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天道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认为整个审美缘发构成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故而中国美学强调目击道存,要求审美者走进自然山水之中,以自然万物为撞击自己心灵、激发审美创作欲望和冲动的重要契机,为产生灵感兴会的渊薮,去心游目想,寓目入咏,即事兴怀。 相似文献
2.
马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2):141-145
庄子的“天论”即“自然论”亦为“道论”。庄子认为“天”是“美”的本源 ,其“天论”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价值依托。基于此 ,庄子推崇素朴美、自然美、大美 ,以此作为对当时社会审美文化感性化、生理享乐化倾向的反拨与否定 ,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兰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109-112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但最终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调和,形成中国化佛教。文章探讨了佛教与传统文化之内在天道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境界的区别,旨在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梁锦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既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又要看到邓小平的独特理论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祉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范畴史研究的一点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2):78-81
在分析“范畴”一词之本义与引申义的基础上,学科、学理意义上中国美学范畴史的研究之所以是“合法”的,首先是由于中国人文史上,实际存在有待于建构中国美学范畴史之大量范畴及其群落的思想与思维资源之故。而诸多关于中国美学的命题、范畴及其群落,在思维方式上,是诗性问题的知性思考、天人合一问题的天人相分之研究成果。从而回答了所谓“中国美学范畴史研究”这一提法“难以成立”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文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9-114
对既定理性观念及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的态度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和中国传统意象论对话的一个主题。现象学和意象论都有对既定理性观念第一性的排斥,但两者的“排斥”有深刻的差异。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也为意象论和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家所重视,但同样,其内在的相异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周跃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2):141-143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与系统创新,即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其内涵,就是一切有利于教学创新和创新教育实施的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教学管理模式如何改革,系统如何创新?可从三方面探索一、原则与灵活同步,实现管理观念转变;二、严格与宽松并存,突出管理模式变革;三、规范与创新交叉,促进管理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陶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5):633-638
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是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反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深化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述超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4):86-91
通过考察俄国形式主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重点梳理俄国形式主义与庸俗社会学文论二者之间论争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以及论争的核心问题: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场论争引发巴赫金尝试将二者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启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谢向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0-43
艾青的诗歌散文美理论包括语言的口语化、体式的自由化和创作的形象化三层含义。其诗学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对新诗大众化进程的推动、对30年代新诗弊端的矫正、对新诗现代化命题的承担和对主体表现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张牡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109-112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广大师生的关注。其中听力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们的弱项。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解析了听力理解的过程,分析了四级听力题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听力的策略,如增强语言图式、激活内容图式、使用形式图式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