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可达  张军 《探求》2013,(2):36-42,47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间合作的深化,城市群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本文在分析低碳城市群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建立产业耦合机制、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培育低碳示范城市、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增加区域森林碳汇等方面探讨构建广佛肇低碳城市群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梅伟霞 《探求》2012,(4):81-86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珠三角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但与现有的五大世界级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在中心城市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世界经济影响力方面差距甚远。为推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广佛肇经济圈应在文化、交通、产业和制度方面发挥携领作用。今后应在推进广佛同城和广佛肇一体化的同时,完善与珠中江、深莞惠及港澳的合作机制,着力打造南沙国家新区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格局,充实自身国际元素。  相似文献   

3.
雷翔 《创新》2007,1(4):24-27
"桂南城市群"指广西南部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玉林六市所构成的城市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性。对桂南城市群特色风貌的塑造,有利于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强城市与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竞争力,构建区域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我国新时代城镇协调发展格局中的主体,法治则既能够公平维系城市之间的合作竞争,又能够系统规制城市群的法律治理,但唯有法治均衡一体才能实现和保证城市群的可持续性。然而,通过实证研究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法治指数,却揭示了我国现在城市群广泛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和纵向二维的"法治差序",即城市群之间的法治整体差异和城市内的法治结构差异,所以,我国正在进行中的城市群建设必须重视解决这一深层的法治差序问题。  相似文献   

5.
沈辉 《今日辽宁》2005,(2):24-29
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形如北斗七星,拱卫而立,相映生辉。在4月7日七城市共同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沈阳市市长陈政高、鞍山市市长张杰辉、抚顺市市长刘强、本溪市市长李波、营口市市长赵化明、辽阳市市长唐志国、铁岭市常务副市长王秉杰,共话七城市的合作大计,共绘经济区的美好蓝图,对合作共赢充满了雄心壮志。在中国城市群第四增长极中,沈阳想做中心城市,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这需要七个城市联合起来,这也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建立的根本目的。同时,沈阳也有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正如沈阳市市…  相似文献   

6.
哲路 《今日辽宁》2006,(4):12-17
在鞍山召开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书记市长联席会议上,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七城市共同签订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准备联手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利用。七城市从今年开始将打破城市间的区域界限,统一行动,改善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争取用5年时间,再现绿水清流。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7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市委书记、市长聚首沈城,参加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联席会议。会上,七城市市委书记就加快沈阳经济区建设分别发言,七市市长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标志着以“平等自愿、市场主导、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先易后难、注重实效”为原则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正式启动。这无论是对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决策,还是对于七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此,本刊摘编了七城市市委书记的讲话。  相似文献   

8.
陈瑶  许敏 《学习与探索》2023,(4):119-127
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城市间的碳排放评估可以定量解释城市群环境公平的差距。基于泰尔指数和LMDI指数分解法,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考察了2011—2020年碳排放视角下我国城市群环境公平的差异,并对造成环境公平差距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不公平差距正逐步缩小,环境不公平状况逐步改善;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省份碳排放不公平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但省份间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存在异质性,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工业产业结构优化降低了长三角城市群总体碳排放不公平差距,但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异仍然是碳排放不公平差距缩小的重要阻碍因素。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不公平差距虽然呈逐渐缩小的趋势,但是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仍应考虑城市层面的碳排放不平等状况,制定差异化的城市群碳减排政策和明确城市间碳责任分配方式,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城市群内部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1):76-78
城市群是城市的组合,发挥城市群的作用,对带动和辐射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群、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无论是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还是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亦或由大城市为中心,协同一些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都应该遵循城市本身的规律和所在区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协调整合,同时以更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为目标,来引导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9,(4):54-63
为加强多中心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空间结构的建设,构建均衡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对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内城际间合作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的网络特征及其结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并就高等院校数量、经济发展水平、行政管制壁垒等因素对于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做进一步定量分析和说明。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主要表现为单中心的结构特征,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显现,这离不开城市群教育均等化、交通便捷化以及制度一体化发展的助力推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7日,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各市市委书记、市长联席会议的现场,来自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的七城市市长先后两次把手紧紧握在一起举向空中。这一重复的动作所展示的力量和兴奋,正是他们签署“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后内心激动的体现。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是指以沈阳为中心,在1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座城市。七城市聚集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64%的经济总量,是国内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次签订的协议内容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产…  相似文献   

12.
姚迈新 《探求》2018,(1):110-115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经济高度融合,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进行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探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治理层面,"邻避效应"、"行政分割"、"内部失衡"和"权威缺乏"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要通过以下措施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完善区域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加强湾区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协调合作、成立湾区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基金会、实施各种创新政策保障区域公共物品供给。  相似文献   

13.
以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的空间分布优化为研究目标,计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并与实际人口规模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首位城市北京市的最优人口低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微集聚过度,可疏解的人口有限;第二核心城市的天津市最优人口高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度集聚不足,可进一步吸引人口;石家庄、唐山、保定与秦皇岛市的人口属于重度集聚不足,需加强人口的空间集聚;其余城市邯郸、张家口、邢台、沧州、廊坊、衡水和承德市的人口为极度集聚不足,需大力吸引人口。总体看来,京津冀城市群目前人口规模分布整体处于集聚不足状态,今后应以加强各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为政策主要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7):54-56
京津冀地区城市群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协同发展是推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才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为城市区域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思路。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所以在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就要根据这些特点,利用已有的优势,进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富规划、精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以四大措施给力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建设,城市迅速发展,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王圣云  马仁锋 《创新》2013,(5):59-61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研究是城市群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客、主观两方面因素构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生活质量指数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曙华  沈玉芳 《创新》2012,6(3):63-67,127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群发展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产业、城市和港口的群体发展逐步显现。在群体内部,产业间、城市间和港口间的互动发展是增强群体竞争优势的推动力;在群体之间,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国外比较成熟的沿海都市带在推动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而这些是我国正处于成型阶段的都市带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黎浩元 《探求》2012,(1):27-32
从城市团组化的视角看,广佛肇三市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出群落化、大区化、轴心化、联盟化的特点,突破城市间行政区划和市场经济的壁垒限制,发挥各市比较优势,在更大空间展开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新型的城市共同体、一体化城市群或“现代城邦”。广佛肇三市一体化发展应当加强区域协调,制定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技术标准,建立高效灵活的区域调控机制,构建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要以繁荣珠江文化系城市群为引领,明晰三市一体化发展的文化理念,以三市一体化发展创新和繁荣珠江文化,以广府文化品牌强化三市文化共建。  相似文献   

19.
第三增长极: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能量的扩大和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城市群是环渤海地区的“金项链”,近年来,利用自身经济和区域优势, 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开放,抓住奥运机遇,使城市群的经济能量急剧扩大。环渤海地区连同它的 城市群成为国内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具有极大的经济辐射 力。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城市群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水 平,带动环渤海人流、信息流、物流的快速流动,进一步吸纳“三北”及南方的资本、信息和人才, 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进一步增强环渤海城市群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20.
浅析北京工业空间布局演变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出现了重大调整。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及杜能环式的差级地租和政府的开发区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北京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圈状扩散的演变路径。这种演变路径,影响了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影响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不利于产业的集群和专业化分工。本文提出了几条北京工业走出圈状扩散的演变路径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今后北京工业的发展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