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伯簋的形制一般认为西周早期中原地区青铜簋Ⅰ型3式——双耳圈足簋,而圈足下独特的喇叭形支座则被简单认定为增高器物的目的而未予深入探究。柞(胙)伯簋的喇叭形支座与青铜鍑形制之间的联系可读解出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在商周时期的文化互动关系。柞(胙)伯簋为西周时期物质生活史的文化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两件新见曾国铜器曾子伯皮鼎和曾太保(嘉)簋的铭文,过去均未著录,作了初步考释,指出两器均属两周晚期或两周之际器物,为曾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以考古材料印证朱芳圃先生之说,辨析"曾"字上两笔为甑器两耳之状而非蒸汽上出之形.<曾国青铜器>所著录的两件曾太保簋,甲簋亦见于<殷周金文集成>4054号,从器形、纹饰、铭文内容、铭文行款和残存的痕迹看,当是同人所作同铭之器,我们可用流入香港的曾太保(嘉)簋铭文订补<曾器>和<集成>二书释文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国古代食具碗造型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碗"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饮食器具,其器型称谓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材质上讲,它经历了陶器、瓷器、漆器和银器等几个演化阶段;从功能和形式上讲,碗的口径和高度大小均满足东方人对碗的使用要求.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碗,在前期其功能变化不大,形制也较为单一.随着人们对自己和器物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器物的型制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并逐渐形成了后期比较明确的功能性造型取向,这对现代设计有着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陇中地区“水碗立箸诧冲气”的疗病方式属禳除术的一种。在“水碗立箸诧冲气”仪式中,执行者主要使用水碗、筷子等器物,采用吐唾等行为,以及选取十字路口等场所,仪式中所使用的器物、采用的手段,以及所选择的场所等,都蕴含着特定的民俗意象。文章通过对该仪式所蕴含的民俗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水碗立箸诧冲气”具有人事性和生活化、多重时空层叠整合和混融杂糅、普遍现实基础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西周初期宝鸡地区的青铜器有深入研究的空间。从器形特点而言,青铜禁、方座簋、四耳簋、编钟、剑都是宝鸡青铜器群中颇具特色的器物;从纹饰而言,向外飞射的棱角、尖刺乳钉纹、蜗纹是宝鸡出土青铜器的独特装饰风格;从器形组合而言,鼎、簋组合,觚、爵、斝减少,铭尊、卣组合的出现是宝鸡出土周初的青铜器的特点。宝鸡出土青铜器之所以出现以上特征,是由于其受到多种文化影响。从宝鸡出土族徽铜器可发现商周大部族国,与远方部族国、高度发达青铜文化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交流。  相似文献   

6.
《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八期载有唐兰和于省吾两位先生对周初利簋即武王征商簋铭文考释的文章。两家的解释,颇不相同,特别是对铭文的前半段,彼此出入很大,使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这说明了该器的铭文值得我们作进一步钻研。 由于器物铸造的时代早,铭文的训诂遂成为难题。其中不仅有辨别字义的困难,而且还有一个识字的问题。铭文中有一个簋■字,在甲骨文中最为习见,不过字形与此微异,作■或■。《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中释为“岁”字,视作祭名。于文释此为 “岁”,似本郭说;唐文释为“越”字,仍认为甲骨文借用此字代表“岁”字…  相似文献   

7.
牛首四耳簋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颈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  相似文献   

8.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劲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的龙纹。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所见簋诸器和新见卫簋三器这两组铜器资料重加整理.通过比较可知,两组铜器除器形、纹饰差若相当外,铭文用辞及句例亦多类同,文章据此推断" (犭臣犬)"、"卫"二人为兄弟关系;推知卫簋"各于康太室"应读为"(王)各于康太室";(犭臣犬)簋"祀于其百神,亡不鼎"之"鼎"读作"则";(犭臣犬)簋"金车金狱"之"(族)",原形作"(狱)";并就(犭臣犬)簋、卫簋"日引勿替"一辞对青铜器断代的指标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簋同出八件,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簋甲通高36.1厘米,口径22.7厘米,重11.383千克。簋矮体宽腹,下有方座。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陕西陇县出土的皿屖方座簋、旬邑出土的皿戟与湖南桃源出土的皿天全方罍做比较研究,认为它们是一个家族的器物.从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论证皿天全方罍的年代未必如以往所认为的在商代晚期,很有可能已进入西周初年,并在此时从陕西来到湖南.皿方罍出土在湖南有两种可能:一是随分封到湖南的诸侯来到湖南,一是随南征将领来到湖南.说明在西周早期,处在陕西关中的周王室与湖南的国族就有密切的往来.  相似文献   

