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同志早期的代表作《凤凰涅檠》,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优秀诗篇,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刻划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过去,人们对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见仁见智各说不一。本文不嫌浅陋,亦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凤凰、火 诗人明确地说过:“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郭沫若;《创造十年》)又说:“那诗是在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有的同志以诗人的这两句话为依据认为:“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死灭”,凤凰的更生“象征祖国的新生”。[一九五九年吉林大学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以后不少人袭用这一观点,或说凤凰“象征我们可爱的祖国”(谢本良:《在烈火中新生》,刊《江西文艺》一九七八年第五期),或说“诗人歌颂的凤凰是祖国和民族的象征”(一九七九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曾说:《凤凰涅槃》“那诗是在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倘若仅据于此,人们似乎可以说,凤凰形象是象征着五四时代诗人的祖国和自我,凤凰所体现的思想是爱国主义和个性主义。与此相关,人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凤凰形象是在五四时代风云鼓舞下的产儿,她是五四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肖子,象征着五四时代精神……。以上种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仅仅如此理解和界定凤凰形象所蕴含着的巨大的象征意义,还是很不够的,甚至仅仅还是表层的。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1 0月 1日至 3日 ,由湖北省文联、华中师范大学、荆州市人民政府和荆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荆州凤凰文化研讨会上 ,来自北京、广州、四川、湖北省等各地专家学者 ,就凤凰文化的渊源、内涵和演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一、凤凰的源头与楚人钟鸟崇凤凤凰的源头 ,是与会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自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鸟夷》提出“楚之先祖为祝融 ,近人多以为即‘灌马兜’与‘丹朱’亦鸟名 ,则楚人似本亦以鸟为图腾之族”说法以来 ,影响深远 ,至今不少学者仍持此说。会上 ,有的学者引用老、庄…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徐迟根据“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创作发表了《火中的凤凰》。他写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盘,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本文的“涅柴”之意即来自上述寓意,用以表达荞麦在凉山彝族地区由盛而衰,继而在全球化、商业化的背景下又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凤凰涅》中凤凰的属性、“问宇宙”的诗魂精义、“群鸟歌”的美中不足和格律诗的萌动四个问题进行了考辨阐释,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运笔于考辨,立意在掘发。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周龙凤的整体形象是威严和神异,与龙的这一形象不断得到强化相反,凤凰的神异和威严却慢慢消失,从祥瑞、凤喻人和唐人生活中的凤凰三个方面复原唐诗中的凤凰形象,可以看出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  相似文献   

7.
本篇文章是借助于《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来分析象征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同时运用传统象征形象和个人象征形象来阐述《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社会问题。但是这部作品不只是将传统圣经中的材料运用其中,而是将其加工制造,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个人象征形象,这就使整部作品有了精彩和突出之处,也成为了将传统象征形象和个人象征形象完美结合的一部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8.
概览七十年来域外学者有关《边城》研究的论文、论述,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中国人形象说、悲剧--命运说、象征--原形说三种类型。域外学者认为,一部《边城》是“人情风俗画卷”中的“完璧”,写出了“无垢纯真的中国人”的形象;“爱的神曲终成一曲让人忧伤的挽歌”;一部《边城》充满着复杂的象征意义,《边城》中的“‘死亡与再生’,是作为原型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一说提出质疑,从《邓析子》伪书不能引以为据、古籍中的邓析形象以及邓析思想的性质三个方面加以论证,认为邓析并不是在讲逻辑,历来认为名家(《汉书·艺文志》列邓析为名家第一人)的学问是名学即逻辑学的看法是误解。  相似文献   

10.
《宝鸡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载刘亮同志《“凤德”考》一文,提出“凤德”作为一种比喻始于西周,这是很有见地的。但作者认为“德凤”源于文王,用指周德则是很成问题的。至于什么是“凤德”,刘文也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凤德不是王德而是士大夫德刘亮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刘文”)开始时指出,凤德“旧时多喻士大夫的德行名望。”但刘文置“旧时多指”于不顾,另作新解,说凤德是“周德”,是“文王之德”。就是说.凤德是王德而不是士大夫之德。作者引用《诗·大雅·卷阿》,认为《卷阿》中的凤凰比喻周天子,“凤凰就是周天子的象征”。作者对《卷阿的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卷阿》十章,章章言贤士君子来游王所。其主题,不是如刘文所说  相似文献   

11.
子皓  王静 《华人时刊》2009,(2):18-23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风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风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称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写作中的人称问题,实质上是作者的立足点问题”,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写法,第二人称是不存在的;有的认为“文章写作中的人称问题,是一种表达、叙述方法”;有的认为“文章写作中的人称只是  相似文献   

13.
“龙学”界目前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批评论,有的认为是鉴赏论,也有的认为既是批评论,又是鉴赏论。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辨析阐明刘勰的《知音》篇实际上是以融批评与鉴赏于一炉为显著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作为特定的论述对象的,故而《知音》篇的理论性质应该表述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 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15.
《凤凰涅般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度爱国。它塑造了英雄中国的形象,是民族意识的深度觉醒。它重估民族文化自我,勇于埋葬民族文化旧我,锐意创造民族文化新我,不仅在文化上具有历史意义,而且还有现实意义,对于反叛、清除封建文化,对于推动民族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启示性。同时,它对文化保守主义也是一种否定  相似文献   

16.
初闻凤凰,源自"中国最美的小城"的美誉。喜欢凤凰,却始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座美丽的湘西古城坐落于湖南西部边缘,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  相似文献   

17.
1920年1月20日,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写了著名长诗《凤凰涅槃》。 这首长诗“预告了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世界、新中国的诞生。……充满了辩证的哲理,热烈的幻想,对自已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未来世界的光明理想”。它象暗夜里一道灿烂夺目的闪电,在黑沉沉的夜空,闪现了希望的光彩。 几十年来,这首长诗以它耀眼的思想光辉、精湛的艺术技巧,列为新诗歌运动的奠基巨著——《女神》的代表作,引起广大读者“强烈的共鸣和艺术上的沉醉”。由于笔者的水平和篇辐有限,这里只就《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自我”形象的塑造,以及  相似文献   

18.
《凤凰涅槃》作为收入诗集《女神》的一首白话新诗,它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的不乏困惑的理想主义、革新精神和自我精神,同时也极好的融合中国古典的传统和西洋现代主义精神。郭沫若对该诗持续的修改表明了时代思潮的更替、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幻,以及诗歌形式的完善。“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创造的一个跨文化(诗意)新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了与褚半农先生就《金瓶梅词话》中的吴语问题不同的看法,认为《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方言更接近河北藁城、正定一代的方言口语。  相似文献   

20.
汪靖洋同志就《欧洲文学史》和《外国文学简编》关于《死魂灵》的评价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对《死魂灵》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外国文学简编》认为果戈里只是对地主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这是不够全面的。但是,总的说来,我认为它们的分析和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不同意汪靖洋同志的看法。(汪靖洋同志的文章《<死魂灵>的形象体系和思想倾向》,载《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