝器是合格的,对于实际使用中出现振动损坏的问题,在以后的模态分析计算中应当考虑到实际流体作用的 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LNG绕管式换热器在设计时存在管内低温传热的不确定性,采用FLUENT软件分析了大螺距螺旋管 在湍流状态下管内的压降和冷却传热特征。研究中分别采用4.8 MPa的气态甲烷和液态甲烷为介质,探讨了螺旋管结 构、雷诺数Re、普朗特数Pr对压降和努塞尔数Nu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径、缠绕直径、Re及Pr对压降和/VM的影响较 大;螺距对传热和压降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并将模拟值与Jayakumar等半经验值做对比,结果趋势一致。最后拟合出 适用于LNG低温冷却状态下的Nu公式,为LNG绕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冷凝器流程数和放置形式对热泵空调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课题组设计了热泵空调系统制冷实验。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流程数和放置形式的冷凝器对系统制冷量、能效比REE和出风温度等参数的影响;通过红外热像仪记录了冷凝器表面温度分布特性,并采用Otsu算法分析了冷凝器高温区域面积占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流程倒置较其他布置方案有更大的制冷量,更高的REE值以及更低的出风温度;二流程布置方案较三流程有较低的冷凝压力,较低的压比以及较小的压缩机进出口比功;不同流程、不同放置形式的微通道冷凝器,其表面温度分布有差异,二流程较三流程温度分布均匀性好;二流程倒置时高温面积占比大,压缩机转速为4 000 r/min时,冷凝器高温区域占比达62.1%。选用倒置形式的二流程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可有效提升热泵空调系统制冷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采用高效紧凑的平行流结构对汽车空调冷凝器与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进行结构性能匹配和优化的设计方法。根据需求规划复合换热器基本结构,建立复合换热器的热力模型,通过热交换试验和计算机流体动力学仿真获取热力学参数,调整元件结构参数,优化热交换性能。提出的平行流换热器热性能仿真和结构设计过程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研究表明该复合型换热器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铜鱼和圆口铜鱼为耗氧率较高的鱼类。体重98.4—199g的铜鱼,在18—23℃的水温中,平均耗氧率为0.1590—0.2332mg/g·h;体重52.8—159g的圆口铜鱼,在18—26.5℃的水温中,平均耗氧率为0.1137—0.2693mg/g·h。  相似文献   

9.
根据热力学和传热学中换热器性能的基本测试原理,研究开发了空调用套片式换热器综合实验台.该实验台可以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对不同结构形式的R22和R410A蒸发器及冷凝器的换热性能和阻力性能进行实验.通过对R22冷凝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台自控程度高,实验数据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预测缔合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利用缔合体系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单参数局部组成模型,关联了NMA/H2O等缔合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化学位移.利用关联得到的能量参数,结合体系一端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预测了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低压汽液平衡数据.预测的压力相对偏差几乎都在5.00%以内,汽相组成的绝对偏差在2.00%以内.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体系的1H NMR化学位移和一端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能够较好地预测不同类型的缔合体系的低压汽液平衡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室外侧微通道蒸发器制冷剂分布和换热器表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课题组设计了一种4换热器的热泵系统。分别在制冷和制 热工况下,对室外侧换热器在不同的制冷剂充注量和不同的压缩机转速下的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K型热电偶布点并测量换热器表面温度并 使用红外热成像仪了解其温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充注量在1 050~1 075 g时,在不同转速下,系统的制冷性能最佳,同时换热器表面温度分布均匀 性最好;而在制热工况下,充注量在500~700 g时,换热器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随着制冷剂充注量的增加而改善。同一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时,制冷剂充 注量和压缩机转速对其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圆形微通道内流体的强迫对流问题,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了考虑轴向热传导、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粘度耗散和入口效应等因素的圆形微通道的控制方程,给出了流体温度场和努塞尔数的计算表达式。对圆形微通道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受尺寸效应的影响,管径越小,平均对流换热系数越大。微通道的换热能力比宏观经典通道强,表明在相同面积上做多个微通道比一个宏观大通道的换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细圆管内氧化铜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流动特性.试验段的管径为0.68mm、1.01mm和1.28mm,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nm,悬浮液中氧化铜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04和0.06,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质量的分数为0.02。实验结果显示,氧化铜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流动压降比去离子水的大,且正比于其质量分数;层流向湍流转化的临界雷诺数小于常规尺度的数值,且正比于管径。  相似文献   

