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疤的故事     
我的头部留存着三块伤疤,可谓一块伤疤一个故事。头顶右前方这块伤疤最大,约2平方厘米,并非创伤所致,而是疮疤。我刚记事时,头上长出一个大疮,父亲叫它脑疽。脑疽越长越大,疼痛难忍,我经常哭叫着在炕上打滚儿。解放前,家境贫寒,没钱看病。父亲听到一个偏方:抹猪油可治疗。当脑疽长“熟”了时,父亲就用一根自制的竹签用力猛一扎一挑,脓血流了一头一脸,我疼得哭爹喊娘。母亲紧抓住我的双手,眼里流着泪。父亲硬是死按住我的头,用棉花套子擦干脓血,抹上猪油,用旧布片包扎起来,“手术”便告成功。此后,每天抹一次猪油,半个…  相似文献   

2.
刘明 《老友》2021,(2):50-50
我的母亲90多岁,由我兄弟四人轮流供养,一年之中,每人供养三个月。我离母亲较远,以前都是请人照顾她。去年因为请不到人了,我只好自己回去服侍她老人家。春节一过,我和老伴回到了老家。老伴不是我的原配,她和我在一起生活还不到一年,也没见过母亲,我私下里想,这次她会怎样对待母亲呢?  相似文献   

3.
我保存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三个人是我的父亲张子平、母亲李变根和我。  相似文献   

4.
摔碎的香瓜     
王建国 《新少年》2009,(7):40-41
我右眉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这伤疤如一条弯弯的小船,时常载着我驶向那一个遥远的夏天……  相似文献   

5.
母亲这个字眼是多么美好啊!她包含着温暖、亲切与奉献。每当想起母亲,便想起我小时候她替我上学的情景……那还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缘故,我讨厌读书了。母亲看出我的想法后,给我讲人不能不读书,没有知识将来就没有出路,成不了国家有用之人。尽管母亲一再开导我,我却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仍然我行我素——逃学,背着书包上山割猪草,因为那  相似文献   

6.
想念母亲     
正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要求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常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我同胞兄弟姊妹十一人,母亲  相似文献   

7.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氛氨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注】《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纽约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n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涨棍,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的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所看…  相似文献   

8.
母亲老了     
王云霞 《老友》2012,(2):42-42
母亲住院了,我去陪护。坐在病床边,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和眼角处深深的皱纹.我心里感到阵阵酸楚……时光真的催人老啊!仿佛还是昨天,我依在母亲的怀里撒娇。缠着母亲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炸麻叶。每当这时。母亲总是半嗔半笑地放下手里的活。用食指刮一下我的鼻头,然后笑着去洗手、和面、擀皮、炸麻叶。看着我将麻叶咬得“嘎嘣嘎嘣”脆响.母亲的脸笑成一朵菊花似的。  相似文献   

9.
高荣 《山西老年》2011,(6):26-26
记忆中母亲总喜欢搬家,从城里搬到乡村,又从乡村搬到了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每当我问及母亲,为何这么喜欢搬家时,母亲总是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母亲很袒护我,一天三顿都吃小灶,家里舍不得吃的肉、蛋、细粮和好吃的东西都留着给我一个人吃。就这样我还经常挑食,不合口味的饭菜宁可饿着也坚决不吃。父亲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眼巴巴地等着吃我的剩饭。十岁那年,父亲觉得母亲这样把我宠坏了,特地回四川农村老家把姑姑八岁的儿子过继过来当儿子。母亲坚决不答应,怂恿我不要这个弟弟到我家来。父亲为此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相似文献   

10.
王志文 《今日南国》2007,(19):76-76
我已经整整40岁了。很多人关心我的婚事,母亲更是盼着早点抱上孙子。但我至今仍然单身,不是我不想成家,而是太爱母亲.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和我生活的女人肯定要爱我的母亲。因为母亲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我不想让她有一丝一亳的不开心。母亲原是上海宜川电子配件厂的普通工人,生了两个哥哥和我。在我13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这对母亲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但为了我们三个孩子,她把一切痛苦埋藏在心里,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成人。当时,母亲每月工资30多元,一家四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每月领工资后。总是把钱分成几份,把必须交的水电费、应给我们攒下的学费等拿出来放好,剩下可冷的一点钱用来维持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了省钱,她学会了理发,我们哥仨的头发都是她理的。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好多年都没添置一件新衣服,每天从早忙到晚,人显得非常憔悴、苍老。  相似文献   

