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末,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不同于欧美学界着重在形象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深入研究,中国形象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形象类型的研究。为了使中国的形象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要重视其在当代中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比较文学自产生发展至今,在学科史、话语权力、形象学、文化研究等方面都与民族国家的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比较文学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同步性推动了中国从传统国家形态向民族国家的转化.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重构学术话语有利于提高民族国家在世界上的言说能力.中国形象建构源于民族国家在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和较量中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文化研究则为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提供了精神食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积极地以学科发展的方式寻求民族国家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周宁 《东南学术》2011,(5):4-20
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理论分析在形象、类型、原型三个层次上展开。个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是直接分析的对象,但研究问题却是个别形象在总体形象类型中的程序化过程。类型是跨文化形象学的关键概念,是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基本功能单位。原型表明形象谱系自身的继承与关联关系,是形象史中最基本的、超越个别文本与时代的、深入到集体无意识心理中的普遍可交流的领悟模式。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两种意义原型,为诠释西方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基本的意义模式,同时也对应着西方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跨文化形象学最终落实在文化心理深处富于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原型上,关注作为西方现代性话语实践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的知识与权力及其体现在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跨文化交流的话语霸权上。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原型,分别指向两种"东方主义"。而两种东方主义两极之间形成的张力,赋予西方文化扩张发展特有的活力。这才是我们在"文化自觉"大命题下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文明交流中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大于共同性,因此,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研究,异质性与变异性也是中国比较文学最为突出的表现形态。变异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化研究更凸显其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中国学者提倡变异学,希望在保持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W.J.T.米切尔在当代文化批评及艺术研究领域占有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对形象或图像问题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将其形象科学的"三部曲"即《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图画理论:语言与视觉再现文集》和《图画想要什么:形象的生命与爱欲》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呈现了米切尔形象研究的具体发展过程,并就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学研究:文本重读、学术对话还是现实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方法视角来看,当前中国马克思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本重读"、"学术对话"和"现实反思"三种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对于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它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着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在中国马克思学领域,这三种研究范式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相生发展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险学"到"显学"——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的发展,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从"险学"到"显学".宗教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所以是"险学",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宗教学理论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1978年由真理标准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春风,在宗教学领域引起了积极反映,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必然对于宗教的本质产生新的认识,并由此带来了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大发展,即在宗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从"精神鸦片"说发展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在制度性宗教研究方面,从偏重历史到历史、理论、现实并重,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之外,儒教问题和新兴宗教成为近三十年特有的两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学研究日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在图像学研究中,必须梳理三个关键词,即形象、文本和意识形态.形象是包括图像、精神、词语在内的一个家族谱系,分为外在的物理图像和内在的精神图像.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和图像交织在一起,历史的文本与图像总是相伴而行.在图像的背后,亦隐藏着意识形态的因素,并不是单纯地再现.只有搞清了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三个概念,才能进行所谓的图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略论发展行政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行政学作为当代行政学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地位,已获得公认.中国行政学界应当关注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构建中国发展行政学理论及其应用体系.本文在简要考察发展行政学的缘起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发展行政学的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发展行政学的基本问题——发展行政的作用及其有效的条件以及发展行政学的方法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学者在对国学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析中国和平崛起及其软实力明显不足的现状,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本土"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构想: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探寻、把握和提炼,进而向世界展示一种新的中国视野、中国形象,总结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经验,构建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学理论体系,使中国学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摆脱西方理论的价值评判和负面影响,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学术精神与西方学界展开平等的对话.如此远见卓识的构想,反映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及对塑造21世纪中国新形象、推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学研究是一个包括诸多任务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认真分析中国马克思学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构建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全面探索构建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架构,科学理解中国马克思学的整体性,是推进中国马克思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李衍柱的文艺理论思想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他的文学典型论与文学理想论,显示了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的文艺理论经典观,通过中西文艺理论的自由融合,将文学的生成与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文艺理论思想创造的内在转换过程中,最终确立了形象论诗学与文明论诗学的根本价值。李衍柱文艺理论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共和国文艺理论理性探索的自由发展过程,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晓东同志在<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发表了<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一文,阐释了中国马克思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这种范式是以文本解读为特色的研究范式,是传统文本解读研究范式的一种回归和超越.然而,从中国马克思学的工具正当性与价值正当性来看,中国马克思学是一门学科而非研究范式,它是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此外,从文本解读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中国马克思学所强调的文本解读是传统文本研究范式的超越,但并非是回归.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学本身有着清醒的研究范式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为文本解读、学术对话、现实引导.这三种研究范式是互补整合而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论坛》2011,(7):2-F0002
周宁,1961年出生。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及其历史和思想根源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跨文化研究与戏剧学研究。代表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大中华帝国》《世纪中国潮》《鸦片帝国》《历史的沉船》《孔教乌托邦》《第二人类》《龙的幻象》《比较戏剧学》《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世界是一座桥》等。  相似文献   

16.
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叙事文学中理想女性的形象也一直随着人们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大致以唐代为界,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审美主潮从偏重日常实用和道德教化的“德言容功”逐渐过渡到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对生活品位和艺术气质的追求.而这一过程也即社会审美思想嬗变的过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背景.文学功用、女性地位和文学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心理学六十年的发展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心理学研究走过了六十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前三十年经历了学习改造阶段、初步繁荣阶段和取消阶段;后三十年经过了重建期、稳步发展期及快速发展期.目前,中国心理学虽未摆脱在国内众多学科群中的"小学科"地位和形象,但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艰辛重建和努力探索,不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缩小着与国际心理学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学者在积极引进西方心理学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普遍强化了实证研究,把心理学的学术创新当作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在面向世界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贡献.但在目前,变革中的中国心坦学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8.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首先要找准问题,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问题意识的薄弱,这严重制约了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公共行政学的问题意识,是指公共行政学者与务实者在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公共行政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行政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行政问题的意向和能力.公共行政学的问题意识需要从回应当今世界发展提出的挑战与反思性地参与中国行政发展进程的构建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以推动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中国特色公共行政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是滞后于现实发展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需要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时代.在国际传播话语权仍为西方主流国家所掌控的局面下,中国仍是一个国际传播力弱的国家.拓宽传播渠道,研究切合中国实际的传播策略是目前所必需的.本文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以来华留学生为自我构建国家形象传播渠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神话学是西方人文科学研究的产物,而中国神话学的发展是在西方神话理论的影响传播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梳理西方神话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向西方的学习,也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内部的讨论和冲撞,最后在借鉴西方理论、结合中国神话现状的基础上,中国学人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神话学体系,有了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同时,神话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视野,赋予中国文化研究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