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末阿尔泰地区科布多、塔尔巴哈台所属哈萨克因天灾人祸,迁徙至新疆腹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在清廷要求和敦促下,最终收回了逃亡的哈萨克,此过程中夹杂了诸多矛盾,其中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关于借地的矛盾和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临海祭祀青海神是清廷政府在平定罗布藏丹津叛乱后为加强对青海的直接统治而创立的一项重要制度,而祭海日期和参祭官员构成两个问题则是这项制度在不断完备过程中调整的主要内容.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等资料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甘桂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2):95-100
立足于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以后的境内外形势,深入分析清政府在南疆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整体思路。从而可以总结得出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4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5.
吴绍军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9-52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在回疆派驻官员管理并驻扎大量官兵。为解决部分行政和军事费用,回疆屯田事业在参赞大臣悉心经营管理下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屯田的收入满足了军需和行政费用,另一方面屯田活动还加强了回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协作,密切了不同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7.
林鸿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3-16
为挽救西藏地方的危局,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用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实施“倚康治藏”方略。数年间,赵尔丰等人在川边辖境做了许多抗英、拒俄、实边、固藏的工作,深受学界好评。本文专论川边藏区鲜为人知的林事活动,如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漆液采割、纸张生产以及边茶贸易、药材经营等,并指出其在实边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疆语言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前景进行了思考,认为发展新疆语言研究事业,对于国际性学科——阿尔泰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末农民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4,(2)
关于清末农民运动的几个问题刘平清末十年,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性转变时期。辛丑条约后,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以及从中游离出来的广大游民无产者,不自觉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抗粮抗捐、仇教排外等多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人称之为“民变”。清末民变... 相似文献
10.
马永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清末蒙地开发是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的基本内容,这一政策的实施,对蒙古地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的蒙古社会,在政治体制、隶属关系以及对蒙地占有形式都不是划一的。因此,蒙地开放的具体做法在不同地区也不尽一致,从而产生的影响也不可能相同。以往有些论者对此往往注意不够,对事件本身缺乏具体、详细的分析,而满足于一般地笼统叙述,所以在评价 相似文献
11.
车明怀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8-46
西藏是清王朝西南边疆重地,清朝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区事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驻藏大臣已难以恢复往日管理西藏的锐气。晚清后期,西藏地区遭受英帝国主义的两次入侵,西藏也滋生出一股股分裂的潜流,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自身的心智短拙,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晚清变局中驻藏大臣的遭遇及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显示出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清朝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勉卫忠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3):55-61
明末清初,官方专营的“茶马互市”衰落之后,由河湟回族为主导的民间群众性回藏贸易迅速崛起,遂成为藏区与中原各族间经济往来的主流。这种有着特殊内容的经济互动关系,促进了新兴回藏商业城镇的崛起及回族商业社区的形成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加强藏区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促进藏区经济繁荣、消除某些政治上的离心力,则是其它事业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3.
汪太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9-21
地方自治思想最初由西方传教士输入中国,主要在其所创办的刊物和介绍西方的中文著作中对地方议会制度和地方普选官吏情形进行介绍。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开始在自己编著的外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书籍中对西方地方自治进行介绍与传播,内容主要涉及地方议会的形成、构成和组织活动的原则,以及地方官吏民主选举和乡官设置。19世纪60至90年代,游历、出使或随使西方的知识分子置身于实地,耳闻目睹了西方地方自治制度的情形后,明确而具体地将西方自治的信息告知国人。晚清外国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过程,不仅暗示着中国由强至弱的深刻原因以及富强目标所面临的制度困境,而且也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一种制度蓝本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曹爱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6-10
两淮海盐的赋税是朝廷国课的大宗。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两淮盐赋,清代统治者们继承了前代盐法中的一些行之有效做法,在两淮海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中,其都采取了操作性强的量化管理的办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明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
乾隆末的中安宗藩关系屡经波折,频受考验,至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更跌人深渊,见诸兵戎,中安宗藩关系中断近两年之久,成为清代中安关系史上的一件憾事.但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双方友好交往的愿望是真诚的、强烈的.因此中安宗藩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于乾隆五十五年解冻回春,全面修复.但中安宗藩关系的修复非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时任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力肩重任,秉乾隆之命,实心办事,确立务实的安南问题处理方针,与阮惠进行外交斡旋,打破僵局,在保存清朝颜面的前提下赢得了和解,并促成阮惠进京展觐祝厘,且一路陪同,辛苦万端,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将中安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米娟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9-23
清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宗教这几个不同层面呈现出了趋同又分化、相伴又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的局面,民族宗教问题十分复杂。为解决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清政府根据当时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民族政策。回顾和审视历史,其时所产生的民族宗教政策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周强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38-141
驻藏大臣是清朝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驻藏大臣从最初设立到最终形成稳定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清朝对西藏统治政策的一个"法制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清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完善的治藏法令。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对维护当时国家的统一,促进西藏地方的稳定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的过程出发,分析清朝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相继颁行一系列治藏法令的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前我国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顾敏琪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3):10-13
介绍了清代常州名士黄仲则与洪亮吉的生平经历,梳理了其相识、相交乃至相知的全过程,分析了其友谊生发的主客观因素及其交谊特质,籍此了解乾嘉时期常州名士间交谊的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