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为了探索汉语歧义成结小句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采用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对具体实例"跑丢"小句和"追累"小句的语言表达和概念内容的体现关系进行了微观分析,重点研究其概念结构的不同重合方式。结果表明:动词的多义性以及句式分析的不同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解释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而概念框架的认知分析为该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歧义就是事件参与者的概念语义角色组合关系的差异,更确切地说,是事件概念框架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概念框架来进行形式表述。  相似文献   

2.
歧义与模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和模糊是语言的两个重要属性.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定现象,模糊是指语言所指称的概念外延不明确,两者可以从根源、范围和发生机制等加以区别.语言中歧义与模糊普遍存在,交际中,听话者不得不借助物理语境和认知语境并按照关联原则进行推理,来解读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因此语境对语言的歧义性与模糊性起重要的化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划分英语歧义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歧义产生的根源,从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角度将英语歧义分为句法性歧义、语义性歧义和语用性歧义三种类型。大量实例表明句法多义是歧义产生的基础,语义上的多义是歧义产生的条件,而语用则为歧义提供成立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指代歧义是指句子一个成分可以分别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人或事,从而造成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产生指代歧义的所在,原因是深层结构是大脑要表达的思想,不会产生歧义。对歧义的讨论是根据语言结构本身及句子中的词组成分的阿尔法移动这一转换生成角度来探求结构歧义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产生机制,在完全摆脱语境的条件下探求指代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只有语句结构本身提供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这种指代的结构才会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歧义。管辖约束理论指出在分析指代歧义时显示出一种指代管辖约束关系,其次,在结构歧义分析中,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应用于指代歧义的分析,并在控制理论中的地方域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内外域和句外外域两个概念,这对于代词在域内或域外找到其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指提供了证据。从语言本身局限性上讲是指代歧义的产生是由于深层结构被转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产阶级"概念产生歧义的原因,并指出"中产阶级"用语的不科学之处,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当前中国,对"中产阶级"所指的社会群体还是使用"中问阶层"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6.
在"连续"与"变化"这一对概念中,"连续"是一个残缺的范畴,象大多数的残缺范畴一样,它会产生歧义。"连续"可以指不存在变化,但也可以用来描述特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修饰语引起的歧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英语中修饰语常常引起歧义这一语言现象,采用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指出无论是在词汇上还是在结构上形容词性修饰语和副词性修饰语都可能引起潜在的歧义现象,分别讨论了这两种修饰语是如何在语句中产生歧义的,并探讨了歧义的排除方法。这一研究对语言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一直有一些研究者试图找到一个精确的和统一的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定义,但事实证明这是很难办到的.参予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的各方——从西方"马克思学"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到苏联哲学家,还有我国的一些研究者,不论他们之间的观点是多么的歧异,差不多都能够找到马克思的言论来为自己的说法作证.这就迫使人们思考:是不是马克思本人的人性概念就寓涵着歧义?这种歧义又意味着什么?本文的立足点不是马克思人性概念的精确性和统一性,而是这一概念的歧义性或模糊性(歧义性和模糊性在这里表述的是同一个现象:前者是从分解的眼光看,后者是从综合的眼光看).马克思本人就曾说过"用同一术语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发生误会的,但这  相似文献   

9.
英语的模糊性和歧义均属英语的自然属性。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决不能混为一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模糊语言将会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因此 ,将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加以区分 ,使人们充分认识其本质属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别从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的概念、特征及构成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 ,以利于对两者的区分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大量的语料事实证明"像……一样"不仅可以表示比喻,而且还可以表示比较,从而就产生了"NP_1像NP_2一样PP"的歧义现象。这些歧义,既有比较和比喻之间的,也有比喻内部的。  相似文献   

11.
词汇语用学与语言歧义性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歧义性的研究是词汇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断作出语用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同程度地受语用意识和语用交际环境的指导和调控。语言交际中歧义的产生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语用表征现象,也是一种不受语用交际策略使用等制约的具体反映。笔者在B lutner提出的词汇语用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语言歧义和语言使用者的词汇语用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歧义的语言标示的词汇语用功能,试图用词汇语用学理论来解释许多表面无歧义但语用意义上存在歧义的话语,以表明词汇语用学和语言歧义性研究之间存在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经典物理学中或是在近代物理学中,能量都是最基本的物理慨念。本文将着重阐明能量的物理实质和能量概念从经典物理过渡到近代物理是如何发生深刻变化的。经典力学中的能量能量是物体做功本领的量度,这仅仅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不是能量的定义。能量概念的建立,与物体的运动形式及其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及其转换定律的建立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以质点的机械运动为例,对于不变质量m的质点的一维运动,牛顿第二定律为  相似文献   

13.
歧义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性歧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分析了歧义句中词汇歧义、句法歧义、话语岐义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措施.同时,也指出只要使用得当,歧义也能产生一定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就独语句能否自带语境、表达语用学中的"意思",独语句中的独语词的语义是否确定、独语词是否都能表达确定的实体概念,独语句的语义是否确定,独语句能否不产生歧义以及独语句是否具有"有意谓"的"一个话语"的语用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与<从逻辑角度解构"独语句"的魅力>一文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明确了歧义的概念,分析了引起歧义的因素,概括了种种歧义的现象,探讨了歧义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人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第三人概念不加区分地使用,让人难以分清是哪种意义上的第三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为纠正这一混乱现象,本文对第三人的概念从整体到局部作了详细的分类,呼吁学术界对第三人概念应加定语使用以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诗歌中除了少量语法歧义句,还有汉语所特有的句法歧义句。句法歧义句对诗句结构的分析有可能不同,但在意义理解上没有明显不同。五言诗中,仅在少数几种情况下,判定首二字结构及其与句子其他部分的关系时有可能产生歧义,从而导致语法歧义或句法歧义。上述语法歧义和句法歧义概念,与诗歌批评中所讨论的歧义问题分属不同层面,无法为后者提供例证。受到汉语结构和五、七言诗形式的限制,汉语诗句也是相对简单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耶丝柏森的理论分析了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尤其是由于补语和附加语的区分而产生的歧义,还分析了作定语的形容词性的附加语和作定语的名词性与动词词性的附加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宪法概念是指运用于宪法陈述之中并具有特定意义的术语,是在宪法文本中使用,对各种宪法现象的共同特征加以概括、抽象后所形成的权威性法律范畴。宪法概念的"显功能"主要体现为准确表达宪法的要求,减少宪法表述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从而促进宪法调整各项目标的实现。根据宪法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可把宪法概念划分为事实概念、规范概念、价值概念等类型。根据宪法关系的构成要素,宪法概念分为主体概念、内容概念、客体概念和关系概念等。宪法概念的规范性是宪法保持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汉语中的"N的V"结构成立的情况,并列举了N与V的语义关系以及"N的V"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歧的办法,指出该结构从整体上看是名词性的,其中V脱落了一些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