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墟甲骨文 字,从户从倒立的窠臼两个偏旁;根据已释字字形、字义及商代城址建筑遗迹及房屋建筑有门通道这一实物,用偏旁部首分析法进行研究户、门及臼字的形体和字义,得出结论: 释读为枢字。 即户枢形象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字,从曲形人体——■和枝杈形——■两个偏旁。根据字形、人体不同部位的结构及文字定义,该字释读为"胸"。人的胸部位于项与腹之间,由人体背部及胸骨、胸椎和肋骨围成。若用符号表示,■象曲形人体有所抱之形,■后演变成勹偏旁;■形体正是胸骨、胸椎、肋骨线条的简化。两个偏旁构成的文字,后演变成匈,是胸的古字。  相似文献   

3.
对甲骨文中大象的研究,学界多借此来探讨殷商时期的古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历史地理问题,而对于甲骨文"象"字与后世象范畴二者之间联系的探讨却相对较少。在实证基础上,运用文字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较好的阐释。象范畴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所具有的无限延展性在甲骨文"象"这个字中已经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象"字已经具有了象范畴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邓飞 《殷都学刊》2023,(3):1-20
殷商晚期文丁、帝乙、帝辛三世周祭甲骨用“祀”来纪年,但至今学界未明确释读出表示第一个祭祀周期的纪年形式,同时学界对甲骨文“口祀”的释读意见不一。论文以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为出发点,以陈寅恪、徐中舒、饶宗颐、邢福义、叶舒宪等先生提出的“多重证据法”为指引,结合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方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证据对以上两个问题展开系统性考察。论文认为:1)从文字学角度证实了古文字阶段“首”构件除了直接描绘其形外,其字形类型谱系还有两个系属,一是取意首部轮廓型“■”,一是凸显首部器官的特征型“眉—目—自—白—囟”。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口祀”类材料之语音系联、语境位置、意义特点和功能分类,阐明“口祀”是纪年性质的语言材料。3)从方言学、民族学和甲骨文内在的纪月特征阐释了华夏族“头月”“头年”的专名化倾向。4)从历法谱系角度考察了“口祀”纪年材料与“元祀”的相容性,结果显示二者自洽的可能性较大。5)学界认为“口”形可以表示“首”,这是可信的,以往释作“口(曰)祀”或“廿祀”的甲骨文即为表示第一个祭祀周期的纪年形式“首祀”,“口”形实为“首”之简体,属于轮廓型“首”构形。这无疑是将始于...  相似文献   

5.
乐府在秦代主要职责是制造和管理乐器,掌管俗乐。汉代初期仍设有乐府机构,至文、景之际曾被罢黜,至汉武帝时重立乐府。汉武帝"乃立乐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恢复了这一曾经被废除的音乐机构,而且大大地扩展了其职权范围,提高了它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集乐器制作与管理、俗乐采集与整理、百戏改编与排演、郊祀以及其他娱乐场合的歌舞演出等为一体的专职音乐机构。  相似文献   

6.
瓠(■)字是甲骨文重要偏旁之一,由此孳乳出瓢、卣等一系列文字。其中,从人从瓠的■字,与古人佩瓢济水(以防溺亡)记载及《康熙字典》"济涉腰瓠曰浮"解释相符合,它正是人佩瓠、匏漂浮(于水中)的符号表达,故释读为浮。■字形蕴涵着浮之字义。从瓠从犬的■字,是一个形声字。犬表示该种动物的属性,瓠是其读音。  相似文献   

