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政治领域里,人们常用“人还在,心不死”这句话来说明剥削阶级分子的本性不改和阶级斗争的长期性。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不断实践和认识:我们越来越感到“人还在,心不死”这个提法不科学,有必要进行一下探讨。 首先,“人还在,心不死”这个提法不符合我国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的基本事实。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大会上,对我国目前的阶级状况  相似文献   

2.
当前,“企业承包人”的提法不仅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而且经常见诸文件和报刊。我们认为,这种提法不科学。 首先,这种提法使得一些人把本来是企业向国家的承包误认为是个人对企业的承包。国务院1988年2月7日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明确指出: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立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罗亭一生追求崇高目标,既热情宣传真理,又积极行动,"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生活"百折不挠地奋斗,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他实际上是一个斗士,一个悲剧英雉;中外评论界关于罗亭是"多余人",其主要特征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观点,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贬低了罗亭形象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和神经生理学家艾斯克都曾经有“世界三”的提法。那是指诸如语言、科学、文化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脑外知识,既不是活动着的人的精神,又不同于物质的东西,因而称之为“世界三”。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提法而已,并没有着意推敲,没有详细界说,更没有严格的定义。一些赞同者同样没有认真思考和推敲;更有的“赞同者”提出需重加定义,而考虑定义之后,照此提法何止有世界三?还有什么世界四、世界五,例如人的社会世界,人的规范世界(价值、意向、义务)等等(见《自  相似文献   

5.
“我想知道你的评价”,小祺交给我一份她的小说手稿。“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哦!”我当然会告诉她我的真实想法,不过我有点担忧。其实小祺很有天分,但是她总是太在意别人的批评。庆幸的是我确实很喜欢她的小说。一看完,我就发邮件给她:“你太棒了!太令人惊讶了!如果你能够加入更多的个人体验的话,这本书就不只是伟大了,而是崇高!”但是小祺一个多月后都没有回我邮件。后来她告诉我,说我的“攻击”让她很“受伤”。可是我明明是夸她!我才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忽略了小祺是一个防御性极强的人。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是科学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是一种系统的并且可以实验的科学。这种科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以来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而对于“历史学是科学吗?”这一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历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它比科学多了一点什么,又少了一点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和自然科学所知道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自然科学知道的事实,可以实验或实证,可是历史无法进行实验也无以实证。事实上,历史学家除了科学的头脑以外,还不可避免的要有一颗诗人或文学家的心灵,才能由此体会到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的心灵深处。就此而言,历史学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艺术,是文学;它因此也就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人文动机和价值上是中立的。历史既是自由的人所创造的事业,所以它并不总是具有自然界那样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个口号,由于粉碎了“四人帮”,批判了左倾思想,好几年不大提了。但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同志又重提这个口号,好象要完全肯定它,恢复它。对此,人们不能不提出质疑:所谓“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口号,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吗?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正确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是有益无害的。所谓“生命线”的涵义是什么? 提出这个口号,其本意是强调政治工作对于经济工作具有保证作用,这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作为一个科学的口号,应该有它确定的涵义,不容许作任意的解释和发挥。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千百次地重复这个口号,却没有人对它下过明确的定义。事实上,这只  相似文献   

