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本教文化是典型的神灵文化,法师依托文本教义和繁复的仪程沟通人与神灵,引导民众敬事万物神灵,从而达到敬畏自然和引导民间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甘肃宕昌本教文化历史久远,由完整的神灵体系、与之相契合的繁复仪程及融入族群民众日常的宗教行为惯习等构成,有不同于核心藏区本教的独特传统。当地“本本”法师较为完整地保留并传承了与文本相辅而体系繁复的本教仪程,成为古代高原宗教文化东向发展和引领当地藏人精神世界的活态诠释。  相似文献   

2.
略论黎族苗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意义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黎族苗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意义民间信仰具有自己的特点 :它还未从老百姓一般的精神文化、物质生活和社会组织中分化出来 ,它还是世俗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它在民众中传承了千百年 ,已经成为文化传统的一种根基。民间信仰的含义 ,是通过一系列崇拜神灵的仪式或者惯行来体现的。当代国际民俗学界民间信仰研究新趋势的要点是 ,尽可能从民众集团的内部来了解他们的思想信仰的真实面貌 ,根据民间社会的秩序和民众观念的内在理性来说明他们的风俗的含义。用英格利奇—里克的话来说 :“我们在注视一种文化。这就是说 ,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如何创造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46-152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底层百姓重要的精神饮品,是中国传统社会俗雅文化的综合体,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明清时期,鄱阳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与佛、道二教互融共存,特别是湖区民间信仰的佛教化,这与佛教名山庐山的宗主地位的辐射作用密不可分,与民间佛事活动、观音菩萨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也不可分割。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间信仰与佛教交相互融,尤其是民间信仰神灵的佛教化,呈现出佛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在关中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民众形成了特殊的农业信仰风俗,尤其是和农业灾害有关的各种神灵信仰非常突出。关中民间信仰风俗的形成与发展和农业灾害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代神祇众多,功能不一,所有神灵都是人们实用的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祭祀神灵的目的是祈求福佑,攘除灾祸;不同地区人们的信仰方式、崇祀对象、对神祇的笃信程度都有很大区别;不仅先秦时期的神灵绝大多数继承下来,同时,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不断创造出形形色色、职能各异的新神祇,使民间神灵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真武信仰传入广东地区虽然晚至宋代,但传播却极为迅速,到清代时广东真武庙宇的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真武信仰之所以能在广东广为流传,除了国家政权的提倡和真武神职这两个因素之外,还由于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和地方政权的统治需要。真武信仰在广东地区的流传过程中受到了本地神灵信仰和其他外来神灵信仰的冲击,但经过相互摩擦与包容之后共同成为广东地区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文化风尚(尤其以民间信仰最为典型)所涵摄的思想内涵与士大夫阶层通常用以作为思想载体的儒家五经及其注疏和义理阐释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随时代迁移,民间信仰中所崇拜的神祗越来越多,但为人们所主要崇奉的神祗却日益集中。本文通过对妈祖、关羽、门神、土地与城隍几种神灵崇拜的考察,藉以说明作为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与作为通俗文化“小传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通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神灵众多,并居相当的主导地位,随时日演变,这些民间信仰神灵大多演变为道教神灵,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神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神灵信仰逐渐为道教神灵所演化,演化之因为国家力量的介入、百姓民间信仰的强烈诉求及道教信仰其本身固有范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文信息》2007,(12):8-14
中国的人类是从迷信中走来的,信仰的产生与盛行,既是先民精神上的需要,也是他们情感上的需要,平民百姓对神灵的狂热崇拜现象一以贯之,几千年来经久不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他们信仰崇拜神灵,通过释兆与占卜祭祀,巫术,禁忌等行为方式实现他们的寄托。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少数民族发展不均衡,因此中国还是一个多神信仰国家。具有信仰观念且有崇拜的心理。它分为原始信仰和后世信仰。原始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后世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城隍土地神、门神、灶神、财神、喜神、龙王、马王、药王、关帝、鲁班、海神、窑神及后来传入的天主教等。信仰民俗属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佑的占大多数,人们信仰它们,除了恐惧它们发怒会带来灾厄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崇拜,获得庇佑和帮助,得到美好的结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区域生存意识、功利性思想与汉唐海神信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不仅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神灵恐惧与迷信的文化表现,也是一定区域内民众应对海洋灾难时的能动性反应,其直接表现为一种生存意识与精神支撑.尤其在海洋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伴随着沿海开发与海外交流的日渐增多,海洋灾害与海难频发.为消弭海上灾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护佑海洋、驱灾避难的海神成为航海者与民众心中的精神力量与安全保障,也成为统治者获得海洋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正是在海洋生存意识与功利价值思想的双重作用下,汉唐时期的海神信仰出现巨大转变:一是由汉晋时期的备受冷落到隋唐五代的尊王封帝,地位倍受尊崇;二是本土的民间信仰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一起,在唐代以后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口传文学的生存在当下中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保护口传文学的活态传承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界面临的棘手问题。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吴语山歌与赞神歌,呈现出不同的命运,表明信仰是支撑口传文学传承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在保护口传文学传承的过程中,若能将其"引入"民俗、信仰的场域,无疑是口传文学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清末随着新政改革的兴起,帝王雩祀制度断裂、终止,而民间祈雨信仰仍在延续、活跃。清末民初东北社会各阶层的祈雨信仰与心理态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北社会下层民众是祈雨信仰的主体,其祈雨活动既是无力抗拒自然灾害的敬畏与恐惧心理的体现,又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自我生存保护手段。东北社会中层的乡绅视祈雨仪式为己任;商人则借助社区祈雨活动谋取地方公共事务权力;新知识精英借批判祈雨仪式传播改良社会主张。东北社会上层,名为体恤民瘼的官方参与祈雨,实为对民众的规训,借此缓解社会压力,维持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研究华北地区的民俗信仰与拳民意识的关系,有助于在史学界对义和团组织和意识的不同研究角度之间,找到某种文化衔接点。民俗信仰是正统宗教和民间宗教所共同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又是后两者之间更替和转换的中间环节。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规定了两者对于拳民信仰的双重渗透。民俗信仰,是乡里民众的认知、情感、动机、理想等心理过程自发积累而成的精神力量。它借助于神学的语言和形式,曲折地体现了乡里民众的现实愿望和人格特征。作为一个民族多数社会成员的信仰取向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粘着力和悠久的传承性,在乡里社会形成了复盖面极其辽阔的文化层。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基本信仰形式,它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一种习惯-记忆。它通过仪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一代代地传承。每一代民众都通过集体记忆对民间信仰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继承传统,但又因具体时代环境而有自己的特点。对仪式的象征研究,是利用集体记忆理论研究民间信仰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找象征物、确定象征符号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含义以研究仪式如何表征和阐释民间信仰,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信仰的本质——兼驳中国人没有信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的对象,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上帝等神灵,而是真实的本体。形而上的本体在现实中必然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东西,即神灵。这种神灵便是权威。所以在现实中,信仰表现为对权威的信仰和崇拜。权威象征了某种价值观。对权威的信仰实际上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对权威的敬、畏行为使人们认可、接受某种价值观成为可能。人们在认可、接受某种外在于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涵养了自己内在的德性。外在的价值观转换为主体的内在德性。因此,信仰过程实质上是主体的德性的发生过程。信仰的上述诸环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当然有信仰。  相似文献   

