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读桂多荪《船山师友记补正》(载《船山学报》1985-2第69页),查阅了家藏《大行实录》残本,对于管嗣裘逃匿地点、共难的朋友以及与刘惟赞往来之人,有以下几点补正。 1、罗正钧《船山师友记》(岳麓书社1982年版)引《永历实录》载:管嗣裘在广西陷落后,“匿临川山中”,“临川”确为“灵川”之误。查《大行实录》和太平洋书店本《船山遗书》,均为“灵川”。可见是罗正钧抄录之误,或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2.
关于蒋智由     
拙作《鲁迅与〈浙江潮〉》在本刊一九七七年第四期发表后,发现有些错误。我们又查找了有关资料,特作订正与补充说明,并向读者致歉。主要的谬误,是以蒋方震(百里) 与蒋智由(观云) 误作一人。在写前稿时,我们见到沈瓞民的回忆文中说:“《浙江潮》编辑中有蒋智由其人,主张君主立宪,鲁迅因与之作不调和的斗争,因之蒋就辞编辑的职务了。”(1961年9月23日《文汇报》) 一时不察,就据  相似文献   

3.
正由内阁首辅李东阳、吏部侍郎焦芳等负责编修的《明孝宗实录》凡224卷,正德元年始修,四年撰成,共耗时3年。该书按时间顺序记载了明孝宗在位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且十分详细的史料,是后世人们藉以了解和研究弘治时期的最重要资料。然而本书只有抄本传世,以致出现了不少讹、脱、衍、倒等文字错误,加之《明孝宗实录》在编纂过程中的体例及总裁的个人意志等原因,亦产生了一些误失。  相似文献   

4.
<正> 《永历实录》显误,远不止百端。对全书进行一次较彻底的纠谬刊误、探微发潜,非专著莫办。这里仅举数例,以见一斑。为省篇幅,对于毋须多加考证的史实,文中一般不注出处。(一)《大行皇帝纪》显误举例《永历实录》是纪传体史书,它由一卷永历帝本纪(即《大行皇帝纪》)和二十五卷(今存二十四卷)臣僚列传组成。“纪以包举大端”,《大行皇帝纪》(以下简称“纪”)为“卷一”,是全书之纲。从其开卷的第一句话“大行皇帝讳由桹”起,错误便连续不断。  相似文献   

5.
卷三《宋本纪下》“(泰始)二年……二月乙丑,以蔡兴宗为尚书右仆射。”(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78页)按:“尚书右仆射”,《建康实录》卷一四、《通志》卷一一同。《宋书.明帝纪》则云是年二月,“吏部尚书蔡兴宗为尚书左仆射”,二载有异,当有一误。今考之《宋书.蔡廓传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长期流行明建文帝有实录附于《太祖实录》的说法,并广泛见于研究或介绍《明实录》的专著、教科书、工具书和论文中。该说直接源于《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本文通过追朔其史料来源和考辨史实的方法,得出建文帝并无实录附于《太祖实录》的结论,并指出《明史·艺文志》所以致误的原因,以求正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近期笔者在搜集整理西汉时期民族史料过程中,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与《汉书》多有舛互之处,尤以年表为最。今就读书偶得录之数则予以考异或订误,但因资料缺乏,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其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1.《史记》第1018页纵2横6、横7考异:“子军”,《汉书》第639页纵2横1作“于军”。订误:《史记·景帝本纪》:“中三年,……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史记正义》:“《汉表》云中三年,安陵侯子军、桓侯赐、道侯陆强、容城侯徐卢、易侯仆、范阳侯代、翁侯邯郸七人,以匈奴王降,皆封为列侯…  相似文献   

8.
台湾史学家连横的《台湾通史》,是研究台湾历史的基本工具书.但由于连横所处的时代之局限,书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有些错误已为研究者所指出,而大部分还未被订正,有些甚至仍被错误地引用.对于这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著作进行全面辨误,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邓孔昭近著《台湾通史辨误》一书(台湾历史研究丛书之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推动台湾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台湾通史辨误》(以下简称《辨误》)全书约26万字,共订正出《通史》中的错误600余处.上自明末倭寇之乱,下至清末日本  相似文献   

