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啥尔滨名称的由来,历史上众说纷纭,曾有俄语的“大坟墓”、蒙古语的“平地”、满语的“晒网场”等多种解释。近日出版的《哈尔滨考》一书中,关成和先生认为,哈尔滨这个词既不是来自俄语,也不是来自蒙古语和满语,而是金代“阿勒锦”村的音转。早在公元十一世纪,满族先祖女真人就称这里为“阿勒锦”。“阿勒锦”作为哈尔滨的最早名称,至今已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由“阿勒锦”最终音转为今日的哈尔滨,关先生认为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其依据为是年官印的《黑龙江舆图》上标有“大哈尔滨”的字样。并认为哈尔滨一词“从此即成了该城名称的定译”。关先生的考证,已为多数人所接受。近日,笔者在整理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  相似文献   

2.
张宇硕 《今日辽宁》2014,(10):32-37
<正>辽河自古以来都被临河而居的人们视为母亲河,他们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呢?且听辽河人细说辽河水。交通辽河水运输商贾贸易沿辽河一路南下,随处都能品读辽河史诗。"渡口斜阳唤渡船,喧呶车马绿杨边。片帆低挂明残照,柔橹轻摇荡暮烟。三尺夜添新涨水,几人归趁晚凉天。"这是昌图文人们对"昌图八景"之"辽河晚渡"的赞美。在太平自然灾害流域的自然灾害特点是水旱灾害较为频繁,而且一年里水旱灾害不仅单独出现,有时交替出现,在年际间,有的地方连续干旱或洪涝,有时还出现旱涝并发年连续发生。从地域讲,呈现东涝西旱、南涝北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奇石很早就纳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据《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作为进贡禹王的珍品之一。而《山海经》中则记录了百余处矿物奇石的产地。时间流逝,到了东晋末年,出现了一位爱奇石的文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他以耕作赏菊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身边有巨石相伴。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深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此举引得后人艳羡无比,并因此奉其为开创赏石先河的祖师爷。赏石之风飘过了魏晋,来到了盛唐。在唐诗和佛教的影响下,奇石既可以小观  相似文献   

4.
公元698年大祚荣据东牟山建立震国,不久经唐朝册封改为渤海国。公元755年,渤海迁都上京龙泉府,史称渤海开国都城为“旧国”。据考证,渤海“旧国”为吉林省敦化镇内的敖东城遗址。又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大祚荣初起时,据东牟山筑城居之,足证他“自立震国”之地当为山城,而敖东城并非山城,又不傍山,所以敖  相似文献   

5.
杨茂林 《社科纵横》2006,21(6):88-88
司马迁与孔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不仅爱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同的“奇士”,爱那些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建功立业的志士,而且爱黎民百姓,爱一切有仁爱之心的人,他的爱是博大的。  相似文献   

6.
一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气度恢宏的军事家。他外形英俊威武,内心忠诚事主,矢志不移;他有过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勇冠三军,擒邓龙,战曹仁,“跨马(扌乐)阵”,不避矢石。他重友多情,慷慨好施,曾“推道南大宅以舍策”,与孙权、鲁肃情同手足;他“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能“折节容下”,因此程普等新老将领皆对他赞不绝口。他多才多艺,精于音乐,时人誉之:“曲有误,周郎顾”。孙策称之为“英(亻隽)异才”,孙权赞之曰:“公瑾雄烈,胆略兼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艺术本来是独立发展的,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但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艺术便逐渐吸收印度艺术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风格的中国佛教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展放异彩。据中国史料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刘英曾为“浮图”斋戒祭祀并供养佛教徒,得到汉明帝的褒奖。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朝派使臣蔡谙到大月氏邀请天竺“  相似文献   

8.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九节有这样一则记载:“Οστο(?),ραπιξειει(?) τηνσεξιανσιαγονασον,στρεφοναντωκαιτηναλλην”[“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 (旧译文);“假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现代中文译本的新译文)。在我国,《尚书大传·大战》中太公曾说:“骂汝勿叹,唾汝无干”。关于唐代的娄师德,也有这样一则记载: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师德曰:‘未也,絜之,  相似文献   

