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洲日记体小说发展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1):120-124
本文论述了欧洲日记与日记体小说的关系,勾勒了日记体小说的发展历程,并对航海日志、清教日记的特点及18~20世纪日记体小说的盛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建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郁达夫日记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过去一直未引起必要的注意和重视。郁达夫日记最大的特点是坦诚和直率 ,它充分反映了郁达夫内心最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郁达夫日记表明郁达夫一生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 ,向上的 ,在关键时刻 ,他是敢于直面人生的。郁达夫的日记还展示了作家巨大的抒情写景才能 ,在中国现代日记文学中是具有开创性的 相似文献
3.
吴建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4-128
徐志摩的日记文学是徐志摩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志摩在日记中不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料,而且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彩。他的日记情景交融,是中国现代作家日记文学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史加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26-30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小说具有"对话性"的文体特征.它执着于心理真实的开掘,使文本中的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异常激烈;它以日记的形式和"不完全叙述"的故事唤起读者的参与,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声音";而文本所代表的"作家话语"又同文本之外的各种"社会声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日记》是进入其文学空间的重要路标,这与卡夫卡日记独特的综合形态密切相关。卡夫卡的日记具有"元日记"和"前日记"的特点,其"日记意识"与他的自我理解及对文学的理解不可分割。作为卡夫卡文学的"梯子"及"地面和墙壁",日记与他的文学构成了不确定的二元关系。《日记》也可以看做一个"大而完整的故事",在这一作品中卡夫卡对他的生活与文学的深层时空结构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私密性体验的表达冲动以及读者的窥视欲望从根本上孕育了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重要文体特征。它们分别是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时间形式的建构和私人空间的开掘。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的研究匮乏,这种研究现状与现代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曾经蔚然成风并且留下诸多经典文本的文学史史实不相符合。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探究:一是拓宽研究的覆盖面,不光把研究的视角锁定在男性作家的笔下,而且要将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大量的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纳入研究视野;二是理论角度的突破,应该进一步从认识论、美学、心理学和意识流理论等层面对现代日记体、书信体小说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中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6
围绕“日记文学”的相关话题,郁达夫、鲁迅、林语堂、谢冰莹等人为代表的民国作家展开了多年的争鸣和讨论,初步建构了他们关于“日记文学”的理论。真中见真和尽有文艺的趣味是日记文学的两大特征。日记能成为极具特色的文学分支,与作者对社会的观察视角、记录内容、叙写目的、主体素养等有极大关联。读者爱读日记,主要是源于他们好奇的天性和趣味的追求;就具体情况言,古今读者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9.
开创平安假名日记文学先驱的《土佐日记》在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汉诗及典故的改写与借用、汉诗意境的渗透与主题基调的铺陈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张扬日本"国风文化"的同时,《土佐日记》也展示了其中国文学的受容面。 相似文献
10.
《亚当夏娃日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作,简述了第一对人间夫妻亚当夏娃的淳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亡妻深深的爱恋。同时也给现代读者关于爱情本质的启迪。本篇日记体小说中的大量幽默风趣的插图,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更丰富了小说的艺术价值。本文简要地对《亚当夏娃日记》中的插图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进行探析,以揭示文学作品中图文互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朝鲜实学思想家朴趾源创作的《热河日记》堪称燕行录文学的压卷之作,其体例构成可分为日记和杂录两部分,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文体多样。《热河日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文献,朴趾源对中国文献的关注和甄选突出了其反理学立场,凭借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当时学术成就的全面了解,朴趾源辨伪勘误、驰辨逞才,并有意识地关注了与朝鲜有关的文献,彰显其民族情怀。 相似文献
12.
李承辉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36-39
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的难读性入手,探索了阅读该文必须把握的三条线索狂性与理性共存;写实与象征同在;文言与白话并用.同时对社会文化传统给民众性格的形成与改变的影响及规律、对统治阶级或固守传统者打击、压制反传统者的方法与途径、对既用文言又用白话的原因与深层含义作了深入细致地阐述,聊以给想读该文又觉难解的读者提供一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曹禧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4):34-39
在《狂人日记》的审美活动中,与其审人物形象,不如审人物角色;与其审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美,不如审人物角色话语中所裹挟的思想含量和技术含量;与其审人物的思想,不如审作者的修辞策略。《狂人日记》让读者永远着迷的地方,必然包括它第一次传达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这一思想命题以及传达这一思想命题的修辞策略,套一句大家熟透了的话,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体,是“实现的内容”。小说修辞学为我们理解《狂人日记》多方面的诗学因素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杨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10
文学是个非常古老的精神活动、精神形式,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知却未必真知。加上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的"文化转向"后,文学的疆界变得无限开阔,而其自身的界定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就成了一个迫切的学术问题。而此前的"形象论"、"表现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而需要另辟蹊径,再进行新的界定。新的结论是:从其本源上看,文学是一种高级的魅态文化形式;从其历史面貌上看,文学是个历史性的家族,表现为文学观、特征论、形式定位、流派形态,同时还呈现为杂化和纯化的周期性变奏;从本质的抽象定义看,文学则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它不以科学和实用为目的,而以想象性超越和诗性的解放为旨归。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危机就是"象征性"传统谱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15.
周甲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3):14-18
《狂人日记》中蕴涵着孤独、多疑、被迫害、觉醒等多种性格特征与生命体验,所有这些都是鲁迅独特性格和切身体验的“变形记”,因此,要想全面这篇把握作品,就必须从鲁迅的内心世界出发,突破仅用再现理论研究其社会历史内涵的樊篱。 相似文献
16.
徐俊六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39-146
知识全球化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与重组,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又引发了地方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崛起,这成为原本分属不同学科的文学与人类学不断融汇的社会根源。在中国和西方的双重语境下,采用宏观与微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构拟了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走向:审美情感与田野实证是文学和人类学的属性差异;人学与生存经验是文学和人类学共同的精神向度;诗性思维与民族志互渗表征文学与人类学的相互转向;文学人类学是文学与人类学构建的新型研究范式。通过对文学与人类学的差异性、共通性、相互转向及学科共建的分析、阐释和论证,旨在厘清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走向,为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魏饴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 ,注重休闲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 ,以写休闲并以供读者休闲为旨趣的“休闲文学”便突显价值。“休闲文学”的题材特点是休闲性 ,基本上不关涉政治 ;审美特点是美美性 ,即对美的题材再一次审美 ;价值特点是回归性 ,能让人更多地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质朴关系。“休闲文学”将与“号角文学”或“主旋律文学”并行 ,是“主旋律文学”的有益的附曲 相似文献
18.
19.
三峡文学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德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3):105-107
本文对三峡文学的含义以及三峡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作了初步的界定与勾勒。文章认为,关于三峡的文学和三峡区域的文学这两个有部分重合的概念共同组成了完整的三峡文学体系,以《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为创作源头、以屈原为第一个代表作家的三峡文学硕果累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