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由于受父(母)亲入狱的影响,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创伤,经济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法律孤儿"辍学严重和厌学严重。为了让"法律孤儿"能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应全社会总动员,从教育经费、教育主体、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全面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权,无论是国内法还是国际法都对其作了规定,但我国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在某些方面仍然没有充分实现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受教育权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其实现依赖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虽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条约并未明文提及学前教育,但是,依据条约解释规则,仍然可以证明这些国际条约确立了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国际法上的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在本质上具有多重属性,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自由的权利以及免受不人道惩戒的权利等内容。依据国际法的规定,我国有义务将相关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纳入即将制定的《学前教育法》,促进和保护学前儿童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5.
6.
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质量与效率,也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团队根据调查研究,探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一步厘清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培养文体阅读教学观念,探讨整本书阅读理念与教学方法,夯实基本阅读方法,这对师范课程建设、语文教学实践、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培训市场收紧,教育出版行业格局重塑。国家对教材教辅质量管控力度的变化,用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给教育出版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双减”视域下,教育出版应直面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的挑战,尽快转换角色,科学制定发展策略,做好出版产品多元化设计,推出优质图书,提高服务能力,重视人才建设,加速融合转型,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是指公民享有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遭到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法侵害时,依法请求国家有关机关或组织予以补救的制度和活动.它是受教育权得以实现的最终保障.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在于其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意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冲突以及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经济效益发展动向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主体讨论“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在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变化,意在由此探讨研究如何引导社会投资、办学模式等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对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总体投入结构会发生转变,广告投入无疑会大幅下降;教育产出会有所增加,经济产出会随投入结构发生转移;经济效益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对社会而言,各方投入在短时间内均会增加,产出则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经济效益或更多地通过促进教育公平化等方式在未来有所增加。对个体而言,个体投入在政策引导下发生差异性转移,其产出将受到政策执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可持续性经济效益增加的可能性会上升。最后,根据以上影响及“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现存问题,提出加强培训机构的监管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高考改革、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作为基本权利的受教育权主要具备受益功能和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对应于国家的绝对给付义务和型塑客观价值秩序的国家义务。受教育权的实现现实与国家义务的尴尬境地的有效化解在于强化国家给付义务并强调国家对客观价值秩序的维护,鼓励、引导、监督社会主体参与公民受教育权实现过程。国家主导与社会共同推进路径的选择,需要厘清受教育权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树立大教育观念,受教育权立法应重视社会主体的作用,建立社会教育评估机制等,促进受教育权优质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权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其社会权属性要求国家积极建立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法规,提供教育设施以保障其实现。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扶持义务,不仅可作为补充受教育权的宪法论述,而且可被视为国家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因此具有最高位阶的客观法效力,能够对国家权力产生法律约束,有助于平衡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中庸之道。宪法的国家教育目标务款要求立法机关积极作为,完善教育立法,充分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15.
16.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教育权已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生存、维持个人尊严的必要条件,而且日益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正如林纪东先生所言:“教育是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并且教育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之本,关系国家富强进步与民族安危。因此,公民受教育与否对公民个 相似文献
17.
近期发生在我国珠海市的自闭症少年被学校劝退一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窥斑见豹,现行法律政策下的残疾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残疾儿童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法律明确保护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并且通过"随班就读"让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2006年联合国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为实现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缔约国应实施融合教育,把残疾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随班就读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全面保障。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应当采纳《公约》的理念和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实施效果,促进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得到充分实现,并最终实现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8.
《青海社会科学》2017,(5)
文化民生政策指谓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青海哈萨克"是生活在青海省境内的哈萨克人的特殊指称。为解决"青海哈萨克"族群位移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政府以系列文化民生建设政策将其安置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马海村。本文以观察体验和问卷访谈的方法,实证"青海哈萨克"对系列文化民生建设政策的感知和体认,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并以互相决定的反身抽象,探讨"定居"政策的内容系统、作用的关系系统和演进的向度系统,阐发目标与具象的内容,情感性、利益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文化-民族认同、政治-国家认同与政党-道路认同的向度,聚焦政策的意态刻写和物态实践在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连续更新"与"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9.
"民事政策"困境的解决和其蕴含的价值有赖于对"私法与国家"这一问题阈的探究,而兼顾管制和自治的"中立性的民法"理论妥当地确立了民法和国家关系,从而不仅为"国家政策能否成为民法法源"提供了理论回答,还为"国家政策如何成为民法法源"提供了指引:即在"有无法律漏洞存在"和"有无可得适用的民事政策存在"的双重控制的前提下,对民事政策进行谨慎的"合目的性的解释",以实现私法自治和国家管制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姜霁青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21-24
“福利国家”始于19世纪80年代,在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较大发展。战后“福利国家”政策的实行,源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大众为争取各种社会权利而进行的长期不懈斗争、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和改良主义等思潮的盛行。但这一政策近年来也面临一系列困境,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尽管“福利国家”政策有其积极的社会效应,但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自身框架内的一种改良措施,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更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