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是印度历史的重心,使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古印度先后产生了拜物教、吠陀教、婆罗门教和佛教,并通过双向性贸易往来和向东南亚移民,使印度的宗教文化传入东南亚,并对东南亚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风俗、建筑、雕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杨学政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因由印度向南传人,故又名“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在南亚、东南亚各国有深远的影响,现今,仍然是伊斯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主...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之一。她早在公元四、五世纪开始,就留下了不少用突厥——如尼文写下的书面文化遗产,在操突厥语的诸民族中首先创造了独立的文字(古代维吾尔文),并用这种文字创作了许多珍贵的作品。维吾尔族在接受伊斯兰教之后,又在阿拉伯文字基础上制订了维吾尔文字母,用这种文字创作了更多的优秀作品。这些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千百年后,今天在社会主义祖国,在  相似文献   

4.
一、汉字书写文化模型 文字的模型指文字的基本结构式,它有书写文化模型和电脑文化模型的区别。在字母、文字中,这两种模型是一致的。在汉字中,这两种模型是不同的。 汉字书写文化模型确定于形、音、义三者相互对应的方式。汉字字形的“以实体所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渊源流长,其中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和研究中日汉字中的同形词可以发现:"同义同形词"的出现是日语对汉字的直接借用的必然结果,"异义同形词"则是文字形态与具体文化语境的结合和变迁,亦是在日语言的学习中应当重视区别的一点;"和制汉字"的出现,是对汉字符号的利用的结果,可成为日语文字文化溯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红兵  亦辛 《东岳论丛》2006,27(2):175-178
古代文化世界观是一种建在直观体悟认识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活力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包含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取向两方面;现代文化世界观是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机械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其世界观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体性文化价值的整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形体构造和词义流变对中国文化原始状况作了最早的记录,通过对汉字的专门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科学技术、古代社会制度、古代宗教信仰、古代社会习俗等等情况,从而把握中国文化的源流。  相似文献   

9.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主要工具,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自源文字;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历程中记载着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其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汉字文化课程包括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造、汉字形体的演变和表意、汉字的改革、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与文化、汉字的信息化处理等内容。基于对这些内容的细致分析,挖掘、梳理和列举其间蕴含诸多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汉字文化课程的构建打下必要前提和基础,推进该课程思政建设,使其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现,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正> 宗法是宗族以内的一种法权关系,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①它萌芽于龙山文化晚期,形成于夏商,完备于周代,②以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瓴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宗法文化系统,古代文论处在这个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法文化的系统质。本文认为,宗法文化主要是通过“人教”文化、“向心”文化、“征古”文化、“天人合一”这样一些文化形态对古代文论发生影响的,它影响所及,广被古代文论的方法论与价值论、术语系统与思想系统。本文考察“人教”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文化没有“固定的本质”,具有异种杂交的特质。古代日本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创造的日语汉字和假名文字,决定了其异种杂交的本质。明治以来对欧洲哲学思想词汇的翻译,实质上是对中国的汉字的重新组合。把日本语和日本文化还原为“一种本质”是不可能的。企图强调本国文化“本质”的“本质主义的”、“民族主义的”的美学理论和教育,都是注定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普通语言学理论中对“文字”的定义 ,是以西方语言文字的关系为依据的。西方文字的拼音形式 ,适合西方词形屈折变化的语言 ,文字通过记录口语来表达意义 ,是依附于口语形式的。而汉字的方块表意形式 ,适合汉语形态简单而含义丰富的特点 ,文字直接传达意义 ,独立构成书面语言 ,不依附于口语。中西文字的这种差别 ,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别。因此 ,汉字的文化定义应该表述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而普通语言学也有必要重建文字理论 ,摆脱长期以来狭隘的“语音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伊斯兰教对理学的吸收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古代阿拉伯文化的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一样,在中国的传播、生发过程中必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其中主要是和儒学的接触。伊斯兰教的东传始于李唐,盛于元蒙,所以说伊斯兰教所接触的儒学即是宋明儒士发展了的新儒学——理学。中国广大穆斯林,尤其是穆斯林学者(实际上他们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接受、译释、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理学的某些重要范畴、命题引入伊斯兰教,从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符号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汉字的生成、特质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旨在说明中西文字之不同实质上就是意指方式之不同;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汉字不宜走拼音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贺圣达 《学术探索》2011,(3):118-122
探讨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阶段,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及其各个阶段的以及总体上的特点。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时期、早期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雏形期、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东南亚传统文化成型和发展期、东南亚近代历史和文化变化与转型期,以及1945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的新生和文化的新发展。这五个阶段前后相承,每个阶段又都有一些质的变化,反映了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以及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建军 《北方论丛》2004,(4):98-102
阿拉伯文化对中世纪西欧的文化曾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伊斯兰教徒对希腊古典文化、古代犹太文化和古代其他文化的解释,以及他们自己文化建构的成果,在10世纪前后随着两大渠道传入了西欧,给西欧的中世纪带来了对科学、对人自身以及对世界的关注的文化因子和重新阐释宗教教义的理性意识.而西欧此时社会维系方式的初步转变,又为接受这种外来的文化因子提供了条件.所以14世纪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有着阿拉伯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现象反映在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中 ,主要表现为受中亚、西亚诸国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样式的影响 ;同时 ,萨满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和文化现象 ,均在其建筑装饰中积淀下来。这种多元文化现象使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形成了与内地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伊斯兰教建筑装饰形式。说明任何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不能够因为改信另一种宗教后就被其断裂的 ,它的连贯性、持续性、融合性反映在建筑装饰上就形成了艺术的多元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字形成的标志、文字发展的趋向、中西初文的对比三方面论述了古汉字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的优劣问题,摒弃了传统的汉字落后论观点,并从文化蕴藉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文化史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新完成的著作《东南亚文化发展史》的导论,该书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征得作者和出版社的同意,在本刊先予发表。文章探讨了东南亚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问题以及影响古代东南亚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东南亚文化发展阶段论。文章认为,早期东南亚文化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到了11世纪以后,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而这一特点是由地理环境、民族迁移、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外来影响这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东南亚文化发展经历了原始文化区、古代文化孕育期,古代文化成型和发展期以及文化变化与转型期这样4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8~9世纪,唐朝与新罗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交往,一方面唐朝对新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字、儒学、律令典制、佛教等方面都促进了新罗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罗在主动吸收唐朝文化的同时,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