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教授杂咏》之二鲁迅先生的《教授杂咏》四首,是一组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讽刺诗篇.四首诗各咏一人一事,上面所引的第二首诗,系讽刺赵景深先生误译英文中的银河为“牛奶路”,由此揭示赵提出的“宁顺而不信”的翻译主张之可笑.《鲁迅全集》十卷本,《集外集》注释本,对读者知之已稔的“牛奶路”作了详注;对索解为难的“马郎妇”却未加注释. 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对此都有注解.他们都根据《二心集·风马牛》一文,谓指织女星.锡金《鲁迅诗本事》中,说“有菩萨化为马郎妇  相似文献   

2.
翻译课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引用的一个笑话就是赵景深先生把 Milky Way 译成了“牛奶路”而没有遵从习惯把它译成“银河”,认为这是望文生意的错误。赵景深先生在翻译时是望文生义还是别有考虑无关紧要,但把 Milky Way 译成银河还是牛奶路却大有讨论的必要。Milky Way 一词来自希腊神话,其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天后赫拉在给赫拉克勒斯喂奶时撤下的奶汁形成的一条路;一说它是人间通往宙斯宫殿的一条乳白色大道。这两个出处都十分明白地说明 Milky Way 是路而不是河。Wilky Way 一词的字面意  相似文献   

3.
读了《教学与进修》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的《一条注释的商榷》后,有些不同看法.本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也来谈谈对于“间”字的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统编教材对其中“间”字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一条没释的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认为此注不妥,认为联系上下文看,这个“间”字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许多人只读得半部《牡丹亭》。 此何说也?难道《牡丹亭》不是首尾俱全、五十五出无一阙漏的么?问题在于论者的注意力只集中于前半部。李渔《闲情偶寄》便说过;有的人,“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赵景深《读汤显祖剧随笔》称:“《牡丹亭》的重点是在‘婚走’以前,而不在‘婚走’以后。”①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云:“汤氏用笔最为有力的地方,实为杜丽娘如何病死,又如何还魂。”徐朔方在《汤  相似文献   

5.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6.
关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有同志认为“‘以’在这里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可’和‘以’连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混同起来,二是由于‘以’字后边有省略成分,不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信口讲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和文义是不符的.”“‘学不可以巳’中的‘可以’,‘可’可译为‘可以’;‘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以’字后边省略了‘之’字,这个‘之’字,可指代‘任何情况’或‘任何缘故’等。全句可译为‘学习不可以因为任何缘故而停止。’”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统编教材“间”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看,似乎不妥.秦王延请相如的目的,是骗取和氏璧,相如见了秦王,告诉秦王的应是和氏璧的去向——归赵,以绝秦望;以及送走和氏璧的正当理由,达到揭露秦王、使秦“负曲”的目的,用不到告诉秦王和氏璧是从大道还是小道送走的详情.说详细了,显得太直,有损于相如善于外交辞令的形象.而且上文明白交代“乃使其从  相似文献   

8.
<正> 在古希腊各邦的政坛上,特别是那些实行民主政治的各邦政坛上,活跃着一批被称为“平民领袖”(de magogos,音译“德漠咯葛”)的人物.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90页注②说:“德漠咯葛,本意是‘平民领袖’,其人常常为公民大会中的‘演说家’,汉文旧译为‘奸雄’或‘民众煽动家’……亚氏称德漠咯葛为‘民众佞臣’.《修昔底德》iv21称克利翁为‘群众领袖’,亦怀恶意.另外如伊索格拉底:《“召抵”》(De Antidosis)234,把‘德漠咯葛’称伯里克利,则出于尊敬.”  相似文献   

9.
《汉语词汇史》琐议朱城在学习王力先生《汉语词汇史》(《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时.发现个别说法与语言事实不尽相合。今不揣浅陋.试为琐议.失当之处.还望正之.船“上古叫‘舟’.不叫‘船’。”(第510页)考察先秦材料.“船”比“舟”出现确实要晚一点.其来源...  相似文献   

