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蕴智 《殷都学刊》2011,(4):148-151
《殷商甲骨文研究》是一部对出土所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资料进行全方位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将甲骨学放在中原文化、汉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审视,揭示了河南作为出土古文字大省,汉字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阐述了中原地区的古汉字资源,并为利用、开发这一资源提出了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
董延寿 《中州学刊》2005,(6):189-191
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河南安阳的传教过程中,因地利之便,对殷墟进行了科学考察.因其深知甲骨文的价值,故不遗余力地大量收集甲骨.是他以十分执着的精神,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在甲骨的著录、辨伪、缀合、断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还培养了一批甲骨考古及研究方面的人才,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会议公告     
<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文研究不仅推动了古文字、商周史研究的进步,也促进了古汉语、古音韵学、古科技史、考古学等学科的构建和前进,促进了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学术范围,她促成了一门国际性学科的诞生和影响人类文明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每种文字的产生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汉字也是由甲骨文逐步演化而来,甲骨文与汉字的这种渊源关系已经得到了实物证明与学界广泛认可.通过对汉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历代书法字体的不断丰富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建议撰修全面反映汉字发展历程的<中国文字演变汇考大典>,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5.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汉字文化形成的圣地。河南出土的战国文献资料数量大,品类丰富,分布广泛,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战国文献资料在河南的分布状况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方面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意义重大。然而,甲骨文的识读需要具备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普通大众参与难度极大。利用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甲骨文字的检测和识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一问题。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在甲骨文字检测和识别领域中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甲骨文字检测和识别的研究背景。其次,从传统方法的应用到深度学习技术的尝试等角度,分别详细介绍了甲骨文字识别和甲骨文字检测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相关方法的技术细节、使用的数据集信息、以及基本性能。然后,从数据特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甲骨文字检测和识别技术存在的不足,并阐述了常用数据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甲骨文字检测和识别领域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甲骨刻辞信息处理”这一课题思想指导下,着手甲骨文编码研究。为了能使甲骨文象现代汉字一样进入电脑并被方便地使用,甲骨文编码成了关键部分。 甲骨文不象现代汉字那样具有明晰的  相似文献   

8.
屈原,这位曾经被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伟人,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创造性的贡献。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优秀传统中,蕴含着屈原的执著探索与久远影响。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屈原的人格、精神、传统等,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致力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发现近百年来,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日本学者在其中也作出了很大贡献,近年面世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关于中岛玉振旧藏甲骨片》等著作就是证明。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部著作,恰当地评价了这些新著在殷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其具有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宣淑君 《学术探索》2002,(6):141-143
袁嘉谷是 2 0世纪云南文化名人 ,他对云南文化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本文着重介绍他为图书馆事业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确凿无疑的汉字,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与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研究殷商及其之前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是殷商文明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据《大戴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娶于蜀山氏,足见四川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早在远古之时、已与中原交通,四川文物昌盛,人文荟萃,由古及今,产生了灿若繁星似的文化名人,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城内对四川文化,乃到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时代变迁,典籍散落,对于这些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要作系统地了解与全面把握,殊非易事。有鉴于此,由四川师范学院教授傅平骧、周子瑜、萧源锦著的《四川历代文化人名辞典》就是一部全面而系统认识四川文化源流、发展脉络、重要文化名人生平爵里,文化活动及主要成就的重要工具书,此书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付梓发行。笔者有幸先睹此书,阅览之余,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汉字的鼻祖。在甲骨文发现至今的120余年中,涌现出的大量研究资料极大地推进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但由于这些资料浩瀚纷杂,获取难度大,且绝大部分尚未实现网络共享,给研究者查阅资料、对比校勘等造成不便。为解决甲骨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应运而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研究资料,最高效、最便捷、最智能的研究辅助。文献数字化技术作为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所包含的两个重要技术:文档分析技术与字符识别技术是实现甲骨学文献由"独享"走向"共享"的关键步骤。本文重点介绍了这两个技术在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相关技术在辅助甲骨学研究与甲骨文普及方面所能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及运用前景,希望能为甲骨学研究者了解当下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特种字典类型初探刘蕴璇汉字是表意文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至今已历3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它的音、形、义都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变化,产生了许多历时、共时的特点。为了正确掌握使用汉字,研究这份丰富的文化宝藏,历代学者编撰了数量宏富、式样各异的字典...  相似文献   

16.
西夏文书法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八九一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甲骨文之后,古文字学家开始对埋没数千年的殷、周古文字进行研究整理,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甲骨学。从此,有了专门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和甲骨文书法家。然而,距今只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西夏王朝国书西夏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却几于无人问津,这大概是因为它的历史文献大量失传的缘故吧。但是,西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振兴中华,繁荣祖国文化艺术的今天,西夏文字的书法艺术实有研究之必要。笔者近年有幸接触到大量的西夏原始文献资料,深为西夏文字在书法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羡余现象是汉字羡余现象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在形义关系已定情况下,通过增加或繁化构件改变甲骨文形体却不改变原有意义的现象。甲骨文羡余的类型可分为单式羡余和复式羡余两大类。通过研究大量的甲骨文字,发现甲骨文羡余的特点:1.不均衡性;2.甲骨文羡余手段或方式主要表现为累加和添加两种;3.类义性羡余的甲骨文多为会意兼形声字;声符性羡余的甲骨文均有双声符的特点;4.点形构件成为甲骨文写实性羡余和衬义性羡余的主要手段;5.强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名人与名城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的文化互动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文化效应.从柳青到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深受西安文化生态浸润和影响的同时,通过杰出的文化创造以及名人效应对西安城市文化的发展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他们或以自我的人格魅力灌注西安城市主体精神;或以文学作品激活城市人生,形成城市发展新观念;或以深邃的文化思想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由此彰显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优势,并发挥了他们作为西安"文化名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杰出的作家、诗人、历代学家、戏剧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书法等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中国古史经济史的研究和中国货币史的研究等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准备就郭沫若对经济学的贡献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研究郭沫若的专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甲骨学家、商史学家。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甲骨文字的发掘、整理。1940年后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系主任。1947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数授、教研室主任,兼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片学术委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胡厚宣先生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作过精深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工作,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先后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殷墟发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以及论文百余篇。自1950年代始,胡厚宣一直主持《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任总编辑,从材料的汇集到整理组织编排等都作出了贡献。他开创的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为科学的甲骨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其著作《甲骨学商史论丛》,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会议的科学发明奖;《甲骨文合集》,荣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特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一届全国古籍整理国书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