9.
<正> 庄子名周(约—369——286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据司马迁记载,他曾管理过漆圆(“漆圆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能这个职事做得并不久。据《庄子山木、外物、列禦寇》等篇记载,庄子家贫,穿补钉衣,住在陋基,靠打草鞋生活,有时向人借米下炊。可是他学问很渊博,司马迁说,“其学无所窥”。与稷下学士宋鈃(宋荣子)稔知(见《庄子逍遥遊》篇),与同是宋  相似文献   

10.
戴震(一七二三──一七七七)是清代著名的音韵学者,对上古音颇有研究,写有《声的考》和《声类表》两书。前者是有关音韵学一些问题的论述,是一部韵学通论式的著作,后者是一部表现上古音系的等韵图,是他进行古韵分部工作的总结。据戴氏的学生、著名的文字音韵学家段玉裁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丁酉(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之五月,师又自著书日《声类表》,以九类者谱之(按:戴氏初分上古音为七类二十部,后来改订为九类二十五部),为九卷。一曰歌鱼铎之类,二曰蒸之职之类,三曰东尤屋之类,四曰阳萧药之类,五曰庚支陌之类,六曰真脂质之类,七曰…  相似文献   

11.
一哈尔滨名称的解释,从本世纪初起,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的《辞海》将哈尔滨解释为“晒渔网的场子”,台湾省的《中文大辞典》将哈尔滨解释为“平地”,而中译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又将哈尔滨解释为“光荣或荣誉”之义。近百年来,哈尔滨一词在语源语义方面长期争论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方文献资料对哈尔滨记载的缺乏和湮没,其次是由于对哈尔滨地名研究的方法不够科学,致使对哈尔滨的解释牵强附会,以讹传讹。比如单从语音入手对哈尔滨地名进行猜测,以其发音近似蒙语某个词的发音,便认为是蒙语某某含义,或以其发音近似锡伯语某个词的发音,便认为是锡伯语某某含义,而不是从哈尔滨地名形成的历史环境、民族环境、语言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对哈尔滨地名进行综合研究。也就是说,哈尔滨地名语义要与哈尔滨地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上”载: 三桂王云南,尚可喜王广东,耿 仲明之子继茂王福建,继茂卒,子精 忠袭封。耿、尚二藩所属各十五佐 领,绿旗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二万。 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 千,丁口计数万。是为三藩并建之始。 魏源在这里谈到了三藩的兵额。按清代兵制,一佐领为三百人;三藩建制稍有不同,一佐领为二百人,事见《清史稿·吴三桂传》:“三桂所部,五丁出一甲,甲二百五佐领”(按:耿、尚二藩建制没见记载,当与吴藩同)。若按此推之,耿、尚二藩的旗兵各为三千人,吴藩旗兵为一万零六百人,加上绿营兵(即所谓“绿旗…  相似文献   

13.
一、《遁园杂俎》和马忠骏二十年代前后的社会活动马忠骏生于1870年5月28日,故于1957年6月1日。原名马德扬,发蒙后慕岳忠武王之为人,改名马忠骏,一字无闷,又称遁园、遁庵,自称遁园居士、遁园老人、无闷主人。老百姓尊称他为“马总办”、“马道台”,或因他性情直爽和胆大称其为“马大胆”。马忠骏祖籍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先人因参加清初战争编入汉军镶白旗,涉居奉天海城接官堡,“累世务农,无显者”。他善为文,儒学造诣颇深。1914年2月23日,马忠骏被任命为驻啥尔滨的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10月1日接任视事。1921年2月5日,马忠骏为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长,是年7月,他升任为局长。到了1925年9月,马忠骏突然辞去东省特别区市政府管理局长。1926年他又决定辞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一职,遭省长吴俊升的拒绝。他任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长时曾主持修建了哈尔滨的通道大街(现中山路),马忠骏把它叫做“遁园路”。他的夫人出面做校董,募捐创办了啥尔滨第一女子中学。有的文章说他从1914年任铁路交涉局总办时就开始营建遁园。我认为,1914年马忠骏正值仕途顺利之时,不可能产生退隐之心。张朝墉在《遁园生圹征文启》中有句“遁庵早岁抱青紫,驰誉名扬。晚隐居啥尔滨八里外之马家屯,自辟田园,兼营生圹,为司空表圣之所为,历五稔乃脏事。甲子四月,遁厂五十  相似文献   