11.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12.
背母亲上楼     
李晓霞 《老友》2012,(8):43-43
我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这一次背母亲上楼,却是平生头一次。 我在县城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新房装修好,乔迁新居后,我就把老母亲从农村接来,想让她在有生之年享享福。由于我家住在项楼,我见母亲走起路来,一步三晃,有气无力,真担心她体力不支,于是,我就提出要背母亲上楼。母亲开始不肯,说这楼确实有点高,头有点晕。还是不上了。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与我     
感谢母亲给予了我生命,来到这五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多年来,她的朴实、她的勤劳及所有的一切一直在我内心深处铭记着、感染着……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人生活在村子里。那是-个夏季,父亲每天要到几十里外去上班,家务和农活只有靠母亲了。每  相似文献   

14.
隔墙的温暖     
雷茂盛 《社区》2011,(20):47
高一那年,由于家庭变故,我辍学了。辍学后的第三个月,我到大城市打工。我发誓,一定要挣到钱,回去医治母亲的病。刚到城市,举目无亲,眼前的一切陌生而冰冷。我在一条小巷里租了一个单间,开始寻觅饭碗。可辗转几处,  相似文献   

15.
晨光 《社区》2004,(10):47-49
王志文深情地说:“我父亲去世早,母亲一直守寡到现在。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着生活的风雨,艰难地把我们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我走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母爱焐暖他孤独的童年王志文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他们兄弟三人,上面有两个哥哥。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他们兄弟三人去看电影,王志文至今还记得当时看过的《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影片,那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然而,童年的欢乐是短暂的。13岁那年,一场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那时候,王志文三兄弟都还在上学,…  相似文献   

16.
节俭的母亲     
母亲过早地显老了,与她的实际年龄很不相称,我时常为此感到愧疚。母亲是为操持家务,养育我们兄弟三人过度劳累所致,像一片无节制放牧的草场,早早地逼近了她的风烛残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母亲还在做闺女时,便独  相似文献   

17.
李国珍 《老友》2021,(2):52-52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避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以古稀年龄陪伴母亲左右,始终做到端水端饭、倒屎倒尿、洗衣晒被、看病熬药,尽到了一个儿子的孝心。6年前,我的老伴因尿毒症并发脑中风,造成半身瘫痪,卧病在床,长住医院,本来一个三口之家,就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18.
周建道 《老友》2012,(12):42-42
"鸟无翅不飞,人不廉不立。"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一点一滴入手,一时一处做起,总是及时地提醒我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拒腐蚀,永不沾"和"不越雷池半步"的人。小时候,有着"安徽西伯利亚"之称的家乡,是"红薯饭,红薯汤,离了红薯不  相似文献   

19.
徐国静 《社区》2004,(17):36-38
两个母亲的泪水,诉说了什么三年前,我接到杭州一个母亲打来的电话。她说她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学习和工作都不让她操心,就是谈对象遇到了障碍,与人相处特别难。她发现女儿情商太低。她已经退休了,但她要用后半生来帮助女儿,直到死,一定给女儿补上情感这一课。我被这个母亲深广博大的爱所感动。一年以后,我去杭州演讲,那位母亲来看我,她有些悲观地告诉我:她的努力起色不大,女儿对人还是不信任,甚至拒绝和排斥。春节的时候,她打来电话说:“我绝望了,最近我从早期教育的一些书里知道,孩子情商开发的关键期是3岁以前,而那个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  相似文献   

20.
母亲老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她逐渐变得爱唠叨起来了。 夜晚,我们在灯下各自忙碌的时候,母亲好像在自言自语:“今天我看到教三儿的周教师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