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商时期的射礼与燕礼已较为成熟,某些仪节可能是周代礼制的源头,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过,商人在射前或射后是否行燕礼,甲、金文中虽已见蛛丝马迹,但还很难据下断语。宗周时代,燕礼与射礼配合而行已是非常普遍的行礼方式。因主要目的是行射,所以射中之燕往往存在两个特点:一是仪式较正式燕礼简化;二是完整的燕礼被射分割为两部分,射前行正献之礼与射后的旅酬、无算爵、无算乐,以及为感谢助礼者而"息司正"之礼。传世礼典文献对射与燕礼的记载,已得到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论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礼的产生 礼是古老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有关礼的观念与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相似文献   

3.
祭祀活动中诗乐的使用在商周时期非常突出,通过祭祀诗乐殷周统治者彰显了他们的"帝"观念.殷人祭帝的层级化论证了殷王权的合法性;周人在殷人的传统上把祀神活动进一步制度化,各个神的层极关系通过祭祀之乐的不同而得以明确显示,同时,周人还建构了一条"以德配天"的与帝相通的现实路径.祭祀诗乐中的"帝"观念印证了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宋元禅宗清规保存了大量寺院制度与僧人生活的信息,被人所熟悉的寺院"香礼"也包含在内。通过梳理此时清规文献中与"香"有关的材料,可以看出,"香"不仅有表供养和礼拜的作用,更是交际、请求的工具,甚至成为寺院中维持秩序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年十月中下旬,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吃了败仗的黔军,明打"回黔就饷"旗号,暗怀"清君侧"发动政变的阴谋,陆续退驻黔北的桐梓、遵义一带. 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是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的外甥.在重庆策划政变时,为避"以甥逐舅"、"以下犯上"的非议,托辞"赴沪就医".启程时,为免天机外泄,又挟持与自己争权而同刘显世暗有勾结的部将袁祖铭同行.刘显世虽不学无术,昏愦颟顸,但于"权"字上却有超人的精明.他得知黔军回黔,便急忙分调驻兴义的刘显潜、驻湖南洪江的王华裔所部游击军星夜兼程来省警戒,并派侄儿刘敬吾到遵义劳军"宣抚",以刺探虚实.刘敬吾会见了黔军代总司令卢焘、总  相似文献   

6.
论卜辞■祭     
本文认为卜辞的即字,乃一种祭祀之名,并对的主要仪节、卜辞形式以及祭祀规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荀子礼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礼论研究·惠吉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转型期。如果说礼崩乐坏标志了上古殷周文化的解体,那么,礼的重构便成为中古封建文化建设的造端。在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礼的要算孔子和苟子。孔子的“克己复礼”显示了对传统礼制的维卫和依恋。苟子的礼论已完全超越...  相似文献   

8.
李莎 《东岳论丛》2007,28(4):115-118
在两晋南朝的法制思想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它是丧礼正式入律的标志。我们在探究西晋"准五服以制罪"的来源时发现:汉时法律的一些处罚原则已经是按服叙的远近为依据的了,这表明汉代的丧葬礼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是很强的,其对魏晋时期"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了汉代丧礼中部分以礼入法的现象,来具体考察汉代丧葬礼制在法律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荀子首先从赋予礼以新意义,建立新礼学入手,彻底否定了远古以降的神学本体论;其次用天人相分的观点考察人性,把人性之善看成是后天之善,打破了思孟学派的心性进路的道德形上学;最后通过对礼起源的论述、认为礼为天地运行之摹本,建立起自己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附论祊祭卜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卜辞中祊祭的祭祀规则除原有的5项外,还有3种:一是其致祭次序依先王日名在旬中的位次而定,而与先王世次和继位顺序无关;二是卜辞祊祭以祭祀武乙、文武丁为主;三是祊祭是亚祭前的预备性仪节。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38-147
周公作为元圣,过去学界多认为西周礼乐的制作,始自周公。清华简《系年》明确记载周武王创制籍田礼,创制的目的是以收获物祭祀上帝,抢夺祭祀权,实现天命的转移、政权的更迭,则西周礼乐的制作,在武王时代已经发轫。和"公田"对应的概念是"私田",籍田属于祭祀田,与公田的性质明显不同。《系年》称帝籍为"千亩",《令鼎》称"諆田",名称的差异,说明西周籍田不止一块,而是存在众多块。千亩为天子祭祀上帝之专名,晋国作为诸侯国,不可能享有祭祀上帝之礼,自然也没有千亩之地名。千亩在周武王时期才有其名,所谓千亩在夏朝末年自山西传至镐京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宣王千亩之战与晋穆侯千亩之战当为一次,其结果不同,可能与史官取材的视角、所持的立场有关。从商代设立籍田,商王亲自观耤,到周武王创制籍田礼,天子亲执耒耜,展现的是质文代变,由"殷质"到"周文"不断转进的文明历程。  相似文献   

