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总是处于依附男性的境地,这在女性主义觉醒的今天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奥尼尔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或罪恶或神经质或疯狂极端,因此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是反女性的,可是细观奥尼尔的剧作,读者和观众不难发现他对女性的细腻关怀。从女权批评的角度入手,对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主人公爱碧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以期从新的视觉展示奥尼尔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并给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现代解读。这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剧作家曹禺的《雷雨》(以下简称雷剧)与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以下简称榆剧),是两部具有很多相似点的剧作。譬如,在表现主题方面,《雷》剧的女主人公蘩漪和《榆》剧的女主人公爱碧都采取了乱伦这一悲剧的方式来反抗造成悲剧的环境与时代,又都是以失败的结局告终。同时,乱伦发生的场所又都是客厅。这些惊人的相似之产生,绝非偶然,正如曹禺所说:我接触了易卜生,莎士比亚,“然后碰到的就是欧尼尔。他的剧本故事性很强,我很喜欢他的前期作品,那些作品是很现实的”。《榆树下  相似文献   

3.
研究指出,多幕剧《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从这部剧开始,奥尼尔进入创作的成熟期,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地位也是由这部剧确立起来的。《天边外》在探索人物内心焦灼挣扎方面得到普遍的承认。本文将通过对其中三位主人公安德鲁、罗伯特、露斯的心理的分析,探索欲望的控制对人物命运的毁灭性打击。  相似文献   

4.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贝克特通过越来越晦涩难懂、荒诞不经的剧作深化了主题,暴露无遗地展示了人类越来越悲惨的处境,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到巨大震撼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自我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进行长久的、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创作《紫钗记》,对前人剧作《荆钗记》作了多方面的借鉴,尤在构成全剧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的设置上,《荆》剧拍出了万俟宰相,《紫》剧则推出了权力相当的卢太尉,二者在逼赘的手法及遵奉“富易交,贵易妻”的信条方面,有着广泛的相类之处.但汤显祖并未以借鉴代替创造,而是在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对古老中国的道家文化的迷恋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戏剧风格和创作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奥尼尔的多部戏剧作品中,以《马克百万》和《喷泉》为例,作者在这两部剧作中表达了道家阴阳周期、对立统一以及事物无限循环发展的思想。事实上,奥尼尔对中国道家文化的迷恋和向往,是在寻求一种精神信仰,旨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里找到一种哲理来医治现代西方物质主义的病根。  相似文献   

7.
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质的问询和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探究。这正是奥尼尔《天边外》和曹禺《原野》主题的共同特征。同时,两剧也表现了作者在审美追求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重返挪威后的第一部剧作《建筑师》是其后期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整部戏剧以主人公索尔尼斯为中心,在爱情和事业两个层面上搭建起两组人物象征结构,其中蕴含着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事业悲剧。在两重悲剧背后深藏着文本的第三重悲剧,即对成功之代价的悲观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东西的长篇小说《后悔录》叙写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30年中主人公曾广贤从禁欲时代到欲望时代的失败史。因为两个时代的特殊性,《后悔录》创设了一系列悖论情境,从而产生了绝妙的反讽效果。曾广贤身处禁欲时代却敌不过身体伦理,到了欲望时代却又坚守道德伦理。这样,他向善的愿望就与遭罚的结果形成强烈对照。  相似文献   

11.
奥尼尔的现实主义悲剧是展现在现实社会中无奈挣扎的小人物内心世界的新型悲剧。这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奥尼尔在作品中常常以"雾"作为象征物。雾是大海上常见的天象特征,但被奥尼尔视作一种神秘力量的象征。人生恰如雾海行舟,谁也无法逃避迷雾,只能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无法预知厄运。  相似文献   

12.
尤金·奥尼尔不仅对他的爱尔兰血统极为重视,更在戏剧中将爱尔兰民族独特的忧郁与叛逆气质、迷恋与诅咒的天主教信仰和漂泊爱尔兰人寻求精神家园的艰辛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奥尼尔戏剧蕴含的浓厚而独特的爱尔兰情结,展现了一位真正爱尔兰之子的心路历程和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3.
郑伟 《东方论坛》2011,(3):103-106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他的悲剧思想对尤金·奥尼尔有着极大的影响,后者继承了前者的悲剧理论。尤金·奥尼尔对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反宗教思想以及他的悲剧理论也是推崇备至并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通常采用静态方法,忽视从话语实践与身份的动态关系这一视角研究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事实上,奥尼尔对身份问题的关注源于作家爱尔兰移民后裔所处的种族主义的政治环境、父亲演艺生涯造成其童年漂泊的家庭环境及疯狂工业文明导致信仰缺失的社会语境。奥尼尔戏剧涉及与此相关的三方面的身份主题,表达了奥尼尔重构新身份的社会理想与人文追求:以爱尔兰人为原型创作少数族裔戏剧,真实再现边缘族裔的身份流浪和解构其负面形象;以其家庭生活为原型进行身份投射和自传虚构,书写家庭相处新模式;以工业社会为原型创作底层人戏剧,描写其身份危机和探讨重写身份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对戏剧技巧的大胆实验和对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造就了奥尼尔剧作的多层面特征:早期剧作的自然主义倾向;中期剧作的表现主义特征;以及晚期剧作的存在主义色彩。从后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的视角重新审视,奥尼尔的晚期四部剧作讨论了孤独之处境、徒劳之人生、死亡之终局的荒诞主题。  相似文献   

16.
奥尼尔的悲观主义植根于他个人的坎坷生活,而他的悲剧创作意识更是来自他自身的痛苦经历,是他对人生和社会进行观察和体验的沉淀与结晶,所以在奥尼尔的剧作中,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是漂泊不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对他们的悲惨遭遇、精神创伤和内心苦痛的深刻剖析与揭露,体现了生活的主题、社会的基础和历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家思想对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道家思想在奥尼尔的代表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具体体现,然后从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等方面分析了道家思想对剧作家本人的深刻影响。其实,道家思想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体现就表明了道家思想对剧作家本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在《长日入夜行》中成功地运用日常生活对话和独白描述了蒂龙一家的悲剧生活。在该剧中,三位男性家庭成员蒂龙、杰米、埃德蒙频繁地同时登场,其结成的同盟迫使玛丽在精神上承受着残酷的虐待,从而形成了一个三比一的不平等格局。此外,玛丽和她的女仆凯瑟琳的关系也处于一种疏远隔离的状态。因此,和蒂龙家庭的男性成员相比,玛丽身上的悲剧性处于一个更深的层次:当男人们在痛苦中相互宽慰之时,玛丽既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又得不到来自家人的精神上的抚慰,处于双重的困境之中,最终走上癫狂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9.
来自《圣经》经典场景的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在《送冰的人来了》中,通过对《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奥尼尔表达了他对基督教拯救人类能力的讽刺与否定,认为失去了宗教信仰的现代人必须在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世界中寻求人生的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