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翔 《兰州学刊》2010,(6):61-63
农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实质是土地资源在农业利用和建设利用两种用途间的再分配。农地非农化在满足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非农建设用地资源的同时,也会造成大面积的农地资源流失,因此农地非农化进程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适度地进行。由于我国法定的农地非农化渠道单一,农地非农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往往由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征收或土地征用方式获取。在地方社会利益、地方政府利益和地方官员利益的综合作用下,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农地非农化偏好,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农地过度非农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围绕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进行利益博弈,其结果是农民很难公平分享农地非农化收益。在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中,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本届地方政府与下届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组织、地方政府与土地开发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等,它们围绕收益分配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利益博弈。从根本上讲,应更加重视和提高农民在其中的分享份额,使我国新型城镇化之路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3.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农村经济非农化问题研究──低度开发的边疆地区非农化前景考察杨先明,伏润民七十年代以来,非农化在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实践表明,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吸收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满足农村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能力是十...  相似文献   

4.
农用土地向非农用土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因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共同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土地利用状况会自然形成三种不同的用地格局:市区用地、郊区用地和农村用地。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这三类用地将以定向形式动态变更,使农地不断向非农地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农地非农化过程也以同步甚至超前步伐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NP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化就以加速度推进,农地非农化的速度也必然随之加快,我国沿海地区已逐步进入这一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5.
农地适度非农化:寻求合理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起大量农地向非农部门转移。简单地对比农地非农化的数量与城镇化速度给人的印象是,似乎两者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切非农化的农地都是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成本。然而,土地城市化的质量说明,中国的农地非农化绝不仅仅是土地数量在两个部门之间此消彼长的问题。农村大量耕地被破坏,城市大量建设用地却也闲置,一面是破坏的累积,一面是闲置的累积,这其中存在着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因此,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需要制度创新。创新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有所突破。在土地指标平均分配的基础上,政府应允许指标有偿调剂、基本农田易地代保、耕地易地补充,以产权补偿取代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考察甘肃农村非农化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甘肃农村非农化进程的分析,总结出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其农村非农化的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甘肃省加快农村非农化进程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剩余的再配置与农村非农化王云昌一国之发达程度主要取决于其非农化水平的高低。西方发达国家昔日的非农化主要是采取工业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而众多发展中国家当今的非农化实践表明,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并非唯一可行的发展模式。推行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在...  相似文献   

8.
陆雷 《东南学术》2008,(2):26-32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的非农化与农村社会成员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19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发展中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非农化道路,这决定了中国农村社会成员分化方式的多元性,导致了农村社会成员的多元化流动和身份转换,并且逐渐分离为若干社会阶层;这一进程也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成员分化量度上的非充分性,造成部分离农成员的"两栖化"和边缘化。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特殊性,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驰 《理论界》2005,(11):216-217
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口过剩的原因,并提出通过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及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等各种途径来减少农业人口数量,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实现农民非农化,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创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人口非农化的道路,为实现巨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农村人口非农化是任何国家走向工业化的必然规律。在资本主义国家,农村人口非农化是农村人口自发向城市流动,并已取得成功。然而,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大城市仅有20座,中等城市也只有26座,且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大批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本文试图这样的界定。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业经济活动需要量的那部分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供需量之间的差额。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其特别的规定性。首先从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劳动力,更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资本积累而形成的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13.
农地发展权是我国农地征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将农地发展权引入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是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农地非农化收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将农地发展权引入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就要明确土地发展权的内涵,树立农地发展权理念;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强化立法保障,建立健全农地发展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非农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卢福营一所谓边缘群体是指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从农业和农村中分离出来却未能完成非农化和城市化,即未被非农部门和城市完全接纳而处于两种社会角色边缘的人员的综合体。它是一种由于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是非农民又是非工人的各种...  相似文献   

16.
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白呈明 《人文杂志》2003,(1):127-132
目前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农地流转和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正大规模地失去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 ,并随之而失去一系列重要的权益。这些失地的农民形成了一个游离于社会的特殊人群 ,随时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 ,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农民土地依赖程度较高 ,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农村社会保障不力的背景下 ,适度遏制农民失地 ,确保失地农民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非农化”指的是非农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的非农化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7年的农村工业萌芽时期;1958—1959年的“公社工业化”时期;1959——1965年的非农企业调整时期;1966——1978年的非农产业发展停滞时期和1979年以后的非农产业大发展时期(辜胜阻:1991)。从这五个阶段的发展后果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卜余年来,使中国农村经济真正发生深层次结构性变化的是自1979年以来的非农化。换言之,正是1979年以来的新时期的非农化才使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动力,1979年以来,非农化的大规模深入的展开促使了中国农村家庭的逐渐由传统的农村家庭向现代城市化家庭的转变。当然,作为一个过程,农村家庭的这一“非农化”也是渐进的,而经济领域结构性转变的中国特色对于家庭领域这一渐进的特征也无疑有着某种规定性。那么,在这一渐进中,农村家庭出现了哪些特点?与其它年代相比,其差异性如何?家庭变迁与社区非农化的相关性如何?这就是本文力图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土地市场化水平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寻求促进区域土地市场发展的应对之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区域土地市场化水平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一级土地市场化水平省际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但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省际间的差异却有所扩大。三大区域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变化始终受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变化的共同影响,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小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对总体差异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要提升我国土地市场化的水平,一要加大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尤其是要加快西部土地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改革步伐。二要强化农地非农化市场的建设,不断加大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19.
农民非农化是一个客观发展现实,是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要经历的发展阶段。结合当前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实现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四个途径,即确保农村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20.
因户口、职业、经常居住地非农化以及集体义务难以履行等原因,农村大学生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导致其土地权益易被侵害。调查结果表明,在“两权分离”制度下,农村女大学生上大学前未分得承包地的比例高于男大学生,农村男大学生上大学后土地权益受侵害与户口迁移正相关,农村女大学生上大学后土地权益受侵害与年龄正相关,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学生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可能性较高。在“三权分置”制度下,应明确在校农村大学生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和“农户家庭成员”身份,即在校农村大学生应与其他村民平等地享有分得承包地的权利、平等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种收益,并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地享有承包土地的各项权益;在承包期内(包括延长期),无论农村大学生的身份怎样变化,只要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发包方都不能强制收回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确地到人、确权到人”,切实保障农村大学生流转土地经营权后获得应有收益,并充分保障上大学前未分得承包地的农村大学生的合法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