12.
赋体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内含的"瞍赋"、"六义之赋"及"体物之赋",源头在宗庙献赋,尤其是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汉大赋,其文本构建及演变均与宗庙中的宾祭之礼有着紧密的关联。首先,宗庙献物及辞不仅是赋体立名的因缘,而且使这一文体始终具有"宗庙性"与"礼仪性"的特征。其二,在宗庙贡献中宾祭执礼的告庙"先君"制度和辞令之用,影响着赋体以逞辞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机制。其三,宾祭礼中的备物享神方式,以"物"为中心、以"德"为旨归,其物、辞、义三端,影响了赋体托物、陈辞、兼义的修辞方法。其四,宾祭礼的媚神观德,是赋体"欲讽反劝"的宗教根源。西汉赋表现出的因"省祸福"以"训戒"、"改作",东汉赋表现出的因"观威仪"以"昭德"、"宣威",为赋体文本讽劝传统中的两种最重要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为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鞋戴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都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 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人们常说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一生以继文王周公之业为己任,其饮食态度甚至还保留着周初部分饮食制度的影子。孔子"薄恶"之酒不食,坚持饮用适合供奉祭祀的鲁国清酒,以至于魏人将"圣人"当作清酒的代名词,成了曹操禁酒期间私下饮酒相互沟通的暗号。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论语》中语涉饮酒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却处处可见周礼对孔子饮酒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礼制意蕴。  相似文献   

15.
论荀子思想中的礼、法、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伟大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思想,就其思想体系讲,不是法家,而是儒家.他的思想体系中各类学科思想都很丰富,尤其着重从论“礼”出发,阐述法律理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制度,更具有前人所不及的精到见解.他的隆礼重法的礼法观,对中国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封建法制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荀  相似文献   

16.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礼关系到中国人的思想信仰、社会秩序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步入近代后,儒家文化陷入困境,弊病毕现,礼也难逃衰落的命运。其一,礼秩失落。在西学和西力的双重冲击下,礼治秩序逐步瓦解。其二,礼义衰落。由于缺乏创新,株守纲常学说,礼在理论上严重偏枯。其三,礼教败落。礼教自身僵化,沦为说教,脱离现实,成为近代新兴力量口诛笔伐的对象。礼在近代的命运,是儒家文化现实层面的重要写照,其利其病值得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有清之兴,至康乾盛世,最称繁盛.乾嘉继之,亦有可观.然盛世的背后,却已显露衰象.封建机体,经历千余年的沧桑,此时已无再生活力,衰竭待毙,已是势所必然.就在此一时刻,西方列强已开始蓄意东侵,蠢蠢欲动;农民在封建专制弊政的压榨下,几不能活,揭竿而起,亦处一燃即发之势.随着鸦片战火的骤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使清政权陷入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窘境.此一历史巨变,重又引发有志之土挽救世运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随着乾嘉汉学的由盛而衰,学术界亦面临新的抉择.正是在此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曾国藩应时而起,以挽救世运,振兴学术为帜志,致力于富国强兵,收拾人心,兴起学术等事业,俨然一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而就其一生实际努力来看,却也卓有建树,堪称晚清儒臣中最有成就者.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的礼乐观□姚公赖功欧把握孔子的礼乐观及其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不仅要从孔子的整体思想入手,更重要的是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思想的渊源及其与不同阶段的儒学的关系。时下的孔子研究,往往缺乏的就是历史分析的态度,从而把孔子以后的种种儒学形态,都看...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孟子作为儒家主流派心目中的"亚圣",对其贡献良多。孟子所述之"礼",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仁""义""智"并列为孟子本人所倡导的"人之四端"之一。它既是对儒家奠基者孔子之"礼"的传承,又多有孟子本人的独到见解。具体地探讨孟子之"礼",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与弘扬中华"礼"文化。  相似文献   

20.
天命理论是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理论。天命理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东方原始巫术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天命理论的形成是古代中国早期宗族社会在政治上的反映。天命理论的政治思想方针主要体现在以德治国的方针上,是古代东方宗教文化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