9.
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阎崇年等同志编纂的《袁崇焕资料集录》,最近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曾在关内外屡败后金(后改称清),后因崇祯误中皇太极反间计而被冤杀。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向为史学界所重视。《袁崇焕资料集录》博采明清以来官书、私人撰述、档案金石、方志谱乘、后人诵悼诗赋及杂录等约四十余万字,史料翔实、丰富。其中,如《满文老档》、《明实录》、《清实录》、《李朝实录》及私家著述《今史》、  相似文献   

10.
《邶》、《鄘》、《卫》三《风》,均为卫地之诗。按《诗序》的解说,三《风》凡三十九篇,有十二篇,占总数近三分之一,或是直刺、或是间刺卫宣公与宣姜的淫乱。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甄辨,迄今,十二篇诗大部分得以从“二宣”的“淫乱沙龙”中开脱出来,余下《新台》、《墙有茨》等数篇,大多学者仍泥守《诗序》的解说。《诗序》解诗,毋庸讳言,不乏确当者,但谓《新台》等诗为对“二宣淫乱”的直刺或间刺,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解。人谓《诗序》为东汉卫宏作,则此误一误近两千年,时间不谓不久矣;此误既自误亦误人,误人不谓不深矣。此误之所以误,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就在于其于时俗、史事、诗意等多方面失之考察、详辨。  相似文献   

11.
《宋史》订误二则燕永成研读《宋史》,偶然发现几则该书在时间、官职、数据以及记事方面的错误,今特加订正。1.《宋史》卷八八《地理志·两浙路》(P.2174):“临安,望。钱奏改衣锦军。太平兴国四年,改顺化军,县复旧名。”按:《(乾道)临安志》卷二:“其...  相似文献   

12.
简讯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沈伯俊最近指出: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或一时笔误,或由于传抄、刊刻之误,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性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人物错误。包括人名错讹、字号错讹、人物身份错讹、人物关系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沿用无误,毛宗岗却擅改为“翼德”。(二)地理错误。包括: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  相似文献   

13.
元人所修《辽史》在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中,是最简陋和错误最多的一部。现在将它的纂修经过和具体内容作一个概略的叙述,里面也附带谈一些个人还不成熟的意见,供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青年同志参考。一、辽的国史契丹族由于接受汉族文化较早,在太祖阿保机的时代(907—925),就已设有“监修国史”的官职(见《辽史》卷七六,《耶律鲁不古传》),国史既有《起居注》(见同书卷二三,《道宗本纪》)和《日历》(见同书卷一四,《圣宗本纪》),又有《实录》。据《辽史》辽代纂修或进呈《实录》共有四次,一在圣宗统和九年(991),二在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三在道宗大安元年(1084),四在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辽许多制  相似文献   

14.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名闻中外的科学界翘楚,其《梦溪笔谈》为世所推重。由元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在关于沈括亲属的记载中有明显舛误,应予更正。《宋史·目录》“沈遘”条载云:“沈遘,弟辽,从弟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九十》:“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举进士,廷唱第一……以父扶坐事免……卒,年四十,世咨惜之。弟辽,从弟括。”按:“从弟”当作“从父”。上文载沈遘正当官运亨通之际,“以父扶坐事免”,可知沈扶为沈遘之父。稽诸史籍,沈扶与沈括是亲兄弟。沈遘之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据《苏州府志》,《吴县志》、《曾南丰集》等载,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生育两子——沈扶、沈括,“括以文学贵显,名重当世;扶入仕亦有吏材,其幼皆母自教之。”《吴县志·卷七十六》记载更明确:“沈遘,字文  相似文献   

15.
读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纪事本末》卷12《太祖平滇》,觉得在点校方面间有疑问之处,今录之如下: 一、把匝刺瓦尔密挈妻子与左丞达的驴儿俱入普宁州忽纳砦(第167页) 按:“达的驴儿”是两个人,这里把他们当作一个人,误。他们指的是左丞达的、右丞驴儿(见《明史》卷124《把匝瓦尔密传》)。《洪武实录》卷140:“把匝刺瓦尔密挈妻子与左丞达的及驴儿俱入普宁州忽纳砦。”疑《明史纪事本末》于此处脱一“及”字。  相似文献   

