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它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是“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它们直面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分别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前后继承又各有区别的“三次飞跃”,形成“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其理论呼应和表达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其实践又激发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生动地绘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继承与发展。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方面逻辑进行整体诠释,全面把握该主题的时代内涵和战略布局。城市发展自“物本”到“人本”的理论逻辑,在认识和价值两方面深刻阐释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自“时间”到“空间”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城市发展变迁过程和城市治理全球视野的契合点,不仅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遵循,而且为解决世界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实现了城市发展自“愿景”到“现实”实践逻辑的转变,也诠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共性是源自于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概念,但是,西方行政学主流理论所秉持的技术化、科学化取向以及与社会脱节、与人民脱离的哲学渊源,造成了行政公共性理论的“形式化蜕变”,难以作为中国行政公共性建构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行政公共性思想弥补了西方行政学在行政公共性问题上的“缺陷”,既是构建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护和实现新时代中国行政公共性价值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行政践行,必须鲜明体现出与西方迥异的逻辑理路,将马克思主义行政公共性思想作为理论本源,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作为植根沃土,厘清“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权利”“法治与民主”等核心范畴的理论逻辑,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共性话语体系与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充分借鉴既有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认为,该框架是由理论假设、制度类型和变迁轨迹三个部分组成的关于制度变迁理论大厦的“骨骼系统”,这一“骨骼系统”可以运用于人类社会所出现过的各种组织的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实践和现实生成逻辑;其理论内涵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蕴涵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民族根本大计”“自然回报”和“决不走老路”等深层次的理论逻辑;不断满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诉求,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愿景追求,充分彰显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内在价值逻辑。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坚持”与“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原学概念的提出与学术体系的建构,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担当,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和学术自觉。根植中原历史文化和中原经济社会发展,中原学在理论研究、学术队伍、指导实践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原学的“四梁八柱”诸如黄河学等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全球文明对话方面颇有建树。着力提升中原学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应从中原学学科基础、政策支持、方式方法等多个路径入手,通过构建扎根中国、上下发力、融通中外、立体综合的新时代中原学学术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巨大的文化力量和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7.
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而延续至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之争 ,是我国逻辑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争论的核心和主题 ,是中国古代有无“名辩学”以及“名辩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 ,而强化对原本意义上的有关名、辩的理论研究 ,则是解决这场纷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我们党对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指导地位作出的重大创新性论断,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逻辑、十分严密的理论逻辑和丰富多彩的实践逻辑。正确认识和深入把握这三重逻辑,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考察揭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百年演变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关系,对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历经革命道路探索、执政摸索、改革拓展与新时代复兴四大任务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反映出中共对于调查研究的运用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从理论逻辑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调查研究的理论之基、理论之体和理论之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范式、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政治话语与斗争策略的方法工具。实践和理论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创新,历史和理论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历史和实践升华成理论发挥指导功能。中共百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吴克峰 《中州学刊》2006,(2):151-154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抽象思维水平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开端。对《周易》中逻辑思想的关注开始于近代严复、胡适。《易经》及其后的《易传》包含了较为丰富的逻辑理论,其主导的推理形式是“推类”。《周易》中的逻辑思想包括:阴阳、八卦是按照归类方法建立的;《易》的逻辑系统是变化的和可推的,这种性质为《易》的逻辑推演提供了根据;指明了推理的规则是“与类行”即“依类相推”,并进一步确定“依类相推”可行性;说明了《易》逻辑系统的开放性和逻辑功能。《易》中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雪芳 《船山学刊》2007,(2):116-118
“道南一脉”是宋明理学由北宋到南宋的重要传承学系,亦是二程“洛学”至朱熹“闽学”之间的重要中介学脉,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本文拟就其主要代表人物:杨时、罗从彦、李侗等生平、活动及理论,探究二人的理学思想和“道南一脉”的“内圣”之学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还不够。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的深入挖掘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工人互助组织的深入考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揭示,以及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深入考察和指导的过程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论断,对国际主义思想进行了宝贵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国际主义思想的完备体系。当前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根据当前历史条件构建出了新时代的国际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必将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为回答“世界之问”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所谓的中国逻辑,就是指“中国古代逻辑”,换句话说,就是指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传统的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之前,未受其影响的中国传统逻辑。中国逻辑与墨家逻辑、墨家辩学、名辩学等概念紧密相关,但不等同。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将守正创新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掌握好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守正创新而不断拓展其理论形态的深度和广度。从三条衔接紧密的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内核。一是“何以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必然性逻辑,它包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二是“何谓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守正创新中呈现的科学内涵;三是“以何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其具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与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15.
体现中国古代逻辑最高成就的墨辩逻辑,是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对“辩”的探究中,宣传和论证自己的主张,辨析和批驳论敌的谬误,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逻辑思想,形成了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因明学相媲美的逻辑体系。墨辩对谬误的辨析在它的逻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经历了继承发展、反思和总结三个阶段,在研究内容、方法、工具和结果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它经历了从注重求同到求同求异并重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从主要以传统逻辑为参照到以语言逻辑、数理逻辑等多种现代逻辑思想为参照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对原典资料的挖掘整理及初步比较到对比较逻辑学元理论研究的过程,使中国逻辑史这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经过肯定、否定、再肯定层层深入的研究更加清楚、纯化.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一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良好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比较研究中,其内容和元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注重选择恰当的参照系,以促进比较逻辑学的建立和中国逻辑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掌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人民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基于群众史观阐释人民主体立场,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人的现实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8.
宋朝光 《江淮论坛》2007,42(1):76-8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产物,其原因,除了历史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创造了理论前提外,从理论逻辑方面看,那就是马克思始终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发展和批判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统一。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方法论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57年之后,金岳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反映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新型逻辑真理观,并给出了严整系统的阐发与论证。新型逻辑真理观既解开了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上长期形成的理论“死结”,又为前期金岳霖关于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之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对逻辑真理“穷尽可能”本性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哲学说明与辩护。后期金岳霖在探索新型逻辑真理观的过程中提出的丰富思想,迄今仍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蒋光贵 《南方论刊》2010,(4):4-6,10
新世纪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有一个逻辑发展过程,体现出科学的逻辑层次。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执政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又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结果。这几者有内在的逻辑发展关系。从而到理论创新在逻辑上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