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200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人问卷调查资料,对女大学生是否“同民同工”问题进行多变量的统计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劳动力市场歧视女大学毕业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确实会减小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与女性生理特征相关联的高劳动成本、对女大学生的统计性成见,以及“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观念是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CHIPS 2002和2007年的数据,对城镇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进行Blinder-Oaxaca分解后发现,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城镇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其解释力度仍然在不断增加,歧视的贡献从2002年的35.18%下降到2007年的25.08%;进一步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反事实分析表明,歧视程度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工资分布位于第2个十分位数以上的区间,工资分布位于第2个十分位数以下区间的外来劳动力受到的歧视并未改善,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S) 2002年、2007年和2008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差距.研究发现:2002-2008年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有了很大提升;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工资收入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但在不同的年份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校正了就业稳定性的选择性偏差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非稳定就业和稳定就业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在2002年到2007年间减小,2007年到2008年间增大,并且主要由特征差异造成,歧视效应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小:在不同的收入组中,造成收人差距的原因不同,人力资本效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逐渐增强,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则相反.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歧视效应在不同收入组中对工资差距影响程度的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兆萍  王雯丽 《人口学刊》2020,42(1):99-112
随着技术进步和女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逐渐缩小,但性别工资差距在我国是否缩小?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又是否加深了女性就业困境?本文使用CGSS 2015数据,从结婚、生育角度出发,运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考察婚育事件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婚育视角下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性别公平。研究首先通过对城镇劳动力的婚姻状态和生育情况与工资性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人力资本、职业性质和地区等因素后,性别工资差距仍显著存在且婚育事件拉大了该差距。其中结婚使男女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均有所提高,但由于原始工资水平的差异和溢价大小的不同,性别工资差距被拉大;生育使男性工资增长,女性工资缩水,这同样加大了性别工资差距。其次基于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Oaxaca-blinder平均工资差异分解,结果显示随着收入的增加,性别工资差距在缩小,但婚姻和生育对此差距的解释力度却越来越大且相对稳定。即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差距较大,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解释力度较小,相反高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较小,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贡献却很大。因此,缩小婚姻和生育造成的性别工资差距、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女性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广东、江西、安徽、上海等地部分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的分位点上,学历的高低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不同.在中低端分位数上,外倾性显著正向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在绝大部分分位数上,情绪越稳定,就业能力越强;在低端分位数上,随和性越好,就业能力越强;尽责性和经验开放性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均呈现正向影响,但在各分位数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男大学生作为对照组,表现出大部分相近、个别相反的实证结果.可见,学历仍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对于自我感知就业能力不高的女大学生来说,性格更为外向大胆是其提高就业能力的基础;情感意识的波动性会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感知判断;作为预测学习或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尽责性和经验开放性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感知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硕士毕业生的迁移就业与工作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一项硕士研究生就业研究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硕士毕业生迁移就业(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和离开求学所在地)对他们各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迁移显著提高了硕士毕业生非经济性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但并不能显著提高他们经济性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也就是说在短期目标而言,硕士毕业生做出迁移就业的决定更多是基于获取非经济性收益考虑的,这能够从侧面解释蜗居与北漂等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数据,研究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距及分布特征。Quantile回归分解显示,男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工资高于女生约9%~20%,性别工资差距随分位点升高而扩大。这表明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距中存在"天花板效应"而非"粘地板效应"。性别工资差距中绝大部分(90%左右)归于歧视,工资分布顶端约30%的女生群体所受歧视更大,她们更应受到反歧视政策的关注。分行业和职业对性别工资的Quantile回归分解显示,行业性别隔离和职业性别隔离现象并存。此外,工作能力对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和歧视有积极作用,"211"重点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实习经验(与专业相关和无关实习兼有)的男生工作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8.
门垚  何勤英 《人口学刊》2013,35(1):87-96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些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实证文章较少的现状,文章使用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能力年度调查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的同群效应。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的同群效应,并证实了这种同群效应一部分可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相互影响所解释。  相似文献   

9.