16.
沈期配流岭表原因考辨关于沈期配流原因,《旧传》载:“再转考功员外郎,坐赃配流岭表。”可《旧书·张成行传》附张易之、张昌宗传又载:二张被诛,“朝官房融、崔神庆、李峤、宋之问、杜审言、沈期、阎朝隐等皆坐二张窜逐,凡数十人。”而《新传》则综合以上两说,云:“考功受赇,劾未究,会张易之败,遂长流州。”此说更符合事实。考期《伤王学士并序》云“(长安)四年余遭浮议下狱”,此“浮议”即《旧传》所说的“赃”,亦即《新传》所说的“考功受赇”。其《寄北使并序》(此诗题从张逊本,全唐诗作《自考功郎中授给事中》,无序)中亦提到…  相似文献   

17.
陈佳华、傅克东先生所著《八旗建立之前满洲牛录和人口初探》一文,以丰富的史料、严肃的态度,详细考察了八旗建立之前满洲牛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实清史学界对此方面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之主要成果.笔者读后,颇受启迪,获益匪浅,然尚有不明及异议之处,借此提出,以求教于陈、傅二先生与诸方家.一、“属三百人”问题《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载:1584年努尔哈赤率兵攻翁哥落城,被鹅儿古尼、老科射伤,“于是弃将得之之城而回.太祖疮愈,率兵复攻翁哥落城,克之.众将欲杀鹅儿古尼、老科,太祖曰‘二人射我,乃锋镝之下,名为其主,孰不欲胜?吾今释而用之,后或遇敌,彼岂不为我用命哉!此等之人,死于锋镝者尤当惜之,何忍因伤我而杀之也!’赐以牛录之爵(原注:属三百人),厚养之.”《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则将《武灵》原注纳入正文,改写成“乃擢鄂尔果尼、罗科为牛录额真,统辖三百人.”《初探》叙述此事时写道:“努尔哈齐力排众议说:‘二人射我,乃锋镝之下,各为其主,孰不欲胜,吾今释而用之’,于是‘赐以牛禄之爵’,(《初探》注;《武录》卷1,页7下)‘擢鄂尔果尼、罗科为牛禄额真,统辖三百人.’(《初探》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大清历朝实录》影印本,卷1,页22上)清军入关前,民爵与实官的名称,基本上是一致的,直到1648  相似文献   

18.
李刚 《殷都学刊》2011,32(2):101-103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形天"一词历来解释纷纭,目前学界多从袁珂之说,将"天"解释为"人首"义。本文从古文字学角度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形天"应为"刑元"之误,训"天"为"首"于文献无证,亦是错误的。"元"字的古文字形体突出"人首"形,传世文献中"元"字用作"人首"义的例证又颇多,"天"、"元"二字隶楷阶段的字形非常相似,所以《山海经》中"形天"应是"刑元"之误,"天"与"元"应是形近讹误。  相似文献   

19.
《天子游猎赋》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天才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天子游猎赋》几乎不为文学史研究者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一般认为,是《昭明文选》把游猎赋分成《子虚》《上林》二赋,其实这个错误从魏晋之际就开始了。如潘岳《关中记》所载:“泾渭灞浐丰镐涝潏,上林赋所谓‘八川分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引)左思的《三都赋序》说:“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庐橘夏熟’。”晋灼于“庐橘夏熟”一段注云:“此虽赋上林,博引异方珍奇。”郭璞注也割裂为二篇。萧统《文选》沿其误,题为《子虚赋》、《上林赋》,分属二卷。李善于《子虚赋》题下引《汉书》本传,也未明言这是误分之篇,非相如前作的《子虚赋》。此后,这一错误似乎成了定论,无人怀疑。《贞观政要》记载唐玄宗对房玄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社科院民族所刘蒙林最近撰文指出,《清史稿》卷250、疆臣年表9,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右卫将军条:“费扬古十月授右卫将军”,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乙亥乞休,颜寿三月为右卫将军”有误。根据《清实录》所载,费扬古卸任绝非康熙五十七年,而是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清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辛卯条对此有清楚记载,况且费扬古早在康熙四十年(1701)就已病逝(见《清实录》康熙四十年七月丁亥条),根本不存在五十七年“正月乙亥乞休”一事。另外此表又认为费扬古为第一任右卫将军,其实第一任右卫将军应是满洲旗人希福,《清实录》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壬寅条载:“授都统希福为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