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战前期,苏联基于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决定秘密军事援华,援助中国兴办各类航校,为中国空军培训人才,坐落于中国中苏西北国际通道与苏联交界处的伊宁航校就是其中的典型。该校从训练物资、教官、行政管理,到教学计划和内容完全依赖苏联援助。然而,由于伊宁航校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全方位对苏联援助的依赖,航校兴办困难重重。伊宁航校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不过,苏联教官在航校兴办过程中,对教学训练尽心尽职,苏联驻华空军顾问也从空军训练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许多改善航校教学管理的建议。最终,伊宁航校在中苏(航委会和苏联教官)的共同努力下,为中国空军培训了一部分人才,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军事互助问题,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协议。“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中苏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苏联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援华。1937年7月8日晨,适在庐山的蒋介石召集外交部长王宠惠及孙科商讨对策,认为“欲抗战,最有关系者为苏联的军械供应及互助协定等问题”。第二天,孙科在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要求尽快签订中苏信用借款及互助协定,以实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鲍大使回答说,前一点可以商量,至签订中苏互助协定则时已过迟。同年11月12日,在苏接洽援华事宜的中国代表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蒋介石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朋友到失和的过程.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中苏国家利益的需要.蒋介石多次要求苏联出兵直接对日作战,但斯大林仅仅答应给中国援助,避免直接对日.蒋介石多次要求与苏联缔结"普遍性条约"或互助条约,也未能如愿以偿.相反,苏联为了保持其东部和西部边界的安全,先与德国后与日本缔结了十分不利于中国的条约.国民政府一度相当艰难.1945年8月14日苏联参战,固然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灭亡,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收回的主权是不完整的.蒋介石赢得的只是一场安慰赛.  相似文献   

4.
为了巩固刚刚夺取的政权 ,新疆督办盛世才举起亲苏的旗帜 ,得到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因此 ,盛世才在政治上不能不受苏联的影响。苏联和共产党人帮助新疆政府制定和实施进步政策 :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纲领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 ,基本上是一致的 ,它在新疆的执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环境 ,西路军左支队顺利进驻新疆  相似文献   

5.
孙向宇 《北方论丛》2016,(3):103-107
德国以闪电战突袭苏联,改变了原有的欧洲政治格局,美英两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意图与苏合作,援助苏联。1941年7月末,正在英国访问的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突然”转道,以罗斯福总统特使身份访苏。霍普金斯的访苏之行加深了美英与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促成了美英苏三国的战时合作,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霍普金斯访苏是战时美国对苏政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试论《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签订,是二次大战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远东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抗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就后者谈谈粗浅认识.(一)“条约”是苏日两国对抗与妥协的产物.苏、日两国原有日俄战争的宿怨,又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是尖锐的.二次大战爆发后,苏联一直担心受到德日法西斯的两面夹击,力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东西边境的安全,这是合乎情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成性,在侵略中国的同时,积极准备向苏联进攻.为此,于1938年7月和1939年7月它先后挑起了试探性武装进攻苏联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但都遭到失败.尤其是诺门坎事件,竟发展为苏、日两国间激烈的局部战争.日军死伤多达2万人.在诺门坎惨败之后,日本当局认识到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更加感到必须充实对苏战备,因而急欲解决中日战争.”日本陆军内部,“北守南进论”也开始占主导地位.有人主张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切断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而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各种方案妥协的结果,决定采纳在政治上靠拢程度较轻微的中立条约案”.1940年7月,日驻苏大使东乡向苏联提出了这一方案.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中国东北,并控制了东北,从而使东北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不仅存在着国共两党激烈争夺东北的斗争,而且也存在着美苏之间既妥协尽斗争的复杂关系。东北成为美、苏、国、共四方角逐的一个焦点,实力较量的一个舞台。本文拟就对这种三国四方关系作一探讨,以有助于深入理解战后美苏在远东的关系及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的重大意义。一在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中,美国是世界头号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它依仗着其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在“遏制苏联”的口号下,积极向全球扩张,以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黄埔军校建校过程中,时任国民党政治顾问的鲍罗廷为军校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从建议孙中山筹建军校,到军校的建制、人员的配备、苏联军事顾问作用的发挥,以及苏联军事物资援助、军校政治制度的创设等等,都或多或少与鲍罗廷有关。  相似文献   

