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新媒介的发现、改进、发展都使得色彩的表达有了不断拓展的空间.文章列举了不同时期媒介发展与画面色彩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各油画大师的色彩原创性和材料媒介相关性的方式,以期更深刻地领会格林伯格的"艺术即媒介"说.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媒介问题的研究应关注区域脱贫发展的紧迫任务和背景。建立描述指标,置于媒介大环境的场域中,从媒介技术层面和媒介接触层面展开的分析认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媒介技术环境尚未完全形成,新媒介空间缺失较大;媒介主导形态处于滞后位置;媒介覆盖呈现明显分层性;媒介效能处于低端水平。总体来看,与当前媒介融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存在距离。各级扶贫战略将技术环境作为媒介建设的重点,定位于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脱贫,应对了区域经济提升的中心任务,符合扶贫的阶段性需求。但这一建设方向与区域群体媒介自觉意识和媒介运用能力总体偏低的现状之间存在偏差。扶贫战略和政策中应加大对区域群体媒介整体素质提升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受众身份问题既关系到媒介自身定位,也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媒介产业管理规则.在媒介企业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受众的身份集中体现为"公民"与"消费者"两种身份.媒介能否恰当处理两种受众观在组织中的利益竞争关系,实现组织的认知协调,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能,同时也深刻影响媒介转型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媒介产业哲学是媒介哲学与产业哲学的综合反思,在维持基本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媒介哲学与产业哲学为媒介产业哲学提供了内涵与外延的想象空间。媒介产业是信息的集约运动形式,是信息与人的中介环节。媒介产业的自身活动完成产业与人的同化,实现其实体性目标;媒介产业内外部因子运动导致产业结构变迁,实现其现实性目标;媒介产业通过人、社群、国家进入环境,实现其普遍性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更好地认识媒介融合的现象,把握媒介融合的规律,从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媒介发展的现实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媒介融合现象,可以看到,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形态环境革命性、指向性变化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媒介产业的发展是媒介趋向融合的外部力量。现实语境中,探析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有利于了解新闻传播方式、媒介内容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推进媒介进一步融合,促进传媒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给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启示,为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证明,媒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考察媒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媒介自身的特点,会发现媒介的形态和特性决定着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形态及所形成的产业业态。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构形文化资本形态(产业业态)与新媒介推动和更新旧的文化资本形态的演化。某种程度而言,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是媒介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以保护性立法价值观指导媒介融合立法工作应该成为媒介融合立法的基本路径。媒介融合立法包括三个基本路径:以保护媒介融合发展的市场逻辑为法律基点,调整媒介融合的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冲突;从媒介迭代规律出发,调整媒介融合发展的内生性冲突;从保障媒介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网络媒体与网络产业的外生性冲突。  相似文献   

8.
媒介产品相较于一般产品,具有相当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同时具有物质特性和经济特性,由此决定了媒介产业必然呈现出混合型的特征。本文首先通过系统的分析,揭示出媒介产业既是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主要的内容组成。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媒介产业的经营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媒介经营过程中,既要特别重视创意和人才两个方面,还要充分考虑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信息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也意味着媒介产业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都将媒介历史分为口语、文字印刷和电力三个时期。伊尼斯认为,媒介从中完成时间到空间的偏向,帝国由稳定到扩张动荡而面临文明危机。麦克卢汉强调,人的感官系统由此从完整联觉走向延伸割裂,在“地球村”中重回声觉空间。二人的媒介历史分期观都秉持技术决定论,叛离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传统,具有结构主义、动态发展和人文色彩,对媒介发展设定模型使其相对忽视媒介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二人的理论相异点及原因表现在研究内容、考察视角、学术方法、理论风格、思想倾向五个方面。在学术影响上,共同唤醒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为全球化进程输出早期理论,伊尼斯奠定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基石,麦克卢汉开启后现代分析思潮大幕。  相似文献   