7.
元明戏曲中反映了诸多高丽国的文化风物事象,如高丽毛施布、高丽席、高丽女、高丽铜以及高丽磨衲等。尽管戏曲家们眼中的高丽风物并非严格对应历史学范畴的王氏高丽时期,但这些艺术描写从一个侧面透视了古高丽与中原地区特殊的政治关系和贸易往来十分兴盛的历史影像。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从"帚"之字众多,其构形功能多样,需要进行系统地梳理。经过对甲骨文中从帚的字进行分析,可以对"帚"的构形功能得出系统性的结论,为相关古文字考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的"■"(■)字,罗振玉释为"騂"之本字,指出有赤色义,此后学术界一直未提出异议。罗氏考释"■"字有赤色义,其说可取,但关于"■"字的形义关系,未做出解说。我们考察甲骨、金文"■"的字形、辞例,发现"■"字在甲骨文中是"羊牛"二字合文,后演变成一个字"■";且《说文》等书,对"觲"字的解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论“象”与“象思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内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种小宇宙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体之象等等无限丰富的层次。“象思维”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即象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运动。“象思维”正是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以达到与大宇宙整体之象或“道”一体相通的“把握”。概念思维是以对象化和规定性为前提的思维,它所启动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对于创造现代文明功不可没;但是,当人类在运用概念思维取得巨大成功时逐渐将其绝对化或异化,以致唯科学主义与唯技术主义思潮酿成科学技术的失控。提出“象思维”的研究,在于揭示“象思维”的合理性,确立其在思维活动和发展中的本原地位,修复由概念思维绝对化或异化所切断的人与自然一体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许多地方高中语文试题出现了一道文言阅读题,材料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王及善传》,其中有: 高宗闻而特加赏慰(,赐绢百匹).寻除右千牛卫将军,高宗谓曰:"(朕)以卿忠谨,故与卿三品要职.他人 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知此官责否?"(笔者按:括号内文字为试题删节内容)原题附注:"搜辟:搜查清除道路."其参考答案附译文,"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译作:"其他若非带人搜索清道保卫不得来到朕的住处."(广东省执信中学2011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试卷·语文)其注释与译文显然承袭了黄永年《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的误译:"其他人若非带人搜索清道保卫不得来到朕的住处."[1]此外,黄永年《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译文:"众臣如不是带仪卫搜索和清道,不能到达朕所在之处."[2]其误同.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等,诸家释为“中”字,确无可易。除了这一类“中”字,甲骨文里还有另一类“中”字,长期以来被忽视而误解了,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中的“奭”字,各期均有,很多古文字学家先后都作过考释,我们赞成考释为“奭”字的一说。意为辅弼、配偶。但在字形、字音上却众说纷坛。本文认为这个字就是古代的一种衣饰“蔽膝”的原形,后来还衍生出兖服上的花纹及其名称和车上的遮蔽物。若然,就能够加深了解古代一系列有关名物制度的由来。也许最终找到这个宇形的本源。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序数,也称"兆序",刻写在卜兆之旁,记录占卜的次数和顺序。本文主要探讨甲骨文序数在排列行式上的特点及其与卜辞刻写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殷人用龟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16.
"诗可以观"是儒家对<诗>之功能的经典阐释,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家在时代语境下运用"观"之诗学理论建构起了自己的小说观念,以适应小说传播的需要.志怪小说观念建构根植于儒家尚"学"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7.
绪言对杜文秀有“卖国”的谬说,起于一张所谓“大理回教国”的传单和所谓“大理使臣”这两件勾当。前者是外国侵略者捏造的,后者则为刘道衡这个卖国败类干的骗局。杜文秀是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清朝统治者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胸襟广大,深明大义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响应太平天国,领导云南回民起义,只称兵马大元帅,不肯从部下的请求进位称王,就是表示不肯裂地割据,就是拥护祖国的统一。他的行动,昭然共见。他团结汉、回、彝各族,在他领导下的政权,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三教同心,联为一体”。他又曾对天主教神父勒格尔暹说:“我了解你们的宗教,我念过关于你们的书,回教徒和基督教都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方字的造字取象于抢夺他族、他国人口之史实,以用绳索将其脖子捆起来的人表示外族人或者外国人。方在文献中意义非常丰富,这些意义都是本义外族人或者外国人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中的"及"字较早就被孙诒让释读出。但是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各家意见不一。动词、名词用法各家争议不大,只是在某些具体卜辞的释读上存在差异。甲骨文中"及"有无介词用法各家一直争议不断。通过运用最新的甲骨分期断代理论重新系统梳理卜辞中的"及"的辞例,发现甲骨卜辞中"及"只有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用法,没有出现后世常用的连词、介词等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形,旧不识。《甲骨文编》曰:“疑字。”并将字归入《附录上》四九页,字号编为3791。今按“”字于后世字书及文献中均不见被使用,亦为不可识之字。依其形构,字从云从二又,在甲骨文中也有与此结构相类似者,过去曾有学者将甲骨文字“”、“”释为“”,“”释为“”,“”、“释为“掫”,此等均可信从。然则“”形象以双手抓云之形,可释为从手从云之“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