14.
在饲料中添加大剂量的铜,可促进猪生长,提高日增重和降低饲料消耗。猪越小,高铜饲料的促进生长效果越明显。据试验,在每公斤猪饲料中添加250毫克的铜,可提高生长率5%—10.5%。提高饲料利用率3.9%—8.1%。每公斤猪饲料中可添加铜125—250毫克,但以添加250毫克/公斤效果为最佳。铜的形态,以硫酸铜、氧化铜和碳酸铜为好。注意,采用高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深水油气田水下复合电液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对脐带缆紧急放空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利用AMESim 液压仿真软件为水下复合电液控制系统建立仿真模型,依据南海某油田水下控制系统的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输入,对4 种不同液压管径的紧急放空时间进行仿真,绘制出口流量、水下蓄能器气体压力、水下蓄能器气体体积的时间变化曲线,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合适的液压管径。将仿真结果与国外对该项目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两个结果相差5% 以内,验证了仿真模型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仿真结果可以为水下控制系统设计和脐带缆选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设计应用于闭式河水源热泵系统的螺旋管换热器,采用数学模型和经验公式对闭式河水源热泵系统的螺旋管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行了理论 计算,进而设计了螺旋管换热器的结构。根据上海松江地区的河水温度情况,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冷却水流量对螺旋管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此闭式河水 源热泵系统螺旋管换热器的换热量为10.76 kW,单位管长的换热量为27 W/m。实验方法得到的换热量与理论方法得到的换热量之间的误差为3.5%,说明设计螺旋 管换热器的理论计算方法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机构低耗能、传动效率高、运动平稳等多重要求,针对六连杆冲压机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六连杆冲压机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的分析, 确定设计变量, 建立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提出了以驱动曲柄耗功、工作段压力角最大值及加速度绝对值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函数,在ADAMS/Insight中应用统一目标线性加权和法,对机构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冲压机构的驱动曲柄耗功经过优化后减小了60.17%,压力角减小了70.25%,加速度绝对值的最大值减小了61.07%;优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制冷系统用铜管的换热性能成为研究重点。为得到3种不同规格的内螺纹管管内冷凝的换热与流动阻力特性,以R134a为工质,研究质量流速和螺纹管几何参数等对冷凝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冷剂侧换热系数与压降均随着质量流速的变化而增加,其中小流速下的增幅明显小于大流速下的增幅。使用hr/Δp作为综合性能评价的指标,发现6.35 mm管径中hr/Δp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较为明显,转折点质量流速约为600 kg·m-2·s-1,在质量流速大于此点后,换热系数的增幅超过了压力损失的增幅,表明较小管径铜管在较大质量流速区间内综合性能较强。  相似文献   

19.
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为分析框架,考察了中国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产业组织的演进状况,指出了整机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笔记本电脑对台式机替代效应明显,农村市场将成为主战场等趋势,以及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计算机整机制造厂商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验测试了两种不同丝网蓄冷器的流阻特性及其对整机制冷性能的影响,表明在低温下需要设计小空隙率,而在高温区需要设计大空隙率.通过改变冷头材料,实验测试了冷头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制冷量下两种冷头的表面温差,表明制冷量越大,冷头材料导热系数对两者表面温差的影响越大.通过粘贴排出器垫块,改变冷端死容积.分析了死容积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在200K温度以下,死容积越小,制冷性能越好,但在240K以上的高温区,制冷性能受死容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