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俊卿 《理论界》2012,(3):121-122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在音乐创作方面,立足于生活本身,通过演唱来还原客观现实生活的困境,用美妙的演唱为我们展现人性中邪恶、丑陋的一面。成功塑造了薇奥列塔这个被侮辱、被迫害妇女的悲惨形象,揭露了上层社会伪善、阴险的丑恶本质,让人们从各种丑恶的现实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冷酷和凶残。并希望观众通过音乐的启迪超越人的自身的有限性,重新找回人性中的仁爱、忠诚、善良等美好品德和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小仲马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道德家。由于他有着悲惨的身世和凄惨的遭遇,所以他对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的淫靡之风和荒诞行为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和抨击,以致于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表现出对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强烈谴责。尤其是以他自己的经历为题材创作的闻名于世的《茶花女》中表达出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3.
陈会亮 《江汉论坛》2014,(3):115-119
悲剧《李尔王》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全是围绕王权展开,但他们的灵魂却都不真正适合理想的君王,他们围绕王权的争斗也是他们灵魂的较量;李尔、考狄利娅、奥本尼灵魂高贵,但也都有瑕疵,他们虽具成为好的政治家的潜质,却很难达到哲人的水准。爱德蒙、高纳里尔、里根以新的自然法和马基雅维利哲学为指导,带来的仅是自我的毁灭。莎士比亚将君王和有可能成为君王的人的灵魂一一展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君主制的理想状态以及其在现实中会碰到的危机,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有益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刘杰辉  成昭伟 《理论界》2009,(2):150-151
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日趋盛行,以译入语为中心的翻译研究逐渐摆脱边缘地位,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也更为紧密.然而,目前翻译研究多注重对客观理论展开分析,缺少从微观个案,尤其是中国个案,入手对相关翻译理论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为此,本文应用勒菲弗尔的"论域"理论,详细解读王寿昌决定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时为何选择林纾作为合作对象.希望本个案研究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以及文学翻译的复杂性,特别是翻译过程中文本操纵行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1899年林译《茶花女》存在着大量的删节和改写,法国故事的中国化改造经由这种翻译过程而实现.林纾在翻译时以中国传统范畴重新构筑了法国爱情小说《茶花女》.原作《茶花女》的核心词汇是爱情,林译《茶花女》的核心词汇却是忠贞.1907年,钟心青创作的《新茶花》再次重新改写法国小说《茶花女》.表面上看,《新茶花》对《茶花女》亦步亦趋,实际上有些不同.《茶花女》中的爱情在《新茶花》指向改良社会和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的爱情在晚清中国被改写和肢解的命运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6.
林译《茶花女》之所以能够成功登陆中国文学,既与其文本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又与和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红楼梦》有着审美趣味上的相似性有着一定的关联.《茶花女》正是以此为中介,契合了接受主体既有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进而引发了风靡一时的效应.林译《茶花女》的风靡一时,对“荡子”的生命意识觉醒和情感复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揭开了西方文学登陆中国文学的序幕,而且还构成了五四文学创作主体的“人”的情感与意识的复苏,为五四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孙勇彬 《齐鲁学刊》2003,(2):142-144
鲍斯威尔的《约翰生传》通过人物同环境的冲突以及轶事和对话来展示性格。因此 ,鲍斯威尔以其艺术的眼光遴选了约翰生与环境、他人以及自身性格的冲突 ,展示了约翰生独特的个性。以灵魂的冲突为基点 ,鲍斯威尔的《约翰生传》为研究、写作传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郑维萍 《中州学刊》2006,(4):229-23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8):97-101
《李娃传》和《茶花女》这两部反映妓女婚恋题材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背后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好利重义的世俗精神、讲究"圆满"的"中庸性"以及对生活所具有的美好愿望,而西方文化具有强调精神的超越性、追求史诗性的悲剧精神以及直面生活真实的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方政 《齐鲁学刊》2013,(1):152-156
作为建国后30年历史剧创作的"双璧",田汉的《文成公主》和曹禺的《王昭君》都存在着外在冲突缺乏"社会性",内在冲突极其弱化,人物形象、语言动作过分"现代化"的问题。究其原因,前者是由于在领导、专家的一次次"支持与帮助"下不得已而为之,作者自己并不满意;后者则是作家20余年自觉、主动地"悔过自新"的结晶,也是在不擅长历史剧创作的情况下生硬地以古喻今结出的苦果。  相似文献   

11.
12.
己亥年(1899年),林纾将与王寿昌合译的《茶花女遗事》稿酬捐赠给了正在创办的福州蚕桑公学。详考这一史实,对于认识林纾将翻译外国小说作为实现人生抱负事业之缘由及认识林纾在人生困难时期依然志节贞厉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更正目前福建教育史上关于福州蚕桑公学创办史实记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期间,会战工委在冬季政治整训中,在党员、干部、职工中间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会战政治部布置战区文工团排练演出歌剧《白毛女》的任务,就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可以说,歌剧《白毛女》以及其他一些歌舞说唱节目的巡回演出,极大地鼓舞了会战干部职工的斗志,使他们树立了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艰苦奋斗一辈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宫云湘 《理论界》2006,(11):177-178
《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极其重要的一部歌剧,结束唱段《爱之死》是整部歌剧中的点睛之笔。这部作品与歌剧中的《前奏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与思想脉路。在《爱之死》中,整部歌剧体现的世界观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所以说,《爱之死》唱段在音乐表演上的准确诠释对于整个歌剧作品的把握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本文从歌剧中的音乐语言出发,从音乐表演内容入手,对《爱之死》唱段进行音乐与角色情感上的分析,力求达到完整的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5.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着重表现了两种冲突 ,即希腊人和特洛亚人之间的战争和希腊人自己营垒内部的争夺 ,揭示出分裂导致失败 ,团结才能赢得胜利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宋杨 《云梦学刊》2015,(2):109-111
中国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源自南北朝时期的民间叙事歌《木兰辞》,是与国际接轨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系统研究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的花木兰艺术形象,从唱段中的音乐旋律特点、演唱特征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对"花木兰"艺术形象的塑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这部歌剧的认识,体会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内在魅力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肖先明 《兰州学刊》2014,(12):93-96
理性至上的戏剧精神是莎士比亚巨作《哈姆雷特》经典戏剧魅力所在。《哈姆雷特》的戏剧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至上的戏剧精神,娱乐大众的戏剧功能和自然演技的戏剧表演,其核心是自然演技的戏剧表演,理性精神是时代的印记,娱乐大众是其艺术的魅力。凭借这三方面的成功组合,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成为了戏剧舞台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文体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在西方兴起于 2 0世纪中后期 ,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文体和语言风格的新兴学科。本文借助文体学的相关理论 ,在宏观上从两个方面分析当代美国剧作家大卫·迈梅特的戏剧《游戏之屋》的戏剧语言运用技巧与风格 ,揭示当代戏剧语言日趋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说:“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1]《新青年》同人清楚地认识到革新文学在这场政治、思想、文化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而“现代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2]中国文学要赶上世界新潮流,戏剧改良势在必行。而且中国戏剧情形不得不使《新青年》同人忧心忡忡,傅斯年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说:“可怜中国戏剧界,自从宋朝到了现在,经七八百年的进化,还没有真正戏剧,还把那‘百衲体’的把戏,当作戏剧正宗!……中国戏剧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没有立足现代戏剧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