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德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从道德的主体性看,高校德育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从道德的规范性看,高校德育在培养德育主体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对道德规范的传授和灌输,应实现道德灌输机制和道德接受机制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众心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现象、形成产生的内外部因素以及提出消除大学生消极的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有利于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和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潜道德是隐藏在大学生正式道德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它的产生,既有大学生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利益心理和认知偏差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不良风气、学校道德教育缺陷、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和大学生对自身要求降低等客观因素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众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成员的观念、行为之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基础和表现形式,是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之一。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一词通常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本来主张,改变自身的态度或行为,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一、从众的类型、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心理从众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会不加思索地随波逐流或放弃自己的主张。这种屈服于大多数和团体意见的压力而表现的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从众现象.社会心理学家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就产生从众现象的多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预想,并用实验加以多次验证,从而得出一些结论。研究最初是由前苏联和西方等国家进行的,随后我国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本文着重探讨在匿名环境中,傅息压力下的从众现象,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影响的日台及在不…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信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背离的现象日益突显,它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诚信问题的集中反映。因此,高校应采取建立诚信领导机制、诚信教师管理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等相关措施,并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回溯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现象的心理前提,阐释大众媒介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保持平衡原则的必要性,从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论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观点出发 ,探讨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作者充分肯定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认知理论的贡献 ,同时指出发生认识论对道德发生机制的研究只限于主客体交互作用是不够的 ,还应当借助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揭示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互主体关系的性质以及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过程 ,指出主体间角色扮演在道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还依据交往的三种类型与交往范围的变化 ,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结构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在主观上存在的无知、从众、侥幸、不平衡和吃亏等不良心理因素 ,是使大学生产生失信行为的内在动机。重构大学生诚信 ,应采取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档案 ,努力保障社会信用秩序、培育社会诚信道德文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中日渐凸现。但由于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可采取相应对策:即奠定网络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营造网络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健全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规范网络道德建设的网上行为;造就网络道德建设的得力师资。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2×2被试间设计,每种条件下随机安排20人。研究结果表明,公开、直接的讨论较回避、间接的讨论更多地涉及讨论的实质内容。实验参加者在得到高能力评定时较低能力评定更多地去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更强的意愿与对方在将来共事。交互效应表明,公开、直接的讨论方式在被尊重的讨论气氛中最好地实现了上、下级间讨论问题的沟通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秉承于先秦道家的《淮南子》,无论在哲学思想上,还是在音乐理论上,均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并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神主形从"说及其对音乐形神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3.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功能由环境、结构、要素三者共同决定.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引入到陪审员制度当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陪而不审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系统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缓解陪而不审现象,只能对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户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作出自己的理解。文章利用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的关系,解释了我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合理性,认为户籍制度的产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时代要求。然而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它又阻碍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也有悖于经济个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这种制度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从而变迁也就在所难免。但是户籍制度改革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权制度变迁的动因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权因水资源的短缺而产生,因水资源短缺加剧而变迁。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费初始并不存在水权,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水资源从丰沛到短缺及水资源显现经济商品禀性的过程中水权才得以产生与变迁。世界各国适用了各不相同但符合本国实际的水权制度,但是大多数国家普遍适用的还是优先权制度。与其他水权制度相比较,优先权制度因其具备排他性、让与性、可执行性,不但能兼顾各方用水的利益和需要,而且能很便捷地进行水权的初始配置,进而可以建立水权市场,使弥足珍贵的水资源流向最需要之处。但是,优先权制度对水权的转让和交易进行限制,降低了可让渡的程度,降低了使边际净收益相等的市场压力,带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无效率,也存在进一步市场化的趋势和演进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整个世界可分为两大系统 ,即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 ,双方互动、嬗变 ,各自受着对方的扰动 ,不断产生熵值又不断形成负熵 ,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如何从系统整体角度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作用 ,必须要避免三种思维方式 :单向思维、强势思维和短期思维 ;要树立两种科学思维方式 :整体开放思维方式和逆向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方式即“整体———部分”的思维方式 ,强调为了整体功能要抑制人类系统中某些个体功能的发挥 ,促使人类从根深蒂固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 ,提升到在与整个世界全面协调中生存与发展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特殊的人文地理与政治地理观念,华夏先民确立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将与周边民族或地区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区间关系的延伸,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和其他地区间的关系。中国曾试图将方国、郡县、羁縻等国内的地方统治模式推广到全东亚,至明清才最终形成了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演进分为方国体系、郡县体系、羁縻体系与宗藩体系四种类型,标志着四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投资秩序理解为特定企业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运行规则和实施程序。文章认为 ,企业体制与投资秩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 ,企业体制变动会改变企业原有的投资秩序 ,而投资秩序的改变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行为。以投资活动而言 ,企业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同 ,经理阶层的有限理性发挥程度、处理信息和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也不相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以制度安排和路径依赖为分析框架 ,针对我国现阶段具有典型意义的股份制 ,分析了企业体制与投资秩序在总体格局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健全科技信用制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推进科技信用制度建设,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界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基金信用的对象,形成契约制度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信用约束机制,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建立科技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方法,完善科技人员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构建科技成果承诺保证制度。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当前国际体系的描述大体不外乎单极体系、多极体系、多极化趋势、多行为体体系或所谓“一超多强”,然而这些概括未免流于简单化。本文认为:当前国际体系现状并非可以用单个体系可以概括,而是表现为多元共存,这些体系包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霸权体系和帝国体系。而且,每个体系基于自身发展逻辑正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社会的前途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前多元体系间的竞争和每个体系自身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