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以人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论重视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采借,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表述,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人类学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比较,对人类学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人类学背景下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从语言角度出发能对社会-文化形貌进行较好的把握,助益跨学科交流角度对人类学研究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边缘”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传统深厚且意义重大.边缘与他者并不冲突,从本质上讲,他者都是边缘的.边缘并不仅仅是研究对象,它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走进边缘、认识边缘、立身边缘,将使中国人类学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探讨女性人类学的成长历程、方法内容与争论的课题及成果.涉及女性及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女性主义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的勾连,女性人类学研究方法与主要论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的文化内涵及分析模式,女性人类学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界定,后现代女性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设若旅游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解读旅游现象的学科,那么其早期的研究则有单薄零散之弊,不足以对学科总体的研究取向形成支撑.因此,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需要重新考量,逻辑框架亟待重新建构,以藉此回归到人类学固有的研究传统与范畴中去,从而达到认知旅游现象及其本质的目的.另一方面,中西旅游发展道路迥异,旅游研究亦不同途,相应导致了中国旅游人类学有别于西方的研究使命与职责.因此,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势在必行,由此可更接近国内旅游现象的本质,更兼具指导国内旅游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上述,本文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旅游人类学急需系统的建构,而作为"舶来品"的旅游人类学则必须经历"本土化"的调适过程,方能立足于中国旅游学界,承担相应的研究职责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他者”研究的人类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人类百年历史 ,可以发现他者无论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理论和流派之中。虽然他者开始于遥远的异邦 ,逐渐回到本土 ,但只要有差异存在 ,就有他者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而且 ,作为试图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和人性的人类学 ,研究他者已经成为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长 ,尽管研究他者最终仍然是为了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7.
武小林 《民族学刊》2020,11(2):91-96, 141-142
对于影视人类学家来说,在影像记录方面,摄制人员在题材和田野点的选择上,甚至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上,应该接受人类学家的指导和帮助,在追求影片的美学价值时,一定不要放弃对真实的探究,才能做到以镜头存录当下国家的档案。同时,文化不仅只是记录,还需要传播,既客观真实又好看可观的人类学影视片,无疑是传播的好媒介。一部好的人类学影视片一定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是人类学家与影视学家协作的结晶。好的人类学影视片不仅有史料和文献价值,它还应该具有传播价值。在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影片真实更接近真相的本质,这是人类学纪录片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英国、美国、中国两岸三地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4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29篇。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学与历史",围绕人类学与历史的关系,就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学的"历史"的关联性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就人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就人类学民族志的学术功效进行了思考。另外,除了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历史"研究以外,论坛还特别关注人类学最为基本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东亚人类学本土定位时的自者与他者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得以传播知识和思想、进行社会教育的载体,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当今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与发展,博物馆由对"物"的重视逐渐转向对"人"的重视,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强调知识性与学术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亲和力,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主动融入公众之中.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主张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无论从其理论、方法抑或其学科发展历程看,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予以解读,借以展现陈列展览的不同维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传播知识与社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彝族火把节在民间被称为"眼睛的节日",其归根结底是"'人'的节日""'人'的颂歌的节日".火把节之于彝族,是"火"的颂歌,更是"人"的颂歌,对火把节所突出的"人"这个主体以及"人"的智慧、 力量、 精神、 生活,应给予充分关注.无论从口头表述还是从行为实践看,彝族火把节在扬善拒恶的叙事主旋律中所张扬的不是"神本文化",而是"人本文化",是彝族社会中传统深厚的以"人"为本文化的积极肯定与美妙歌唱.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透彻理解这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此少数民族节日的人文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由介入到内生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厘清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是探索艺术实践路径的前提,人类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为日常化与多元化、能动性与本质性,这是由人类学视角下乡村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的.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基于价值实现的知识性生产的永续性保护、物质性生产的生活化传承和艺术乡建是目前乡村振兴艺术实践的有效路径.大量具体案例的学理性分析是对基于审美逻辑的乡村振兴艺术实践路径的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3.
14.
稻作是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改种粘稻杂交稻冲击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糯稻生计模式,导致了山区农业危机并波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领域.实践困境呼唤理论突破,反思该项改种政策需超越现有主流视角,而发展人类学范式的引入是一个必要而有益的尝试.将发展措施置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来审视,使可持续和共赢的农业发展新道路成为可能,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系统是特定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础.文化内在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文化是特定“时间-历史”情境中的主体不断建构的结果,建构形成的“文化”又在新的“时间-历史”情境中得到继承、诠释和传播.纵观以“沧浪之水”为载体、以“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为核心的“沧浪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全过程, “沧浪文化”从文化的原始生长点出发,早期为扩展扩散,后期为迁移扩散;经由地理表征“升华”到经典文化中,又从经典文化“落实”到地理表征上的双向互动的生成和反身建构过程.就现实意义而言,不同地域的同类文化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关系,绝大多数地理性的“文化正宗”之争可以就此打住.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际文化遗产法这一领域的兴起并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章提出非遗保护的国际标准问题,即"人权""相互尊重"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因应非遗传承以人为依托的特点,这三项国际标准之于非遗保护的意义分别指向人的本体、人际关系和代际关系.《非遗公约》丰富的国家实践已表明,尊重人权是公约各项原则的根本,相互尊重是具有根本性地位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行动目标."十四五"规划已将非遗保护列为我国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适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十年以及《非遗公约》生效十五年,重视《非遗公约》的解释问题并使之与我国法律进一步对接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集市长久地遍布于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民俗之一,它服务于农民调剂余缺和社会交往的生活需要,并且演进成为地域民俗文化集散、展演的文化空间.大理三月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集市,形成于唐朝永徽年间,历时1300余年,不仅发挥了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重要功能,而且积淀成为承载大理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三月街文化空间的千年发展是大理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表征,其实践逻辑在于集市内源性因素的推动和地域文化禀赋的孵化.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及带来的流动社会催生了边疆人类学的诞生,开创了边疆研究的新途径.边疆人类学无论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内容,都提供了新思维与新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了边疆研究,形成了人类学视野下与众不同、斑斓多彩的边疆观,继而彰显了自身独特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从人类学视角出发,由边疆看世界,梳理全球化时代的边疆观形成过程,既能够理解流动社会中"边疆"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涵演变,也有助于全面认识边疆问题的时代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理安排.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20.
移民群体从原本的社会结构中脱嵌出来,在短期内难以融入移居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夹缝中的边缘群体.面对边缘化的生存情境,不同的移民群体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20世纪90年代,云南山区的苗族群众进入广东阳江代耕.在边缘化的生存情境中,他们并没有走上同化的道路,而是建立相对独立的代耕社区,并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亲属网络建构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