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RCEP正式生效,贸易便利化成为核心议题,也为成员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平台和契机。构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RCEP成员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选取2011-2020年的样本数据,拓展引力模型检验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RCEP整体上贸易便利化平均值为0.637,处于一般便利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新加坡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最高,菲律宾的最低;中国及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标的系数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模型中均显著为正,且一方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都更有利于促进其出口;中国及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便利化四个一级指标的系数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模型中均显著为正,但两个模型中的系数存在一定差异。未来RCEP各成员国应以自身贸易便利化发展为出发点,致力于提高国内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各项指标,通过改善政府及规制环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关与边境管理效率、促进金融与电子商务发展,提高各成员国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RCEP的签订为推进区域合作和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1999-2018年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数据,通过分析中国对RCEP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贸易品种结构以及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影响中国对RCEP国家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及出口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中国对RCEP国家农产品出口呈现逐年增长之势,中国与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双方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两个因素对中国贸易出口额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国对14个伙伴国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潜力较大,未来经贸合作空间广阔.为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国应加快做好RCEP生效实施有关工作,完善与RCEP实施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对RCEP中与农业相关的内容培训,同时探索农业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在不断深化与RCEP伙伴国进行农产品贸易的同时,针对各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有选择地与伙伴国开展农产品贸易.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业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上互有优势,相互合作潜力巨大.选取2000~2015年面板数据,建立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以及贸易非效率模型,分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逐年增加但总体贸易效率极低,且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规模、东盟各国人口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显著拉动作用,而中国人口,中国与进口国首都距离则产生负向效应;进口国关税水平、进口清关时间、农产品出口占比阻碍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而物流绩效指数、同时期同为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促进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总量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我国涉外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构建贸易一般均衡模型,研究RCEP生效实施后成员国关税等贸易成本大幅下降对全球价值链格局、我国全球价值链位置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RCEP生效实施后,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中国的上游化程度微弱上升,下游化程度显著提高;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上游程度和下游程度同时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为显著的是电脑、电子和光学产品的制造。RCEP的落实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各国贸易的发展,但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我国应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国际大循环;完善区域贸易规则体系,推动国际秩序体系的构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并妥善处理协调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和稳就业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整体格局以及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具有强劲内生动力的贸易发展核心优势是当前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创新驱动的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增长引力模型实证发现,创新能力对中国国际贸易增长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市场环境、交通物流等综合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中国和RCEP其他成员国双边贸易的共同繁荣;东盟十国在RCEP框架内占据中心地位,创新发展与贸易环境改善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双边贸易增长;创新驱动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进口、出口及贸易总额等不同方面的影响结果有所差别。基于此,中国应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构建基于创新驱动的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优势与内生动力;在坚持高质量开放基本原则的同时兼顾RCEP成员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针对性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国际经贸合作,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及供应链在RCEP不同国家实现相应的延展与互补;同时主动积极推动RCEP的深入落实,进一步营造更大范围与更高水准的贸易环境,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劳动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作为中国第一大产业的农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经饱和,工业吸纳就业也趋于平缓,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采用1982-2010年间服务贸易进出口和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中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对促进就业都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服务贸易进口更有利于我国就业总量的扩大。最后在分析上述结果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国的贸易与旅游耦合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经济复苏,还将通过效应外溢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的繁荣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文章以大型自贸区RCEP的15个成员国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5个时间截面,先后运用物理耦合、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及方法,剖析了大型自贸区内贸易与旅游耦合效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RCEP区域贸易与旅游的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且趋于分化,但贸易与旅游耦合效应的空间网络形态呈现弱关系、高互惠的特征;在贸易与旅游耦合效应网络中,RCEP成员国始终保持着“少数核心带动多数边缘”的核心-边缘网络分布结构和“强弱”角色搭配的合作形式;个体国家间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对等和角色对等,中国一直发挥着核心国家的涓滴扩散作用。为实现RCEP成员国贸易与旅游高质量协调发展,建议各国合理利用贸易与旅游耦合发展的溢出效应,根据自身的网络位置有的放矢地发展,注意选择合适的伙伴国以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出现逆差的原因是粮食减产,农产品出口增幅相对较小及出口企业恶性竞争所致.回顾了中国的入世承诺及基期支持水平,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了详细分析:中国小麦、大豆和玉米已失去比较优势,粮食进口压力仍然较大,蔬菜、水果出口继续稳步增长,浓缩苹果汁国际竞争力最强,牛肉、猪肉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禽肉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水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中国入世后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建议即: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调整支持结构、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强组织化建设以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背景,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货币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进行逻辑分析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正向地推进了货币化的进程,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是货币化比率的Granger原因;但由于近代中国仍处于经济货币化的起步阶段,因此货币化比率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弹性是比较弱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已有关于贸易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之间关系的研究往往仅关注贸易收支与REER之间关系而忽视贸易结构与REER之间关系研究的现状,本文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简称B-S效应)为理论基础,利用我国1980~2004年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贸易结构与REE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贸易结构、出口贸易结构与REER都是I(1)序列,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进口贸易结构是I(0)序列,与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总贸易结构、出口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互为因果关系。因此,中国总贸易结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REER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中国总贸易结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  相似文献   

12.