由于分割性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事实,进城务工人口主要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着较不稳定的工作。本文探讨了入职门槛、人力资本专用性和进城务工人口就业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基于沈阳进城务工人口的调研数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上述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验证了入职门槛越高,进城务工人口的就业稳定性越强,人力资本专用性越强,职业越稳定两个理论假说。相应的政策启示是,在提升进城务工人口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入职门槛,有助于避免其陷入"低水平流动"的就业格局。因此,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提升务工人口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最终实现进城务工劳动人口的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女性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正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文章基于服务业特点与女性禀赋特征,结合全球价值链宏观数据和家庭调查微观数据,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全样本回归显示,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攀升整体上有助于促进我国女性劳动力工资增长;分样本回归发现该促进效应存在异质性,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对低技能女性劳动力工资的促进作用大于高技能女性劳动力,技能工资差距得以缩小;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女性劳动力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弱,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进而,建议我国积极推动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升服务业女性就业贡献率,增强女性劳动力技能,完善女性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与女性劳动力高质量就业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人才偏好”的户籍门槛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形成了一张“半透膜”,即高技能劳动力可以在城市间相对自由流动,但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受阻,劳动力市场效率受户籍门槛抑制。文章将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城市户籍门槛指标匹配,发现城市户籍门槛越高,当地流动人口平均工资越高。使用1984年降水量作为户籍门槛的工具变量,在消除内生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户籍门槛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仅在低人力资本群体中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高户籍门槛增强了低人力资本流动人口离开的意愿,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产生工资溢价。户籍门槛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将工资溢价保留在城市内部,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不利于共享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集聚经济视角,本文分析了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于农村移民工资溢价的影响,从城市层级中观视角解释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溢价源泉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农村移民显著受益于城市集聚经济,但是户籍地差异使得工资溢价分配呈现差异性,金融外部性带来的工资溢价更多地被外地农村劳动力获得,而技术外部性带来的工作溢价则偏向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因此,为了实现"包容性"城市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人口研究》2022,46(1):113-128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了个人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概率和初始工资的影响,并与非社会资本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尽管部分社会资本的"质"和"量"对就业有一定的显著正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学生个人社会资本因素无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相反,非社会资本因素,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和公共信息等,是影响就业和初始工资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张本飞 《西北人口》2006,(4):52-53,57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行为,如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等也愈演愈烈。经济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用人单位将学历和文凭视为市场信号,因而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行为并非盲目的非理性行为,而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力资本运营理论出发,对影响人力资本流动的就业歧视进行了解释,同时对劳动力的迁移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指出当前促进就业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可自由流动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来解决,并对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互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工具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如何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别产生了替代和互补效应;工业机器人使用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进一步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其对低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替代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大学本科入学概率,对高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显著提高了个体的高中和大学本科入学概率,二者都抑制了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人工智能普及有助于促进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人口质量和缓解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影响。建议完善职普融通的教育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8.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概念、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人口研究》2007,31(3):46-49
2007届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又一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无论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中,还是在学术研讨的过程中,或者是大众传媒普通民众的讨论中,就业岐视的概念常常含糊不清,甚至被滥用,进而影响了人们对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就业岐视问题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必然影响相应的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及临测.  相似文献   

19.
张晓蓓  亓朋 《南方人口》2011,26(1):25-32
采用中国住户调查数据和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差异,并使用Oaxaca分解方法研究户籍歧视对差异的解释力度及其变动。研究表明,城市农民工无论在就业待遇还是就业保障方面均受到歧视。2002—2006年,农民工与城市工工资差异不断缩小,户籍歧视对工资的影响也相应降低;然而,农民工与城市工的就业保障差异在逐年扩大,户籍歧视的影响效应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0.
侯猛 《南方人口》2016,(1):18-25
文章采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利用基于 RIF 回归的分解方法分析性别工资差异,并对各收入分位数上的性别歧视程度进行估量和分解。研究发现: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高,特征效应对性别收入差距解释的比重逐渐提高;系数效应带来的性别歧视对性别收入差距解释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系数效应依然是造成劳动力性别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教育在消减性别收入差距上的作用减弱,而职业资格、掌握技能耗时、职业性别隔离和签订劳动合同等变量则有助于缩小性别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