10.
以产业兴衰的综合识别模型作为判断依据,我国广告业在持续增长的背后,隐现产业衰退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贯穿于我国广告产业的"循环因果"由于长期依赖于媒介资源和媒介产业,我国广告业缺乏内在活力;由于政府传媒政策的紧缩和停滞,抑制了媒介产业的能量释放,间接地影响了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因此,广告公司通过战略转型培育广告业的内在活力,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和指导创造广告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成为我国广告业应对衰退危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电视媒介产业全球化和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电视节目模式化已经成一个重要的新动向,节目模式销售已经成为全球娱乐业的领军产业。文章以国内真人秀类电视节目模式为例,研究电视节目模式本土化的原因,分析电视节目模式本土化重构中的策略,最后从电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趋势看中国电视媒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介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个媒体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现代的电影产业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院的范畴,但是我国电影产业发行渠道的单一化越来越不适应多样化的电影消费需求,这有三方面因素驱动:需求、技术和产业力量。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我国电影产业的发行渠道结构将呈现环节延长、多元化和渠道生命周期缩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传媒产业热运作三重趋势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媒介竞争白热化形势,传媒产业积极调整定位,但是在运作实践中如何做到定位准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则值得冷静思考.本文从传媒理念、媒介策划和新闻报道等三个不同层面阐述传媒产业运作的趋势,重新探究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促进传媒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中国电影如何才能走向国际市场,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电影《龙门飞甲》综合了侠义、剧情、视觉、明星等诸多要素,对传统武侠电影做出了全新的阐述。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可借鉴《龙门飞甲》的思路,采用转变投资方向、借鉴网络文化、拓宽盈利模式、发展多种媒介、融合金融资本等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放松行业管制,产业融合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媒介融合又是产业融合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媒介融合增加了媒介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回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媒介融合可以使得各种媒体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第二,由于人们对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要求,使网民更信任传统媒体所创办的网站;第三,媒介融合可以分散风险;最后,媒介融合节约了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6.
比较语境中的媒介身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媒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媒介身份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将媒介视为一个具有"身份"的类生命体,这个身份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在复杂的互动中形成,并决定着媒体的传播行为.同时,此研究非常注重"身份"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方法的核心价值.这种构想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和探索性,恰好可以放置于媒介场域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的前沿理论语境中,通过比较,确认媒介身份研究的理论位置,见证缺失和优势所在.为媒介研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只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支撑体系,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才有源泉和动力。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支撑体系由购买者市场、专业交易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三部分组成,这一体系运行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驱力、外驱力和产业与市场互动三种形式;其协调机制在于以信息为传导媒介,集群内的企业间开展相互协作,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应以动力机制和协调机制为突破口,构建完善的市场支撑体系,实现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析媒介的商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商业化已经成为目前媒介发展的一种明显现象与趋势,这种商业化实质上是媒介产业属性在新形势下的彰显和高扬.同时,由于媒介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即使在中国具体的制度环境下,媒介的文化制度属性也正在被喧嚣尘上的商业化发展趋势所冲击和挤压.在媒介双重属性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历史发展语境下,分析媒介商业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与后果,探讨媒介商业化的原因和应对之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消隐在具体形象中的形态、色彩和媒介等经由传统到现代的美术创作的发展过程从形象上凸现出来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创作和欣赏对象。  相似文献   

20.
整合手机与电视功能的手机电视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介,改变了媒介与电信的对抗性竞争关系,要提供完整的手机电视服务,建立商业营运模式,则须以战略联盟的理念为发展利基,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本文从产业价值链观点思考,探讨基于媒介和电信战略联盟的手机电视商业运营模式。以广播或电信业者为主导的单一商业模式,不能最佳地发挥手机电视的价值。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广播通信整合模式,是手机电视完整的营运模式,也是整合程度最高的模式。电信、媒介主导与辅助的角色互补,以竞合关系共同发展手机电视产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