8.
<正> 科学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因为真理都是客观的,或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的观点。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真理不是客观真理,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 为此,必须澄清几个概念: 本体论的真理和认识论的真理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把我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内容叫做客观真理”,“真理或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9.
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厘清了科学价值中性的涵义,指出科学在内部和对外部都是中性的。同时归纳出科学中性概念的诸多特点:历史性、与境性、相对性、集成性、两面性。最后论述了科学中性的现实意义和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学以及哲学试题中,有一种令人费解的提法,即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中,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来了。这种提法的用意是好的,在于说明唯物史观创立的巨大威力,对此,无可厚非。然而,细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提法既不是恩格斯的准确完整的原意,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既易于引起误解,又不利于同唯心史观作长期的斗争。同时,还不能科学地说明唯物史观创立的真正意义。因此,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 无庸讳言,恩格斯在论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时,曾用了“驱逐”的字眼。不过,应该弄清他是在什么意义上用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此,现将这段话引出来就会明白了。恩格斯说:“现在,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读了《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四期萧兵同志的《“观”是猫头鹰》一文后,查阅《庄子》原文,觉得把《寓言篇》之“观”字解释为猫头鹰,是欠妥的。本来,《庄子·寓言》中的“观雀蚊虻”四字,历来意见分歧。陆德明《经典释文》作“彼视三釜三千锺,如观蚊虻相过乎前也”;(无“雀”字。)又说:“元嘉本作如鹳蚊,无虻字”;俞樾说:“因观误作鹳,则鹳蚊虻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提出了颇具挑战性的质疑汉学是一门科学吗?作者首先指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然后从术语体系、学科成长特性、学派发展、分支和交叉学科等方面,讨论了汉学的地位,指出汉学并不是一门成体系的学科.而汉学家们的出路在于利用语言所长,翻译中文典籍;建立起密切的、制度化的合作,与各门类科学家共同从事研究.作者主张转变方法,进行综合多学科的研究,促进系统化知识的增长,把对中国的研究提高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先生的《三国故事》中,把马谡写成“认罪自杀”:“……诸葛亮吆喝一声,先把将军李盛砍了。他对马谡说:‘我要是不把你办罪,全军不服。’他就把马谡下了监狱。”“马谡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他写了这封绝命书,就自杀了。”说得煞有介事。马谡“自杀”之说不知何据。但我稽查史籍,事实完全相反。陈寿《三国志·蜀志·请葛亮传》说:“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第922页)《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也说:“……谡督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一个对中国现代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关于他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过,最近几年有了不少新的、比较实事求是的评价,可是,把他称为“形式主义者”却似乎成了定评,有的还又一次地下了结论:“他在整个五四文学革命期间,总是力图把文学改革限制在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他的目的就是使文学革命不去触动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根基。……他即使有时也涉及文学内容的问题,但象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样的根本问题,即使从资产阶级的观点来加以考虑,在他也似乎从来没有梦想过。”事实是否如此呢?我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法学是一门科学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的科学化问题,是确立法学性质的基础。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又与科学本身的定位密切相关。应当说,适用于自然科学的严格标准,则法学永远无法进入科学的殿堂;但将科学定位在知识化的体系,则法学可以属于科学的范围。当然,这也要求法学必须具有基本的科学特质,方法的科学性因之成为法学科学化的哲学基础。同样,有关法学理论的建构应当符合抽象性、一般性、客观性、可检验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以及具备基本假定、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价值观念等逻辑要素。然而,法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又决定我们在信守科学规则的同时,必须反对科学主义可能对法学的终极关怀所造成的戕害。  相似文献   

17.
范祖禹说:“(唐)明皇京国四十余年,自以为太平,有万世之安,而不知祸乱将发于朝暮,由置相非其人也,可不戒哉”。(《唐鉴》卷十《玄宗下》)这种意见,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唐宪宗问宰相唐玄宗先治而后乱的原因,崔群回答说:“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颐、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由于唐玄宗统治末年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唐王朝由极盛而突然衰落下去,因此,给人们以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玄宗时期治乱的原因,也就成为历来史论家经常谈到的话题。而他们共同的结论,大多没有离开范祖禹在《唐鉴》上所说的另一句话:“明皇以天下安危寄之一相,而共人如此,安得不倾覆乎。”  相似文献   

18.
1928年,高尔基在一次会议上把自己主要从事的工作称为“人学”。于是“文学即人学”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的看法。但百年来,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与“人”相关的一些概念诸如人性、人情、人道主义、人类之爱等等,并不具有正当性或合法性。这是人性的“优雅”和“种”的危机的冲突。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规律性的要求,与人相关的诸多概念是无法回避的,于是在1957年前后,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大讨论展开了。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理论界在对异化概念的诠释上,存在着两种偏颇:其一是将异化概念窄化,其二是将异化概念泛化。所谓“窄化”,就是把异化视同于劳动异化、人的异化,总之是将其囿于人身。所谓“泛化”,就是把异化视同于矛盾,以一分为二或矛盾转化来替代异化。这两种见解,不仅缺乏哲学史的根据,而且也不符合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情况。限于篇幅,下面只论述一下第一种见解之不当。如果说异化指的是主体所产生的客观与主体对立,甚至反过来反对主体,那么笔者无异议。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进而将主体解释为人。他们认为,异化是个属人的概念,只有人才会有异化。这样,在他们看来,异化概念的上述定义无非就是“人的产物反对人”的同义语。诚然,是有了人才有  相似文献   

20.
怎样理解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要分阶段,我国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对这些问题,当前在我国理论界,提出了一些新的探讨,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这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下面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