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超常规性格:创造的首要因素刘晓东创造性的培养是当今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心理学家对创造性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遗憾的是,大多数学者只是围绕着创造性思维争吵不休,却很少回首分顾创造性人才的其它特点。创造力的本质决定了一种创造性活动必然是与众不同的行为,也决...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性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消除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我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文艺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相统一的活动,因而它的尺度是审美性、社会目的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多维结构。这种多维结构表现出了综合效应:(1)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批评主客体的互为交流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系统,它的内在尺度表现为一种动态结构;(2)从系统整体性角度考察批评功能性尺度发挥的综合效用,既是一种批评方法,又是批评的原则;(3)从结构和功能发挥的层次性来看,批评的功能性尺度又处于不同层面,即审美性的内在层面、社会历史性的现实层面和创造性的中介层面。  相似文献   

6.
张中 《阅江学刊》2013,(4):113-12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8.
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创造,不创造就失去了做人的最大意义,创造使一个人充满智慧,创造使一个国家充满希望.创造就是打破旧的、建立新的,要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人类的任何进步,科学的发展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论物质生产领域审美文化的本体──技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占而喻,审美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活动,即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给自身带来愉悦的精神实践活动。提到审美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传统的艺术活动,因为它的宗旨就是创造美,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与之相关,美学史总是研究艺术哲学,对艺术美的规律研究得十分深细。其实,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以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为基础的。最初,它同对象一实践改造活动完全交织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成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0.
张荣昌 《学术交流》2001,(5):136-138
创新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开拓认识新领域,解决现实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最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和根据.激发创造思维离不开内在要素的训练,离不开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内在非智力因素的培育.领导干部惟有具备独特的创新品格和素质,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创新重任.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未来的教育将重视创造、自由、和谐,将引导人走向全面的精神世界.创造力是创造的能力,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激活创造力的源泉,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另外,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挥创造力过程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论期刊编辑的创造性思维周亚光期刊作为人类文化事业发展的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物化载体,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社会精神产品由自身的价值转化为社会的使用价值,主要通过编辑的主体创造性劳动来完成。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贯穿于这一转化的全过程。编辑工作始终离不开创造...  相似文献   

13.
对创造力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创造力要素的外在相干性是提出创造力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个性属性。创造力要素的内在协同性是提创造力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动力系统是指个性中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勇气和自我意识系统,它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效能,起意向作用。控制系统是指思维品质和创造环境,它影响个体观察问题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深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操作系统是指创造目标,创造知识和创造方法三个方面,它在创造活动中承担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任务。  相似文献   

14.
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进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唤醒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良好健康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在<庄子>中,经过净化过程后处于虚静状态下的心灵,是人的精神和灵魂,它虚己待物,与自然相融.用虚静之心体道的过程就是艺术活动中的审美过程,虚静之心与审美活动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审美活动中逍遥游的精神主体,可以臻达审美感受的极致状态,同时也是审美的心胸,是艺术创造、审美观照的心理前提,是艺术家进入审美创作的根本特征和展开艺术想象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理性创造     
理性创造是主体在认识基础上运用想象所创造出的观念,它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相应的物质形态的原型。同时,理性创造是知行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的意识只有上升到理性创造,才具有指导创造性感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理性创造是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体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唯一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的任何意识都还原为认识、否认人的创造性观念的独立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人的开放性与人的本质力量系统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质力量的生成是以人的开放性为前提的。人的开放性首先表现为人的机体生理结构的非特化性,并由此产生出自我建构的精神生命,形成自然力和精神力。人不但向外部自然界开放,而且也向他人开放,形成社会协作力和文化力。人的开放性最根本地体现为人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化层面上的高度特殊化了的精神过程。文化格局以及文化群落所造成的集体表象和情感认识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造成原始民族想象力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殊的审美能力,形成了审美能力的群体意识,导致了某一群体共同拥有一套情感标准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情感判断的无限差异。原始人审美能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功利和非功利活动分化的开始;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活动是独立发生的,它们有其相对的自律性。人类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过程独立于其他能力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创造力研究     
30多年来,创造力已成为教育和心理研究者相当感兴趣的题目.为整个领域提供了动力和方向的几个先行研究包括:吉尔福特关于智慧结构的研究;托兰斯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评估和培养的研究;泰勒关于多种才能模型的研究;奥斯本和帕内斯等人关于创造性解题模式的研究和戈登关于综摄法的研究等.60和70年代,人们在制定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学计划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科文顿等人的"创造思维教学计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作为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愈来愈受到学界的重视,当代审美文化应当重视并拓展对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作为对特定地方文化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判断的地方审美文化研究,符合当下文化发展和文化研究的现实语境。地方审美文化在存在形态上有物质存在形态、实践行为状态和精神形态。地方审美文化具有鲜明的创造个性,分别表现为在价值批判中体现审美追求、与地方文化生态相生共存、在场情景的审美创造、审美创造体现地方文化精神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