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史学界对延安时期的民族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以及延安时期的民族学院、民族工作者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普遍认为延安时期不仅是党的民族理论的成熟期,而且也是民族政策的初步实践期,这一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对建国后党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延安精神是"中国民族工作的摇篮,是中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发源地".民族高等院校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广大师生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创新;加强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三支队伍建设,务实民族高等教育的基础;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全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延安的回回民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曾给予回族实际工作以理论指导的抗战时期延安开展的回回民族研究工作的原因、特点及其重要意义,着重分析了在回族研究史上揭开新篇章的系列论文和曾树立起一座丰碑的专著——《回回民族问题》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分裂中国蒙回民族、国民党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组建了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室、西北局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延安民族学院、西北局少数民族研究室等大批的民族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少数民族,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史学,培养民族干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抗战的特殊时空下,强大的政治势力开始全面介入戏剧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开始弱化。改造传统戏剧以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舆论工具,同时也成为边区政府亟待解决的政治任务。民族国家话语主导下的戏剧革新运动中,延安戏剧革新始终走在边区乃至整个全国解放区的前列,并引领中国文艺界的戏剧运动。延安戏剧革新开创了中国戏剧民族化、大众化的先河,延安戏剧运动创造的“中国范式和中国作风”成为中共抗战宣传的有力工具,在调动民众抗战热情,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上起到难以估量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1935 - 194 8年一直是党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正确合理的民族政策 ,为保卫西北 ,争取抗战胜利及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也成为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延安文学与中国古典戏曲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保持着与广大人民的精神联系,具有丰富积极的内容和精湛的技术。正确认识延安文学与中国古典戏曲传统的关系对于创建现代民族文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新时期我国民族。作实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认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促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民族工作的最高准则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9.
延安民族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需求为动力,在迎接和面对种种新情况新任务环境中,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延安民族学院奠定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根基,确立并搭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理论与实践、统一与差别、严肃与生动等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思想基础和情同手足、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延安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既是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功尝试,也为新时代民族院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是"大家庭",各个民族就是组成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民族大家庭"与新中国是二位一体的。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铸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和自觉,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舆论引导,不断强化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在事实上强化了各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认识。这是贯穿新中国民族工作与民族政策的一条主线,也凸显了新中国民族工作与民族政策的初心,其历史经验值得研究和汲取。  相似文献   

11.
丁玲作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革命家、活动家,是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她在延安前后生活、工作、战斗了近9年,这是丁玲精神形成和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关键时期。丁玲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延安精神构成了丁玲在不同时期重要的、突出的个人品性,成为丁玲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镜鉴价值和实践拓新启迪,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及其历史经验为例,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秉持理论和现实相比照的实践态度,通过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群众路线历史创新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理论文本和历史文献的分析,呈现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理论创新在主体维度、方法维度和制度维度的理论成果,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群众路线普遍的思想范式和行动方式,发掘其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研究认为,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 充分借鉴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共第一代卓越的领导人之一,王稼祥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和胜利完成作出了突出贡献。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王稼祥完整正确地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因此有力破除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发动与开展创造了充分的政治前提和组织保证;整风运动期间,他不仅协助毛泽东起草文件,辅导学习,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更是注重加强理论研究与总结,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树立思想旗帜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4.
延安的民间文学与五四以来的民间文学不同,它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的民间文学传统在全国文艺界推广和发展。民间文艺家赵景深、蒋祖怡等将“民间文学”等同于“人民文学”,遭到批驳。围绕“人民文学”的“人民性”学界展开了论战,最后,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学”为目标,一度遭到颠覆的传统文学地位略有回升,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同分有“人民性”的特质,达成了和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视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地为之进行探索和实践。为人民谋居住幸福内含于为人民谋幸福之中,鲜明地体现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满足贫苦农民的居住需要,采取一系列旨在解决其“无居”“贫居”“苦居”等状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其中内含的居住需要伦理、居住空间伦理、居住关怀伦理、居住人际伦理和居住价值伦理,凝结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善政、仁政和德政等重要伦理品质。这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的伦理精神与智慧。  相似文献   

16.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民族精神的升华。人们对延安精神科学内涵的认识,决定了对延安精神理论及现实意义的理解程度,在当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延安精神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回眸延安文学研究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面对延安文学研究“黎明前的黑暗”和学界对“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理解混杂的事实,在前人学者延安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寻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脉络,阐述延安文学学科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兼谈“延安学”构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延安文学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学现象,而且更具一种文学精神价值。延安文学精神是文学的时代使命担当精神,是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精神,是文学追求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延安时期异彩纷呈的文学实践(庞大的作家队伍、众多的文学社团、纷繁的文学期刊、丰厚的文学创作实绩)是延安文学精神形成的文学基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延安文学精神的理论核心。延安文学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精神引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