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西宁卫所属藏传佛教寺院甚多.蒲文成先生主编的《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一书对此已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尤以对清代创建寺院的记载最多,也有相当数量的明代或明代以前创建寺院的记载.但是,该书主要依据的是清代以来的《安多政教史》、《西宁卫新志》、《青海记》以及寺院保存的部分寺志和当地的口述历史,而不是明代史籍,这对于确定上述寺院是否为明代所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依据《明实录》等史籍中有关西宁卫所属藏传佛教寺院的记载,对明代西宁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略加考补.  相似文献   

2.
衣、食、住、行,历来是为人们所关注的生存四大话题。而“住”,又因其稳定性高、持久性强、投入较大倍受重视。在古城西宁,有这麽一批人,他们整天在为城市建设和居民居住条件而操劳,这其中就有城东房地产管理局(以下简称“房产局”)的员工们。12月的西宁,寒风刺骨,雪花纷飞,拥有48名在职职工的房产局却还在为建设中的东关大街住宅楼而四处奔波。这个局成立於1984年,当时叫做建国路房管所。1997年10月成立西宁市城东区房地产管理局,设有房地政科、财务科、建设科,并辖有西宁建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西宁建方物业有限公司和西宁…  相似文献   

3.
藏族地区有数不尽的寺院,每座寺院的命名、建筑、风格以及藏族各阶层对寺院的特殊感情和赞美,都可以从藏族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噶举派是青海现存藏传佛教各派中一个重要的派别。据我们1987年初步调查,全省1958年共有噶举派寺院103座,约有僧侣9,600余人、转世活佛193人,现存101座寺院,约有僧侣2,868人、转世活佛47人。青海噶举派共有噶玛、巴绒、直贡、周巴、叶巴、乃多、苏莽等7个塔波噶举派的支系。现存的噶举派寺院,除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各有1座外,其它均分布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农奴制经济之上生存着强大的寺院集团。自公元767年建成藏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有了第一批僧人“七试人”以来,僧人参政,主持、号令一方,寺院操纵藏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已成为藏族社会的突出特点。准确认识藏区寺院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寺院进行有效的改造,才能使其适应藏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乌兰巴托西北有一座佛教寺庙——甘丹寺。甘丹寺是蒙古现存唯一的佛教寺院,始建于1838年。从俄罗斯人时期起,寺院势力便逐渐形成,并且开始在国家的宗教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甘丹寺是现今蒙古广大佛教徒的活动中心。甘丹寺共有五座僧院,一百多名喇嘛,定期举  相似文献   

7.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高僧管理,各寺均有额定喇嘛,按级给与钱粮。关于自藏地延聘高僧至京城寺院问题,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以长城内最大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延聘济隆七世呼图克图来京任总堪布之经过为中心,冀以探讨清代黄教政策及延聘来京喇嘛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青海是全国回族聚居的主要省份之一。青海的回族是我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全省共有回族53万多(1982年),占全省总人口的13.7%,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7.4%。主要分布在本省东部和东北部,以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和西宁东关较为集中。其余各州、县均有回族散居和杂居。  相似文献   

9.
汤汤湟水自西向东滋润著高原的土地,一座高原古城在湟水上游卓然而立。她四面环山、三川汇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是联结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的通衢,这座古城就是西宁。 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西宁,屹立於高原栉风沐雨,给荒凉点缀出一抹璀璨的色彩。 当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到高原时,西宁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在二十一世纪初期,西宁将建设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高原朔风劲吹,拂起西宁朦胧的面纱,我们看到,古城新著的霓裳在风中翻飞。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辐射源,是…  相似文献   

10.
在祖国宝岛台湾,有一座犹如五星级酒店般富丽堂皇的寺庙,每天它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往参观,它就是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中台路1号的中台禅寺。出于好奇,我有幸于前年底赴台作环岛旅游时参观了这座寺院。富丽堂皇的寺院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一大早我们一行12人便乘坐游览车从台中出发,大约经过一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埔里镇,透过  相似文献   

11.
修剪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相似文献   

12.
九儿 《北京纪事》2011,(10):110-112
一座清幽静谧的古刹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  相似文献   

13.
古时候有一位财主,从拥有99只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巴地盼望着他能再添上一只羊,凑足100只。一天深夜,辗转反侧之际,忽然想起村后的山上有一座寺院,寺院里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养了一只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这位  相似文献   

14.
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乡境内有五座早期苯教的著名寺院,被苯教徒尊为雍仲苯教东方藏区大本营,在苯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根据调查所得及相关的藏汉文史料,对该地区苯教诸寺的创建历史?寺院组织?学经系统等进行简要考述。  相似文献   

15.
白马,颇受人类青睐: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称白马寺(洛阳),说是白马从西域驼经回来有功,后来全国先后出现了十多座白马寺;《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马叫白龙马;  相似文献   

16.
青海格鲁派的势力是很强的,但这种势力主要集中在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而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特别是玉树县,噶玛噶举派与宁玛派的势力与影响较更大。对于玉树县的噶玛噶举派,学术界几乎没有什么论述,从而成为藏传佛教史及青海宗教史的薄弱环节。下面,我根据流亡藏人在国外公布的有关史料,以苏莽寺与仲巴活佛转世体系为叙述中心,对青海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社会作一初步分析,以供青海史地研究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京杭大运河西岸双街南首路西,座西朝东,为山西、陕西商人于清乾隆癸亥(公元1743年)所兴建。是当时商人集会、交易、娱乐的场所。会馆自兴建以来,进行过十几次维修,除少部分受到损坏外,绝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其全部建筑为木结构结合砖石结构,包括山门,戏楼,左、右夹楼,钟、鼓楼,南、  相似文献   

18.
虎豹神略考     
<正>1976年,南阳文物考古人员在方城县东关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画像石墓。原墓葬墓门由南北两个并列大门组成,其南门有两个门扉,一扉上刻引颈振翅的朱雀,中刻铺首衔环,下刻一虎;另一扉上部亦刻朱雀,下刻一通身金钱纹豹。两扉下部的虎豹当为帝阍。  相似文献   

19.
清朝前期对甘青藏区的治理历经顺治、康熙时期的以蒙治藏到雍正、乾隆时期的蒙藏分治,由间接、松散式的管理转变为规范化、法制化的直接管理;通过变革地方行政建制,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实行千百户制度,规范藏传佛教寺院的管理等等措施,使其对甘青藏区的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它是清中央对甘青藏区的统治逐步强化和深化的结果,对维护甘青藏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昌都绛巴林寺及帕巴拉活佛世系源流简述根旺昌都绛巴林寺(chab-mdo-byams-pa-gling)简称昌都寺,坐落于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城中,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寺于1437年,是格鲁派在康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格鲁派在康区的首要道场。昌都绛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