10.
“景泰蓝,也叫‘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一说据故宫博物院最早的存品系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明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为最出色,习惯称为‘景泰蓝’。”(引自《辞海》3211页) 《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说明文,选自叶圣陶先生一九五八年出版的《小记十篇》。  相似文献   

11.
“可以”在上古汉语中,都是两个词的结合,还是其中一部分已凝固成为一个复音词?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了解为两个词的结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并且认为:“汉代以后,‘以为’和‘可以’才逐渐凝固成为复音词。”于此,王力先生特别引用了《史记·袁盎列传》“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一例为证。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助动词”一节的“可”字条下,《词诠》的“可”字条下,均引《史记·袁盎列传》“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为例证,来说明“可”的意义,都未涉及“可以”。据此,可以认为,杨树达先生对《史记》中的复音词“可以”,乃至整个汉代的著作中的复音词“可以”,都是作为两个词去理解的。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接受文学遗产”》①一文中,以“涂炭”为例证,作了以下训诂: “‘无数的父老兄妹遭受倭寇涂炭’,这‘涂炭’一个词便是被乱用了的。‘涂炭’本是名词,可变为自动词。例如‘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是名词,也是这个词的起源,‘生民涂炭’则被  相似文献   

13.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4.
近读《文史知识》1999年第10期钱志熙先生《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一文,深为其学术眼光之独到、理论分析之精辟而折服。然而,该文就“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这一概念的辨析却不能尽如人意,窃以为钱先生对其所引黄氏《次韵杨明叔四首》诗序一段话之读解有失允当。原序云: 庭坚老懒衰堕,多年不作诗,已忘其体律,因明叔有意斯文,试举一纲而张万目: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 战百胜,如孙吴之兵……公眉人乡先生之妙语震曜一世.我昔从公得之为多,故今以此事相付。 钱文以为,“这里容易误解的是‘试举一纲而张万目’这句话,‘一纲’的‘纲’是针对‘体律’造句而言的,即‘以俗为雅’等8字只是体律造语的一纲,并不是为诗的全部宗旨”。笔者以为,就晚年黄庭坚来说,因“多年不作诗”而“忘其体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仅仅是一种托辞而已,只是他晚年已不再只是追求“体律”故而不愿多谈,却巧妙地导之以东坡之言罢了。否则,他又何必郑重其事地“以此事相付”呢?  相似文献   

15.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并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晚年回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峥嵘岁月时,深情地写道:“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尤以二《南》最为集中,故仲尼以二南之地为作《诗》之始。孔子喜韶乐,尤钟情合于韶乐的二《南》,“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诗经》不仅常以“江汉”连举,而且将天上的银河称之为“云汉”。  相似文献   

18.
马思周、潘慎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里说:“近代汉语的北方官话(口语)中有一个副词‘白’,大约等于书面语的‘竟’、表示意外的转折。其语法特点是,只用于否定句,修饰‘不’、‘没’,如明人小说‘叫了半日白不答应’。‘他今日不知怎的,白不肯吃酒’。”1989年《中国语文》第5期上发表了胡增盖的《满语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文中也提到了表示“竞、竟然”义的“白”,如《红楼梦》七十回有这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的力作之一《宋诗选注》,1989年9月出第二版,就重印而言为第六次。钱先生在《第六次重印附记》中写道:“—九八五年重印后,我又有些增改,主要在注释里。这书又将重印,而纸版损旧,得全部重排;出版社容许我有机会,把修订各处都收入书里,我很欣幸。”对于钱先生的修订工作,王水照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好:“钱先生的所有著作,从《谈艺录》、《旧文四篇》、《也是集》(两书又合编为《七缀集》)到《管锥编》,都有反反复复的‘增补’、‘补订’、‘补遗’,而且都是‘明码标价’,而不是暗中‘改头换面’‘自我整容’。……这些修改,除少数属于订正外,绝大多数是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  相似文献   

20.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