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继云 《学习与探索》2002,1(5):119-123
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制经济不同 ,中国封建经济的整体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元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结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 :(1)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自给程度相对于西欧封建庄园制而言是极其有限的 ,它必须不断地与市场发生联系 ,这就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巨大空间 ;(2 )由小农经济自给程度有限的基本特点所决定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不得不允许社会人口在一定范围内的流动 ,这就为城市人口的集聚提供了前提条件 ,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3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是以地主私人占有土地为主的 ,土地允许买卖 ,这使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竞争性 ,其结果则使城市经济因竞争的广泛存在而更趋繁荣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变迁的伟大历史杠杆。从把中国由封建农业社会改造成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意义而言,辛亥革命并不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成功地改造中国封建农业社会的“第一次革命”。此后所建立的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和特征的高度一元化社社会,阻滞了社会的转型,甚至一度走向封建专制主义大泛滥的歧途。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将实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工业,以及能否使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分化与整合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第二次革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并且更加合理地促进社会正常、积极的分化,同时抑制或消除那些纯粹消极的否定性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李鸣 《创新》2009,3(6):13-16
世界历史的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转型的历史背景。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表现出维护封建统治的守旧性和阻碍社会转型的保守性。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转型表现在方法原则的可行性、价值目标的世界性、发展道路的合规律性和发展动力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4.
王亚娟 《唐都学刊》2002,18(1):60-62
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 ,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与小农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小农和国家两极结构在农业经济中存在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衰落 ,这种稳定的两极结构被逐步打破并被新的模式替代。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具特色之处。中国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完备的户籍制度。户籍是封建国家管理人口、据以征调赋役的重要工具,也是导致封建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的首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日本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英 《学术交流》2004,(5):72-74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和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了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体制;第二阶段从制度上促进农地流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如何评价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应的政策效果,日本学界有几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日本与中国的农业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但在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在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  相似文献   

7.
两千年来,中国农业一直是以粮为主的小农经济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土地改革,到五十年代的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我国农业经历了一个伟大变革。但是,这个变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状况,没有摆脱两千年来以粮为主的小农经济的阴影。我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提出的一些口号、方针、办法,也一直停留在单一经济的范围,而且加深了农业经济结构的片面发展。现在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我们开始进入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农业也应该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即从以粮为主的小农经济结构,逐步过渡到粮、林、牧、渔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农业的特征之一是生产责任制的普及,这个制度是把集体生产和个体生产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包产到户制度是在生产力低、进行集体农业又比较困难的地区推广起来的。我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要求人们对以前提出来的农业集体化论做出一定的反省,农业集体化必须靠小农经济的积极方面进行。我的这一看法,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研究,是一个新的观点。以前,在日本对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中,对近、现代中国小经营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否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式的建设格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能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实行的又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民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只有靠自己在土地上劳动,才有生存的可能。因此,把广大农民固锁在每人仅有几亩甚至几分的土地上,造成劳动力的极大浪费。这是我国经济不能迅速发展,人民不能尽快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部署的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经过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在解决这个重大问题上已经摸到了路子——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克服耕地有限、劳力过多、资金短缺的困难,为建设新的城乡关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这证明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乡镇企业的兴起,无疑是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的开始。如果说,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农民第一次解放,结束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使中国农民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那么,现在已经开始的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则是结束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式的农业经济,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一次解放比第一次解放意义更重大,工作更艰巨,时间要更长。它是中国农民面临的历史性转折的重大使命,同每个农民的生存、发展、命运都息息攸关。  相似文献   

10.
浅谈我国农村婚姻家庭观念的若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我国农村婚姻家庭观念的若干变迁郭显举封建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中国延续了几干年。虽然经过“五·四”运动以来多次社会变迁的冲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的余毒还未完全根除,某些封建落后的婚姻家庭观念在农村依然存在,并有...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至今贫穷落后的中国,只有传统的封建文化,没有现代文化。这不符合事实。其实,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历史就内含着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关系是农业生产关系的中心,它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发展。考察和剖析封建土地关系的特征及其沿袭变革,对于认识和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的必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绍兴农村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封建土地关系,包括土地兼并、租佃关系、赋税负担和抗租减租等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为什么穷?第一是农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二是他们自由独立,自私自利,无力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第三是他们被市场所困,行将被市场无情地摧毁。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基础,这三大原因导致了中国小农的贫困和农村的衰败。中国小农靠农业致富是不可能的。在市场时代,巨大数量的、自己无力组织起来的小农陷入贫困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中国两千五百年辉煌的小农经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乡村中国将日益步入绝境。自由、海选之类的药方,不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只可能火上浇油,加速拆毁政府在农村的动员组织系统,恶化原本已经十分严重的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农民们脱离耕地,变成城市人,变乡村中国为城市中国,迅速地把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到总人口的10%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着手解决农民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旨在变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政治角度看,由于封建顽固派政变得逞,致使戊戌变法遭到失败。从思想意义讲,却带来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影响整整一个时代。北京是“戊戌变法”最高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新旧两党角逐的主战场。经过这场改革风暴的洗涤,人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古老的北京城大大向前迈进了。此种变迁,标志着古  相似文献   

16.
韩启民 《社会》2015,35(5):122-141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只有老人和妇女留守农村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将如何转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服务将如何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无疑会促进农业生产服务的规模化,而规模化服务并不以土地的集中和小农经济的消亡为前提。乡土社会网络降低了农业规模化服务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在农村乡土社会面貌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生产服务的规模化,从而建立了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理论的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理论是他本人一贯的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重视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思想方法的逻辑发展 ,是对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存在的正确的农业政策思想的合理继承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对广大农民和干部创造智慧的集中和提升 ,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理论内容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理论历史性地突破了传统重农思想的局限 ,为实现百年来几代中国人所憧憬的农业现代化理想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途径 ,作为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范式 ,它又是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它给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也遗留给我们一副沉重的封建精神枷锁。专制主义是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个思想家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随着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底统治上面;中国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的源泉,是他们之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束缚于土地;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者是以皇帝为政体首脑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列宁的这个论断,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认清这个特征,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五年初,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如此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但是应该指出:党的“四大”,并没有真正形成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思想,而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二五年冬至一九二六年真正形成了这一科学思想。这是毛泽东同志杰出的理论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发展PFE经济面临三大障碍,即私有化与所有制权能的障碍、土地股份退出障碍和农业大企业优势障碍。相应地,促进PFE发展的三个法律变革方向是:推进私有化,完善土地股份退出方法,否定大农场经济。根据俄罗斯的经验,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选择是:维护土地产权关系的稳定,提高其权能的充分性;完善中国家庭农场农地控制退出机制;限制农业法人对土地的兼并,维护、推动以家庭为主体的PFE的发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农地产权结构模式,中国的PFE将为中国的农村改革开辟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