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县域社会学的角度,这源于乡村振兴以县域全面振兴为前提,也源于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流动的特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变革要求城乡相互打通,充分尊重农村的主体性,具体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四个方面的变革。从实践来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有两个问题需要避免:一是避免劣质城镇化;二是避免过度“经营”村庄。  相似文献   

3.
4.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键纽带,县域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城乡资源,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辐射带动乡村及农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合理选择。分析大庆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解析县域经济短板对乡村振兴构成的制约,进而探索增强县域经济以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双向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资本等随着要素单向流动的城镇化而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发展失去生产要素的有力支撑,乡村衰落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将乡村与城市确立为并行发展的两个主体,实现乡村与城市有差异化的发展,使城乡要素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下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现阶段在旧的制度障碍尚未完全消除、新的制度供给还不充足的背景下,囿于资本等要素的逐利性,完全依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产生何种影响尚难下定论,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顶层设计下探索城乡共建共享循环系统等要素双向配置互动发展机制,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等举措切实降低城乡要素流动成本,引导要素向乡村集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城乡互促共融。  相似文献   

6.
吴业苗 《兰州学刊》2023,(7):134-143
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平衡发展和推进县域居民过上日益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亟须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提质增效。然而,有学者认为县域经济成长空间很有限,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必然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起来,地级市被拖垮的问题。其实,国家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激活了新引擎,释放出新活力,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可以依托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期,以及国家重视“三农”问题解决的利好政策,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城乡社会学为分析视角,将城乡社会作为一个研究整体,深入探究新型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础、改革路线及其突破口,展现大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样态,探索构建一种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城乡平等互惠、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各美其美、和谐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以期寻求中国特色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9.
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或一体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愿景之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变革乡村落后的发展动力结构,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的演进史看,就是从传统体制下"乡村向城市输出发展动能"的结构、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城市辐射+市场极化"的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自身造血+政策支持"的结构,向"引入城市先进要素并将其内源化"的方向转变。这一变革既符合城乡融合发展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乡村共同体作为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和乡村发展的历史基础和鲜明底色,是乡村记忆的情感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和强大助力。以组织形态为表征的制度约束和以伦理规范为内核的文化约束始终贯穿于乡村共同体的历史演变之中。城乡要素的频繁流动、个体化倾向、礼俗衰败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异化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当前,要利用乡村文化振兴来再造乡村共同体,以党建文化引领乡村集体,以家庭文化重塑乡村伦理,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参与,以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实质是如何配置人力资源,解决由谁来当农民的问题。人们的职业选择是由利益支配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已成为人们职业选择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只要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们就会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职业。要引导人们选择从事农业生产,就必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受大体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水平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人们不愿意当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针对这种状况,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于既往以村庄为乡村振兴实施单元的传统模式,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加快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县域共同富裕与完善县域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囿于国家介入有限与基层行为偏差、城市发展偏向与乡土卷入风险、工商资本嵌入与公共利益缺失等实践张力,县域乡村振兴面临着多重阻力。应通过规划引导、机制转型、治理重塑与要素支撑等途径,完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打造城乡治理共同体,增强县域内生动力,以全面推进县域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与农村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县域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但是什么因素显著影响了我国的县域城镇化?使用有效消除内生性的GMM方法对2005—201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从城乡差距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城乡的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城镇化,而金融支持对城镇发展的偏向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以就业为基础城镇化进程,但是投资对城镇化的推动并不明显。使用非农就业人口数量为因变量的模型对以上结果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发现研究结论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战略选择,二者互为联动、相互促进。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农村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为主线;坚持破除城乡、工农之间二元结构;坚持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农村改革"方法论"。目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二者融合发展,只有促进要素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双向流动,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城镇化、绿色城镇化以及社会城镇化,才能真正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维奇 《兰州学刊》2014,(5):110-116
论述了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关系演变的历程,从功能性方面将中国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前;第二阶段是城镇化作为政策工具阶段,城镇化成为政府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工具;第三阶段为城镇化起到政策工具作用的阶段,城镇化被动起到政策工具的作用,对城市的发展和缓解危机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就是要破解乡村发展的困境,振兴乡村,走城乡融合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解决的是中国问题,探索的是中国道路。对此,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绿色增长机制,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绿色低碳宜居方向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镇化社会融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事项,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是重新认识和定位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这种新目标主要由普遍的同一性目标和协调的差异性目标两类组成。本文主张走一元发展之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走结构协调之路,重构现代新型城乡关系体系;走平等共享之路,推进城乡共同建设;走多样性和谐之路,重构城乡协调性差异系统;走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合力推进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实现和谐一体目标。  相似文献   

20.
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若干重要关系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促使二者同向发力,相互促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振兴;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现代化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质量农业、生态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乡村的多种产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耕地保护与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放开搞活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农村土地高效开发利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特有功能保持的关系,可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大拆大建,同时在推进社区建设和村庄现代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有效保持和发挥乡村特有的生态、文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