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先秦逻辑思想中,孔子正名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名以正政"是其逻辑前提和逻辑结果的统一,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两种精神.求真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逻辑真",求善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伦理真".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有着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及特殊的历史作用,对构建当代合理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媚俗"正义     
耿涛 《东南学术》2005,(2):150-155
昆德拉用小说艺术的形式重新为我们摊开了虚无与独断这一时代文化难题的生动图景.昆德拉藉媚俗所谈论的实际上是摆脱虚无-独断之争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这文化难题辐射之下,昆德拉为我们隐逸地开启了一条出路.对这条出路的理解必须回到对"真诚"、"真实"、"趋真"三个向度的贞别,即:昆德拉的"媚俗"实际上是将真诚的性情、感动等同于作为"最高的好"的"真实",消去了"趋真"这一践履意义上的动态的心灵的内在祈向这一度,从而造成独断;而反抗媚俗的"轻"实际上将这等同于"真实"从而坐实化、定势化的"真诚"连同"真实"这最高的价值本身一同否定掉,从而造成了虚无.走出"虚无-独断之辨"的真正出路在于守住"趋真"这一向着"最高的好"(真实)的永无终止的践履着的内在祈向.这是反抗"执着于定势"的媚俗所开示给我们的超越虚无-独断文化难题的真义.  相似文献   

3.
济慈"三颂"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与《秋颂》为英国诗歌的不朽之作,本文对“三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依据是以往研究忽略了许多重要事实──古瓮功能为贮藏骨灰、夜莺后面有血腥故事、《秋颂》隐藏着诗人对名画的印象,等等。通过本事探寻、文本对读和跨类比较(不同艺术品种之间的对读),以及引入“文本间性”和“缺席的在场”等概念,本文对“三颂”中“美”与“真”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分析,从弘扬人文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济慈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曹颖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49-153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美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海德格尔为界,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海德格尔以前,哲学主要追求“真”;在海德格尔之后,哲学主要追寻“意义”。在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人们是在对“是”的追问中,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陈良运 《东南学术》2002,(6):120-128
“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 ,属于美的本体范畴。始发于道家之“真” ,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儒家以“诚”为“真” ,重点指向人的天赋本性 ,由此 ,“情”的本义也被界定为“真”。庄子首出“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成为后人文艺创作中至高的审美法则 ,王充反对虚妄强调客观之“真” ,司空图《诗品》标举诗之“真体”、“真力”、“真迹” ,明代诗人提出“真人”、“真诗”说 ,确定了“真”在文艺美学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君武一向认为,中国欲实现自救、自强,必须从教育中寻求出路.他受柏林大学立校真精神的影响,倾其一生的精力探索中国教育的真精神.他对教育真精神的理解,内涵丰富,时代性强,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俗主义"的概念不够严谨,"二手民俗"的提法也欠科学。民俗的"真"与"伪"应从它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发展的状态去分析,春节习俗也是那样。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原生态",它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切忌为了商业或政治的目的去"打造"某一民俗。  相似文献   

