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应该予以优先发展.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现代化标准相比较还存在明显距离,今后仍然需要有重点地建设城市道路设施、城市间交通设施、城市通讯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城市电力设施、城市水利设施等,并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为集聚力与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潜在全要素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对现实要素生产率拉力的实现路径是短期调整技术效率、长期调整规模效率;欠发达区域和外围区域应从政策制度调整、技术选择与创新、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动力机制实现的市场交易环境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居民阶层分化的重要表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各阶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其形成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人际互动的空间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市空间的混合居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罗昕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4):176-184+4
媒体融合是在一定的时空维度里的实践活动。当前对媒体融合的理解多从时间轴线切入,缺乏空间轴线的思考。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媒体融合包含三个层次,即微观层面感知空间的技术融合、中观层面构想空间的市场融合和宏观层面生活空间的社会融合。这三个层次形成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驱动媒体深度融合的主要动力机制。媒体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技术逻辑、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三个驱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形成有机的同质性整体。  相似文献   

5.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的生态学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娟 《兰州学刊》2011,(11):80-84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之一。古典人类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三大经典模型。现代生态学认为社会是个生态系统复合体,文化赋予空间特质。社会生态学认为前两者割裂了生态与社会的关系,应从整体性和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去研究城市居住空间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上广 《社会科学》2005,(10):65-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正发生着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这一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意识形态、个体居住选择和开发商市场行为等,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的综合动力模式。对于城市社会空间动力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社会问题,制定城市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7.
秦红岭 《理论界》2010,(2):192-19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8.
胡吉伟 《兰州学刊》2014,(10):67-73
民初南京城内涝频发,究其原因,既与南京城自然气候及地理形势有关,更是河道淤塞、排水设施失修及防洪能力不足等人为治理缺失的后果。国民政府定都之后,南京市政府加大城市水利建设力度,启动“首都防洪计划”,制定了下水道规划草案,初步建立防洪预警机制,城市水患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其内涝灾害防治得失,值得认真发掘。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空间是马克思恩格斯探讨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时一个重要的微观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关涉城市居住空间生产的社会性、城市居住空间的资本化及其后果、政府在城市居住空间生产中的角色,以及空间剥夺与空间正义问题,重新梳理和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居住空间思想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的空间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动力。近几年,中国在整体上创新动力不足,从国家层面来看,科技论文数量庞大,但是质量还有待提高;专利方面,外观、实用新型专利等比较多,而发明技术专利少;高端创新和实用创新差距拉大,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比率比较低。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主业荒芜,对研发创新投入不足。从个人层面来看,热衷于炒作赚快钱,对创新创业不热心。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们的产业政策的错误引导、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创新评价上还有偏差、垄断和社会服务系统不完善等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政策的完善和调整,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破除垄断,促进创新动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科技进步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的基本需求和人性假设人手,系统分析科技进步的影响因素、组织体系和动力机制,结合我国科技进步动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此类问题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其动力机制也更加复杂.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并由此提出今后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森 《兰州学刊》2010,(11):113-115
文章拟通过对城市社会学领域关于"空间何以形成"这一基本问题不同认识上的梳理,探寻出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发展脉络。文章认为,最近几十年来兴起于西方的"社会空间视角",以其自身所具有的若干显著特点,在应用于当前中国城市居住问题的研究方面有着很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是一个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有机演进的过程,规模经济的特质决定其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鲜明的地方性特点,其成长性与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有密切关系.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充足率、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的成长模式,实现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农村转移人口而言,除职业选择外居住选择也是市民化的主要路径之一。然而在现代商品化逻辑下,居住空间呈现出阶层化发展趋势并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的自我定位,阻碍社会交往与社会互动,降低社会参与度。因此,应以居住作为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努力消除由居住阶层化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实质性地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是经济系统运行演进过程中的动力获取及其作用方式。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着力解决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以及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使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动力机制就个体的人性层面来说,包括动因的开发,即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就社会层面来说,包括动能的开发,即社会应为人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和舞台。平衡机制是社会达到和谐、有序状态的重要机制。通过平衡与整合,达到社会的和谐与有序,要靠公正理念的贯彻和执行。以人为本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两者在理论逻辑上是统一的,在现实当中,两者有时是分裂的,表现为机会、分配和结果三大公正的缺失。其根本原因是权力至上的社会层级结构和“官本位”的政府权力运作体制。  相似文献   

18.
居住过滤是指由人们的迁居带来的特定住区内部,以及不同住区之间的居民更替现象。随着单位制的消解以及住房市场化改革,我国城市社区的居住过滤经历了从住区内部过滤向住区之间的过滤,城市居住空间形态也因此从单位区隔向基于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空间分异转变,而城市管理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目前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应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但是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主体地位.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尤其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动力机制,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222-232
对山东、天津、河北、浙江、湖南、四川、陕西六省一市以行政级别科级以下到厅级的党员干部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党员干部认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坚守,也来源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内因动力来自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长期学习与实践党的理论所建立的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信不疑,外因动力则来自于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讲求认真、崇尚严和实的工作环境。对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机制而言,理想的状态是内因动力和外因动力共同发挥好作用。为此,要围绕实现真懂真信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理论建设,围绕努力践行三严三实精心打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围绕六个是否能加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正向激励,围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大反腐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