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通过对锡伯族传统节日春节习俗的描述,探讨了锡伯族一些春节习俗的成因,从中揭示出各民族节日习俗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性、传说性、多样性等个性特点,而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互相融合,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具有共性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4.
5.
王红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95
班固描绘、构建了先秦采诗制,对所采之诗的风俗内涵与价值功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视知天下为旨归,欲借此以知风、俗,进而实现其移风易俗的风俗政治理想。基于同样的思想维度,班固又对汉乐府采诗的风俗意义予以了现实审视,这呈现了其采诗说的另一构成及其风俗维度的其他侧面。深入研究可见其在风俗学、《诗》学研究领域及方法论层面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1.过春节时,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词:“五福临门”。你知道“五福”指的是哪五福吗?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过年被称为春节,是从民国开始的,至今未满百年。在中国古代,对过年的叫法,历代雅称不同,其中元旦和元日比较通行。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岁”,商朝称“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年”在甲骨文中,写为上“禾”下“人”,是一个人头顶谷物的样子,此字周代才有。 相似文献
12.
路旦俊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运用翔实资料分析了英国17世纪王政复辟时期两部喜剧中的“浪荡之徒”角色,对这种人物产生的历史原因、特点及发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这类角色既是当时上流社会空虚生活和变态性爱关系的真实写照,又是当时上流社会爱情与婚姻观的一种反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高有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
欧阳修以特立独行的批判方式形成自己疑古辨伪的理论风格,对于整个宋代社会之前的风俗思想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清洗.其中,他将经学与风俗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易>、<周礼>等典籍进行的批判、质疑、驳斥,显示出其战斗精神.他所要强调的,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都在事实上以民与俗为重要依据,显示出其风俗思想的民本内容.但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本思想的表达者,他的风俗思想与他的文化思想,在根本上或在总体上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出发点的.欧阳修特别重视礼教对社会风俗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再强调对三代传统的维护,藉以抵抗佛老鄙俚、怪妄之俗,他所要坚持、维护、修复的正是冠之以尧、舜、三代之名的正统. 他的风俗思想是北宋前期政治家、文学家阶层风俗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蔡小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大凡佛教民俗 ,一般都要在佛寺进行 ,有僧侣来操办。但流行在德宏傣族地区的“听经”风俗 ,可以在家庭里举行 ,而且没有僧侣的参与 ,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日期和一个固定的地点。这些现象都不符合佛教的常规 ,但是那些“有着宗教体验的人”运用了“非宗教的理性方面”的手法 ,去圣化空间 ,圣化家庭 ,圣化民间故事 ,从而把“听经”风俗神圣之地———佛寺 ,引进了世俗之地———家庭 相似文献
15.
范立君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43-48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接近内地文化水平,大大促进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凤凌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13-115,140
抗战时期,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下江人”涌入重庆,由于各自的社会习俗、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有差早,使其在与重庆本地人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了抵触、排斥却又交流、融合的现象,并且在不断的文化碰撞中出现了“上下江人”的风俗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重庆的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语言文化的交流、风俗习惯的改良、思想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8-122
风俗是合作化小说重要的叙事策略之一。大量的风俗描写渗透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与政治话语同谋共生,演绎当下意识形态,表现现实秩序的合理性。本文从风俗自身的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入手,考察风俗叙事与政治话语的结合状态,及其在合作化文本建构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有鹏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30-34
王安石关注现实社会与风俗变化的联系,其集结点就在“流俗”,或称“流行于世的时俗”,是社会发展中种种弊端。其风俗思想与他的改革事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他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风俗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风俗思想的核心在于济民,在于安业,通过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的相互协调.形成美俗、良俗,直指时弊,即“流俗”。其风俗思想既有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又有博取众收,对传统文化包括风俗文化的理性审视.经过深入思索所作的批判总结,表现出其风俗思想的独立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胡斌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1):78-81
《边城》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 ,“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只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 ,不如说是一只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