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的俄国既面临着资本主义渐进发展又面临着农村公社日益解体的历史境况,这种时代境况给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问题并促使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跨越设想。文本研究显示:马克思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恩格斯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与此对应: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恩格斯的跨越设想均主张俄国的跨越革命是要确立公有制社会;但前者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实行跨越革命,而后者则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实行跨越革命。就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比较研究仍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十分注重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他们曾与俄国民粹派分子有过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战:一次是1875年恩格斯与俄国革命民粹派代表人物特卡乔夫的论战,另一次是1877年马克思与俄国自由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两次论战中阐发的理论观点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其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立场与方法,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其二,农村公社与专制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既维护农村公社又力图推翻专制制度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其三,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历史哲学理论,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表态,是为了支持反对沙皇政府的俄国革命民粹派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论争而不得不做出的。后来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的表态做了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村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存在着不少争议.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上,应该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逻辑和有关论述去注解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思考。恩格斯一直认为推翻专制主义制度的革命不会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序幕 ,而认为俄国革命的重要性在于 ,俄国推翻专制主义革命的胜利仅仅是欧洲无产阶级普遍解放的一个不可缺乏的先决条件 ;俄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乃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俄国社会发展的前景只能是发展资本主义。马克思坚决反对将西欧的社会发展模式搬到俄国 ,认为俄国的村社完全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金枫批评《思考》一文编造"马克思的革命视角与经济视角的对立";故意不提马克思对民意党活动性质的看法,却批评恩格斯把民意党的恐怖主义活动叫做"革命";随意捏造"恩格斯缺乏历史视野"等等。事实上金枫的批评与《思考》的本文不相符合,因为《思考》只是说,恩格斯把民意党的恐怖主义活动看成是马克思判断俄国经济发展的依据是不准确的,因为马克思写《信》的时候,主张恐怖主义的民意党还不存在;马克思在《信》中强调说,关于俄国经济发展的结论是以他对1861年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所作出的专门研究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7.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商榷意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存在不少误解。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种误解做了分析,并谈了作者自己的看法。一、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二、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是否与他早年的思想相矛盾?三、能否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作者认为,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的关键,在于要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去理解他们的思想,而不要把后来列宁的思想加在他们头上,也不要用原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去注解他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最近,甘建民同志发表系列文章,中心围绕马克思晚年俄国农村公社的观点,认为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在七十年代对俄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全新的专门的研究”看来主要指的就是——“马克思摆脱了西欧经验的框框,由一元的历史观转向多元的历史观”,马克思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的一封答辩信没有寄出,也是因为“马克思晚年的历史观和俄国公社观所发生根本性转变”“马克思表述于其中的新的历史发展观点和俄国公社的观点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公开发表的程度”,还认为,马克思没有实现《资本论》“地祖篇”原先的写作计划,不是恩格斯解释的“健康状况恶化”,而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简单地为俄国农村公社设定一种前途 ,而是认为两种可能性并存 ,俄国农村公社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如俄国国内革命 ,农村公社在全国较大的范围内存在 ,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联系 ,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崩溃的边缘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具体条件的重视程度不同 ,马克思比较强调内部条件 ,认为农村公社将主要是社会主义前途 ,而恩格斯比较重视外部条件 ,认为农村公社的资本主义前途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农村公社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是正常的 ,体现了马克思在社会发展理论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在探讨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理论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所提出的伟大设想。在马克思看来,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证实可以实现这一设想;同时,马克思对实现这一设想的条件进行了界说。不幸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在有生之年使设想导向事实。然而,学界往往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注解为设想的实现。对于这两个革命的胜利的界定必须还原到马克思他自己提出这一设想时的内在逻辑上来,必须对设想的提出、实现的前提及俄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三个方面本身进行深度耕犁,否则只不过是对设想的生拉硬套。  相似文献   

11.
俄国民粹派曾首次提出"跨越论"问题.恩格斯基本上认为"跨越"是行不通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在特定条件下"跨越论"可以成立,这也涉及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阐述.在今天,马克思"跨越论"思想仍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国社会的关系,从俄罗斯社会对变革理论的渴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俄罗斯社会的适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证明,俄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沙皇专制难逃历史劫难、各种改革难挽衰败颓势、西欧与俄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俄国难以奏效、平民知识分子对革命必然性的认知等社会现实“刺激”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俄国落地生根,与它富于革命的理论适应俄罗斯社会“水土”、它的唯物论与俄国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相契、它的辩证法和主体能动性与俄国知识分子和民众改变现实之望的相合、它的资本主义批判与部分抱有俄国“特殊论”的知识分子心理的相符、它的世界历史视野与急于追赶现代化步伐的俄国知识分子理想的相适等等因素息息相关;两者间的“契合”,还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积极努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俄国农村公社以及俄国社会的前进道路将是不平坦的,是曲折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明确地阐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曲折前进的理论。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俄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国家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曲折前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理论,理论界出现了很多的争论。在实际上,"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要跨越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奴役,使人类踏上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理论的研究,真正的价值在于该理论所提供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和在实践中坚持从国情出发来处理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深入研究马、恩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中,人们常常是把马恩对立起来。英国学者霍布斯保姆认为,马克思的俄国农村公社思想“有点出人意料地倾向民粹派的观点。……这与恩格斯在几年后讨论同一论题的鲜明而光辉地恢复马克思主义基本传统的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国内也有的论者断定恩格斯“合理修正”和纠偏”了马克思的俄国农村公社思想。笔者认为,马恩在世时非常关心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在对其进行深入透辟研究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当  相似文献   

16.
西欧公社和俄国村社同属于原始公社的"最后阶段或最后时期",但两者的命运和前途却不同:前者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消亡了,后者却在全国范围内保存至今。有人认为俄国村社注定要"自然地死亡"或人为地消灭它,马克思则作出消灭俄国村社不是"前进",而是"后退"的论断。认为可以通过俄国革命挽救村社,使其获得新生而成为俄国社会复兴因素和社会主义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的观点可分为两个阶段,给查苏里奇的信属第一阶段,《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属第二阶段,也就是马克思跨越说的精华部分,因为第一阶段并未解决如何把这一来自俄国民粹主义的课题改建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问题,这是在第二阶段中解决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跨越说还留下一个他们没提出来却隐含在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东方落后国家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由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来解决的,他们的基本方针是建立一个由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主导的保留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制度,使资本主义继续完成其历史使命——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俄国社会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的著名设想,其中马克思较多地论述了俄国非资本主义 前途的可能性,而恩格斯由于较多地强调了俄国公社本身的落后性和现实中资本主义的迅速 发展而认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前途的可能性更大。产生马恩这一思想差异的根据在于社会历史 条件的变化,他们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都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内涵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革命的沉寂,亚洲革命风暴的兴起,马克思把理论研究的兴趣从西方转移到东方。马克思和亚洲革命者一样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欧资本主义已经充分暴露其固有矛盾与弊病的情况下,东方国家能否避开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条件?通过对俄国社会的考察,马克思认为俄国存在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具体体现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给查苏里奇的信》以及信的三篇草稿中。其基本思想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是社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信中反对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希望农村公社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事实上,俄国自1861年改革以后,正在走向资本主义。要阻止这一进程,就必须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马克思把希望寄托于1877爆发的俄土战争,希望俄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从而引发国内革命。但战争以土耳其的失败而告终,马克思的希望未能实现。这种情况使得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发各已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