12.
《利簋铭》和《天亡簋铭》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周最早的两篇铭文,《利簋铭》记载了武王伐纣事件,体现了史官叙事向私人叙事的过渡状态;《天亡簋铭》记载了灭商之后十二天武王祭祀文王和上帝、众神的事件,出现了三线索叙事,使用了抒情手段和修辞格,构建了立体叙事场,显示了明显的写作艺术追求。两篇铭文开创了西周私人写作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据《宝鸡日报》2004年12月1日,《华商报》2004年12月9日报道。11月30日下午,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工地首次出土青铜器——铜簋两件,令考古人员欣喜的是,铜簋上有20多个字的铭文。据了解,这件铜簋是在周大墓西边的一座中小型贵族墓葬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4.
1976年12月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疒兴)簋同出八件,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簋甲通高36.1厘米,口径22.7厘米,重11.383千克。簋矮体宽腹,下有方座。颈部和盖沿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15.
西周铜器天亡簋,或名大丰簋、天亡敦、聃敦、朕簋,为武王时器。孙诒让谓此器铭文“文字古朴,义难通晓”①。自清道光末年出土以来,对铭文考释者达十数家,取得了许多一致的见解,但仍存在分歧较大之处,影响了对全篇铭文的理解。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本文试对铭文中“王又大丰”与“王凡三方”句陈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6.
1974年,宝鸡(弓魚)国墓地出土双耳双环簋两件,分别出土于不同的墓葬。双耳簋甲为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双耳簋乙为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均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双耳簋甲:高15.8厘米,口径21.8厘米,腹径23.1厘米,腹深11.6厘米,重4.05千克。双耳簋乙:通高15.6厘米,口径20.5厘米×21厘米,腹径24.3厘米,腹深11.9厘米,残重4.12千克。这两件双耳双环簋虽不出于同一墓葬,但是器形、纹饰、铭文完全相同,均为敛口,折沿较窄,厚方唇,深腹,腹中部圆鼓,腹底平阔,底部有矮圈足,外附四小矮足,矮足上部呈小鼓包。腹上对称两侧各有两组牛首,牛首两尖角盘后,吻部高突,口衔双环,双环相扣,匠意  相似文献   

17.
《史密簋》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兼论西周时代乡遂制度与兵制的关系方述鑫关键词:史密簋金文西周乡遂制度兵制1986年出土于陕西省安康县的《史密簋》,其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与东夷、南夷的战争。迄今,已有好几位同志撰文考释探讨本铭内容①。对本铭中的“...  相似文献   

18.
(弓鱼)伯双耳方座簋1980年宝鸡(弓鱼)国墓地纸坊头一号墓出土,带耳通高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9.35公斤,为西周早期器。此簋造型稳重,纹饰华丽,无论纹饰还是器形都显示出典型的周的风格。簋圆侈口,敛颈,深鼓腹,半环耳有珥,高圈足,带方座;通体纹饰以云雷纹填地,以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初草于1984年,作为1985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中国古代文明”学术讨论会的论文。稿成后再研究宜侯(?)簋,始知确属吴国,因此又撰写《宜侯(?)夫簋与吴国》一文(见《文物》1985年第7期),作为本文论点的补正,望读者参看。  相似文献   

20.
再簋、遣伯盨的“乍”字应读为“胙”,其义为赏赐,与另一件再簋的“赐”为同义词,酓章钟、酓章锌、公鼎的“乍”字也应如此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