14.
几经斟酌写下这个题目。笔者想,用车比喻人生最为恰当。既为车,其载重量则有限度,倘若超载,则车毁人亡矣,因而笔者说,人生如车,切莫超载。切莫贪心而超载。要说贪心之大,历史上首推清代和坤,其胃口在大得惊人,他贪污纳贿所得钱财折合白银八亿两之巨,相当于清朝十年收入总和。据史载,有一个山西巡抚想巴结和坤,派他的部下带二十万两银子专程到京城上门献礼,然而进献无门,和府无人接待。这人为打听个中原委,便花五千两银子作“小费”求见,结果出来个衣冠楚楚的年轻奴仆,张口便问:“黄的(指黄金)还是  相似文献   

15.
“重耳之亡”是《史记·晋世家》中的重要内容,司马迁写这个事件主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和《国语》的相关记载,同时参照《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对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易处理。从细节处对比《史记》与其他先秦文献关于“重耳之亡”的记载,可以了解司马迁选择、改易材料的用心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天京城失陷。曾国藩八百里红旗报捷:“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但据《李秀成自述别录》:“城破时,城中不过三万人,除居民之外,贼兵不过万余人,能守城者不过三四千人”。英国驻镇江领事艾德金(Adkins)于城陷后一星期到南京参观,据其致英外相罗塞尔报告书,城内能战太平军约一万人。又有外人估计,城内战士最多不过一万人,其中城破逃出一千五百人,被杀者七千人。对此,罗尔纲先生早已考辨曾国藩虚报战功之谬妄(见《太平天国史记载订谬集》)。简又文先生也综述其要,认为“其时天京城内全体人口共约三万人,太平军占其半,能守城作战者不过三、四千人,其余万余人,除大小文官之外,则大都是各处太平军留京之眷属,或老弱孤寡伤病残废,及各王府留守之少数属下人员与卫士,所谓居民实无几耳“(《太平天国全史》卷下)。  相似文献   

17.
阳明学派分化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万斯同《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和《阳明书牍》,以及钱德洪《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弟子有姓氏可考者共三百余人。以人数言,虽不及朱熹四百余弟子之众,然阳明学派“鼓动海内”(顾炎武语),声势浩大,则远胜于朱子学派。但是,伴随着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的兴盛,其内部潜滋暗长的几股背驰的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万历初年,阳明学派分化的阵势逐渐明朗。其后学各执一说,纷争迭起,揭开了有明学术思想“一本而万殊”(黄宗羲语)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8.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19.
据关成和同志著《阿勒锦——哈尔滨地名考》一文(见哈师院学报1978年第2期)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的音转。仅以有文字可查的时间计算,她已经有882年的历史了。但是,近百年来俄、日殖民主义者别有用心地对哈尔滨的历史作了不少的歪曲  相似文献   

20.
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是青溪(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人,这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最早提到方腊籍贯的,是方腊起义期间的两条重要史料:一是北宋官员李纲探亲回家,适逢方腊起义,遇阻于路,对方腊起义的情况“亲见探报及得于传闻实为详悉。”他在上王太宰(王黼)书中,明确说“睦州方寇”,而且说方腊“据帮源村”(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八)。二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州知府卢宗原重修歙州城池(其时已改名为徽州)时,烧制的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