17.
明汉维新废除了从中国传过去的历法习俗,日本仿效西方把正月改为公历的一月一日。现在中日正月的日期虽然不同,但是两国人民迎接正月的心情是一样的。中国贴门神春联和日本立门松都是迎接正月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比较中国的门神春联信仰与日本的门松信仰,分析这两种信仰中所潜藏的两种不同神灵观。  相似文献   

18.
海神信仰是人们对海洋神灵崇拜的产物,秦汉时期在继承先秦海神信仰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海神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使秦汉社会的海神信仰呈现出了人格化、世俗化、社会化的新特点.随着海神信仰的发展,秦汉社会的海洋意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海洋控制为主体的海洋政治观得以践行,而海洋文化观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海洋意识的范畴.至此,海神信仰与海洋意识已融入到秦汉社会中,成为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汉文化系统中的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道教孕育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纳西南诸族民间信仰因子。早期道教神灵体系中不乏西南少数民族神灵,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亦深刻地形塑了道教斋醮科仪。唐以来,源自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亦在唐王朝推重道教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道教仪式中。道教是各少数民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桥梁,并积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民初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信仰世界经历了急速的断裂与嬗变."反迷信"运动将改造民间信仰整体性地纳入到了创建现代国家的话语体系及其社会展开过程.然而破除迷信作为一种启蒙形态,并非现代性的独创,它也是精英主义对于民众世界论述与改造传统的绵延.在反对迷信的同一性态度底下,还有启蒙主义在不同层次、不同立场叙事场景中的复杂呈现.民众信仰空间的多重叠合功能,使其现代改造并不表现为一种"传统一现代"绝然对立的线,}生进程.在地方性状态下,正统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交互而行,信仰空间依存于民众的日常实践,在现代改造中强固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