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开平是著名的碉楼之乡.碉楼是中西文化交融之经典作,堪称"世界一绝",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乔颖 《老友》2012,(2):55-57
2011年,随着电影《让子弹飞》的热映,作为该部电影主要外景拍摄地的开平碉楼被揭开神秘的面纱。为更多人所知晓。也使得前去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3.
开平碉楼景观的类型、价值及其遗产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开平碉楼景观是侨乡民众为了抵御当时猖獗的匪盗而修建的一种堡垒式建筑,是一种典型的中西结合且以西式风格为外部特征的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在平面上往往以楼群为主要建筑形式,在立面上则形成具有起伏的天际线。开平碉楼是开平华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特殊文化景观,是国际文化传播过程中典型的“文化反渗”现象,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广东省及开平市所倡导的“政府托管制”和“居民直接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对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开平碉楼与村落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这里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同时也是碉楼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回乡  相似文献   

5.
<正>赤坎镇是开平侨乡的重镇,有着古老的街景、古朴的民风、中西合璧的建筑物。赤坎古镇至今保留着具有独特西洋格调的建筑楼群与石拱桥、骑楼木阁、双层瓦顶。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司徒氏图书馆和近堤西畔的关族图书馆;而堤西路的骑楼建筑群更是赤坎侨乡文化的一景,沧桑厚重的石街、斑驳镂空的窗花、精雕雅致的灰塑形成独具韵味的欧陆风情街,真实地见证了赤坎古镇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五邑地区及邻近县份的部分地区,很多赴海外谋生的华侨回乡结婚,并建碉楼和别墅等楼房供家人居住。时人在建设过程中,以模仿西洋建筑为尚,参考及借鉴西方古典建筑的某些特征,又混有本地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以岭南地区盛行的建筑装饰壁画与灰雕为主要表现手法,兼用进口材料与西画技法。然而,此种装饰无论在材料或者表现主题和表现手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异于岭南地区的传统特点。本文以民国时期广东开平县的华侨建筑为例,分析民国时期北美华侨之乡的壁画和灰雕装饰的特点、成因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碉楼是羌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民俗。笔者运用民俗学的理论从分析羌族碉楼的建造、形状、规模、类别、功能入手,揭示了碉楼所蕴涵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探讨了羌族碉楼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利玛窦是最具影响的人物。西方近代科学及天主教在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 ,利氏是有开创之功的。文章从西学翻译的角度 ,通过介绍与分析利玛窦的著作来评价其对中国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思想文化以及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影响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方的文化转型付出了一系列沉重代价,给西方社会的民众带来了许多痛苦、失落和迷茫。但这场影响深远的文化变革也成功地造就了西方世界的崛起。它以史实表明,人类的价值选择行为是有得有失的,无代价的价值追求与创造是不存在的,同时扬弃和补偿代价也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反思西方文化转型的这一本质特点,对正处于矛盾选择中的中国文化转型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众意识、乡土意识之研究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一块方兴未艾的领域。经过长期田野访查 ,以搜集到的近 2 0 0种祁太秧歌剧本为蓝本 ,对清代和民国时期晋中地区社会的民众意识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与地方社会民间活动的增多 ,推动了祁太秧歌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走向繁荣 ,如剧目大量涌现 ,演出班社的组建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化。秧歌剧本中的婆媳形象是具有乡土象征意义的角色 ,她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乡土意识最深入、最基本的伦理纠葛表现 ;在经济发达、商业行为频繁的晋中社会 ,商人家庭更容易上演妻子的婚外恋故事 ,乡土意识中虽没有明显的“抑商”情节 ,但仅仅对财富的占有并不能使商人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精英” ;清代、民国时期 ,烟赌二毒成为晋中社会的恶瘤 ,秧歌戏中的乡民对烟赌表达出深切的痛恨 ;晋中社会仍保存着“士农工商”的职业划分意识 ,但更多地表现出传统精英文化在乡土社会的沦丧。由此可见 ,秧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 ,对于分析民众意识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对秧歌的研究 ,体现着中国社会史研究向本土化迈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潮汕侨乡地区城乡建设繁荣,但差异明显,城镇街区以洋化特征的骑楼为主,而在广大乡村"洋楼"的数量却十分有限。近代潮汕侨乡村落的民居大量继承了生产型社会的建筑传统,呈现出典型的"生产型"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营建生产过程,呈现传统的程式化特征,体现趋向静态稳定的思维方式;建筑本身则体现儒家文化的伦理化特征,折射出礼制思想的价值观念;建筑的使用,强调承前启后的延续性特征,反映恒久永续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与侨乡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模式的演进过程和结构设计。从历史和现实两重角度对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以及华侨华人的存在对侨乡社会的意义进行考察 ,可以看出华侨华人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侨乡社会转型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关系会呈现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众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并落叶生根,成了远离祖国的华侨华人。他们在适应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同时,始终怀有浓厚的中华情结,并试图努力保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愿望与努力随着居住年代的增长而逐渐薄弱,被日本文化同化则在所难免。笔者在日本对华侨华人被同化现象进行了问卷分析及社会调查,反映出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延缓华侨华人被同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归纳了川菜的历史底蕴、独特风味、考究的工艺以及包容渗透的文化魅力,介绍了川菜在海外华人中的积极影响,提出了让川菜文化连接世界华人根脉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侨乡村级社区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是人口外流、村庄集体经济薄弱,很大程度上依靠海外华侨捐助,村级社区治理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华侨回乡炫耀性消费,铺张浪费严重。如何引导海外移民参与村级社区建设,促进侨乡可持续发展,福州市亭江镇长安村给沿海侨乡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村级社区治理良好,已实现乡村生活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其原因是侨民集体观念强,通过村级非政府组织推动了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代广府侨乡因大量侨汇资金的输入而形成具有“消费型”特征的经济社会。基于侨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消费型”特征,广府侨乡村落民居建筑文化展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实现了传统民居形式向近现代民居形式的巨大转变。广府侨乡民居建筑的营建过程、建筑本身的空间特性及审美文化特性,以及建筑的使用等三个方面的转变,表征了广府侨乡的华侨观念转变和侨乡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华游子文化有其历时性和区域性,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在政治上认同于侨居国的现实,中华游子文化也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异,如何在延续中把握变异、在变异中把握延续是当今中华游子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考察和研究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核的中华游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能够深刻地认识负载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游子文化如何面对世界、立足现实,在延续中求变异、在变异中求延续,这对海外中华游子文化的未来发展,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潮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风格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在历史上既在潮汕本土传承发展,又随着潮人移民海外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他们又给家乡带来了西方文明,起着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任何地域文化都不曾有过的作用,但其在中国近代侨务中的作用却常被忽视。文章系统地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侨务政策之演变过程,分析了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孕育下的侨务人才群体,揭示了湖湘文化对中国侨务政策的巨大影响,展望了湖湘文化对侨务事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