9.
"真矛盾论"是澳大利亚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普利斯特等学者为当代亚相容逻辑的理论建构提供的哲学根据.他们认为,存在"事实上为真"的矛盾.要论证这一观点,就需要首先说明什么是矛盾之"真",这就要求回到"矛盾"概念的定义.本文表明,在"矛盾"的多重定义下,"真矛盾论"无法为自身找到合适的根据:"矛盾"的纯粹语形定义是不恰当的;在语义型定义下,矛盾是无法为"真"的,如果强行赋予其"真"值,则意味着已经改变了论题;在语用型定义下,矛盾之"真"可获得相对的说明,但矛盾的"可接受性"被弱化了,同时会导致与亚相容理念相背的结果;在本体论型定义下,矛盾之"真"需要语义封闭系统的可靠性作为基础,而其可靠性并不能在语义封闭的情况下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王萍 《北方论丛》2006,(5):49-52
“美即真,真即美”。约翰.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咏叹的这句诗一向是批评话语的常青树。关于“真”与“美”问题的思索不仅表达了济慈的艺术观,更体现了济慈的哲学倾向与美学思想。济慈之“真”是一个记号性的语言,它的意义指向情感层面,而且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对济慈来说意味着欢乐。“美”的最本质特点是“强劲”。“美”与“真”形影相随,共同在济慈的作品中展现诗性智慧。济慈对于“真”和“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直觉向理性的过渡,这标志济慈智慧的成熟。叩问济慈之“真”与“美”的涵义并探索“真”与“美”的认知之旅是我们理解济慈诗歌艺术的前奏,也是对济慈的审美心态的必要观照。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棉棉的<糖>引起了理论界的兴趣,不过,对它的过度阐释,则夸大了物欲、冲动、"残酷青春"、"身体性"、"行为性"等在革新意义上的能量效果.<糖>没有离开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框架,它的诸多"故事",均被作者胡乱拉扯上了类如"是非"、"好坏"的道德判断,它所张扬的透支消费、感官爆炸、不讲控制的纵情享乐,也被仿真的"忏悔"悲情所笼罩.棉棉说教的象征物是"崭新"的,犹似刷新了观念,借助"反抗压抑"的乌托邦幻象,"宝贝"示范了如何靡费、浪荡和浪漫,并用意识形态新梦,图解了金钱在今天是如何让人"心跳"的.以享乐为特征的"新新人类"绝对不是一个有真实生命基础的文化类别,而金钱打制的"宝贝",也只能是个别的,理论不该用遮蔽现实的虚假泡沫去乱视听之真.一些评论对"身体性"等概念灌入了过多的价值意义,推助了"快感的身体"被克隆、复制,致使尔后的文坛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2.
丁玲建国前的报告文学、杂文、日记等散文作品,反映了她皈依政治革命理想过程中灵魂深处对各种流俗势力的反抗,一度爆发为在解放区倡导杂文运动的积极言说。在受到“教育”和“帮助”后,她在表面上选择了认同规范,体现出一个战士的角色特征,而在日记和家信中仍然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角色意识,潜在写作中折射出坚持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面对流俗倔强突围的身姿。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和评价的"真"的追求构成了京派文学批评的重要内涵.它贯穿、渗透于京派批评家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本体及文学批评等各个环节的论述之中,并形成了京派文艺批评理论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这既与京派文人受中西方文艺理论中"真"的艺术精神影响有关,也与他们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共同认知前提下批评实践向度上的个体理解差异,同样体现了文学之"真"精神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在西方外来思潮裹挟之下,"自然主义"跃然进入国人视野.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为"自然主义"短暂停留的一站,究竟与自然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接触,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主义等问题,都不曾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实际研究中甚至出现一种倾向:大凡有传播和接触,就必然会有影响.本文试图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辨析与澄清.  相似文献   

15.
解析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逻辑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但它只是要容纳那些不会导致系统不足道的"真矛盾".论文在详细阐述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核心逻辑机制的基础上,对逻辑真理观进行了逻辑哲学层面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真理都是具有严格相对性的,而弗协调逻辑的真正哲学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特异的逻辑性质,而在于它自觉贯彻了逻辑真理的这种严格相对性.  相似文献   

16.
婚姻家庭法中某些量的规定,譬如:法定婚龄的界定,值得深入分析与探讨.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婚姻家庭法中的量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婚姻家庭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必须正确处理好婚姻家庭法中量与质的关系,即:量必须正确反映质的要求,同时质的要求须适当量化.因而,科学合理地解决婚姻家庭法中量与质的关系、准确把握"度"的界限,对我国当代婚姻家庭法的完善以及充分发挥婚姻法的调控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陶渊明接受了玄学思想的影响,但他把玄学思想落实于现实人生和诗歌创作,他的日常生活与诗文创作都灌注了一种诗性精神.他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玄学义理,呈现了"诗化哲学"的思维方式;以"任真"的原则指导日常生活,形成了"诗化哲学"的行为方式;通过"写意"的诗歌创作原则,形成了"诗化哲学"的表现方式.陶渊明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哲学家".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