从整体上看 ,二战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但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慢。从农产品贸易结构看 ,不同商品的出口增长有较大差异 ;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世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从而引导各国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信息通达性深刻影响着企业出口竞争力。通过引入信息摩擦系数改进多产品企业出口决策模型,建立了信息通达性与多产品企业出口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实证考察了信息通达性对于多产品企业出口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通达性能显著提升多产品企业出口竞争优势;信息通达性对大型企业、一般贸易型企业以及中小数字企业出口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外部需求、信息摩擦和生产效率是信息通达性对多产品企业出口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机制。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参与数字经济、获取数字发展红利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对于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如何进一步促进外向型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伏玉林  杜凯 《学术月刊》2012,(8):93-10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严守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但农产品出口正在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根源。选取棉花、小麦、稻米和大豆等四种主要农产品,通过测算技术性贸易壁垒,考察净出口波动、产出效率和补贴政策,对中美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政策展开比较分析后发现:美国凭借其生产技术和贸易制度设计上的优势地位,实施严格的技术规制来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向生产者提供巨额补贴以巩固市场竞争力。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和贸易规则制定话语权的缺失,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有背离本国农业发展水平的趋势,产业安全正遭受巨大冲击。中国正在成为新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力量,为打破农产品贸易被动局面,中国应将发展中国家利益纳入贸易制度设计中去,增大补贴范围和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对贸易壁垒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从云南省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与水平出发,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云南与东盟国家2000~2010年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深入分析了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结果显示,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各自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双边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并提出了桥头堡战略下促进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表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有长期均衡的关系,越高贸易开放度和越低的关税保护度均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起到促进作用。为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应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度,降低关税率,适量加大国内研发创新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7.
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利用SBM模型的ML指数法测算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的绿色技术溢出存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农业研发投入水平四种吸收能力因素的双重门槛效应.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门槛下,贸易开放的绿色溢出效应的动态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生产率效应.但在农业研发投入水平门槛下,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据此,提出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推进产业对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农业研发投入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级生产者服务进口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级生产者服务进口对整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其对传统服务贸易和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其对传统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其对新兴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阐释了研究结论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绿色贸易壁垒对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贸易壁垒是俄罗斯当前维持本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主要手段,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依据2010—2017年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数据,分析描述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与趋势、中俄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比重与贸易结构,采用以VAR模型实证检验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额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额产生持续的抑制作用,并且短期内这种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之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中国对俄农产品贸易出口领域,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法律体系,同时完善农产品出口问题应对机制,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中俄贸易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及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不仅是实现农产品"惊险的跳跃"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由于目前广西农产品流通范围小,存在重国外市场,轻国内贸易;重局部交易,轻全局流通;重差异产品贸易,轻相似产品互通等贸易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保障农产品流通通畅,必须不断完善农产品国内外、区内外及产业内外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