9.
1939—1941年苏德关系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1939年8月21日,苏联军事代表团团长、国防人民委员克·叶·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英、法军事代表团:“在英法军事代表团接到本国政府答复以前,我们实在用不着再开会了”。所谓“答复”,即指英法两国正式表明:是否接受苏联假道波、罗的要求。伏氏耍了个障眼法。此人作出这番表示当天,德国驻苏大使冯·舒伦贝格竟在收到希特勒致斯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不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还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并给以日本法西斯严重打击,使之无法集中兵力向北进攻苏联和向南同美英等国进行决战,从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和进程,发挥了影响全局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场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抗击和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一、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 日本准备侵苏蓄谋已久,但却始终未能实行,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它之所以拒绝德国提出的关于出兵从“满洲”打进西伯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宋美龄在争取苏联援华抗日的交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参与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的斡旋协调,促进了抗战初期两党合作抗敌局面的形成;她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抗战的实际工作,致力于争取国际援助的对外宣传活动。联苏、和共、抗日,宋美龄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具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在中国由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一年,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2.
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它援助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以前以大量作战物资、军事顾问和航空队援助中国;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出兵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抗日初期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就是同共产国际、斯大林的错误指示和支持分不开的,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带有损害中国主权的政治因素,签定雅尔塔秘  相似文献   

13.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开始武装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在前中苏、中朝、中蒙边境战略要地修筑了17处庞大的秘密的筑垒地域──地下军事要塞。这些精心修筑的攻防兼备型的军事要塞进可攻,退可守;对内可强化对满洲的统治,对外是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然而,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怒涛中,日本帝国主义终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从数量关系看抗战时期美国“租借”援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一个国家援助另一个国家或集团 ,不会仅仅是因为同情而施予。从美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几组数据来看 ,不难发现美国“租借”援华是受其国家利益所支配的 ,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对中国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纵容蒋介石打内战所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执行三大政策的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研究他的论文和专著很多,但对他执行三大政策的动机似乎都缺乏可信的分析。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妥当与否,敬请史学界同仁公论.一冯玉祥联合苏联,主要是以求得军事援助为目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给这种联合带来极大的脆弱性。当冯急需苏援时,就联苏;当冯不需要苏援时,就不联苏,甚至反苏.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囚曹琨,逐傅仪,建立了国民军。英美日帝国主义国家仇视中国革命,不但不予国民军以援助,反而迅速促成奉张、直吴等反动军阀重新和好,合力攻击国民军.对外无所依恃的国民军武器缺乏,经济困顿,被破一步步地退向地瘠民贫的大西北.陷于四面楚歌之中的冯玉祥,在张家口发出了寻友求援的紧急呼吁:“中国的目的只是争取自由平等,谁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谁就是我们的朋友”。①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史上,沙俄曾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连续三次发布对华宣言,声明无条件放弃帝俄时代在中国取得的一切特权。1924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国民革命。北京政府崩溃后,苏联对华外交便以国民政府为主体。但是,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宣布苏驻华各地领事,一律撤销承认,并勒令苏联在华商业机构停止营业,又以武力接收中东铁路。中苏矛盾激化,苏联正式向华宣布绝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经双方商谈,中苏于1932年12月12日正式恢复外交。不过,此时的中苏关系,形若有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对于全人类具有划历史时代意义的事件。我们今天庆祝它的四十周年纪念,一方面对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感到无比的欢欣,一方面也为它向全人类所指出的无比广阔壮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感到兴奋鼓舞。做为一个中国人民来讲,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刻,不能不想到苏联的党,政府,和人民四十年来对我国革命事业的关怀,支持和援助。想到这些,则除了欢欣鼓舞的心情外,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激的心情。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战斗友谊,也是史无前例的。我是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八年来的建设成就是和苏联的帮  相似文献   

18.
论瞿秋白的俄苏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时代家庭的不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深深埋入了瞿秋白的潜意识中,并逐渐形成了解不开、了不断、割不舍的俄苏情结。如果说,瞿秋白对苏联当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曾有过某种疑惑与感伤的话,那么,在文学上的恋俄恋苏情结却是从无松懈、至死不渝的。  相似文献   

19.
在冯雪峰等革命文学家朋友的影响和催促下,戴望舒曾经在短时间内翻译了不少俄苏文学作品和有关俄苏及其文学的理论文字;但是后来,在翻译了纪德的《从苏联归来》一书后,受到纪德的深刻影响,他对苏联文学的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对革命文学的信念产生动摇,从而停止了俄苏文学的译介工作。不过,苏联文学或者说革命文学从质地、理念到措辞,都已经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对他的手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武力强占胶州湾,迫使清政府订约“租借”九十九年,实际上它是“计划永久占领该湾”。但它的如意算盘未能实现,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侵略势力就在山东垮台了。德帝国主义在胶州湾的殖民统治虽只有十七年,但其经营该租借地的方针,却是按照它本来“永久占领”的意图制定的。把胶州湾租借地建设成为德国在远东的永久的商业贸易的根据地,造成第二个香港,以此来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它既定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德国人在青岛精心制定其政策和规划其设施,着实进行了一番惨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