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以“科学历史观”的创造者著名于世。但也产生了一个误解:以为他的历史观只有科学规律的内容,一种纯粹的客观规律的总和。其实,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科学规律是离不开人的,它们是人的活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的结合,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理论品格。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重提“以人为本”,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践道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以“什么是人、什么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有没有价值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为主要对象进行深人研究,这是回应各种环境研究中的思潮,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现代科学家,特别是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知识,他的工作就会是无效的。在我自己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思想。”发表这段深刻议论的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玻恩。  相似文献   

4.
林子 《21世纪》2001,(7):7-7
鱼儿离不开水, 荷兰人离不开自行车。 最近从荷兰旅游归来,喜欢猎奇的朋友问我在那儿有没有去红灯区转转。实话实说,我的确对红灯区沿街大玻璃窗里坐着的一个个“襟怀坦白”的风情女郎多瞄了几眼,也欣赏到了妍丽的郁金香和古朴的大风车。但这些异国风情都没有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毕竟都和想象中的情景相差不多。真正令我意外的是,在荷兰这样一个欧洲发达国家,老百姓上下班、出门购物甚至外出旅行都喜欢骑自行车。正如荷兰人自己所说:“鱼儿离不开水,荷兰人离不开自行车。” 漫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市,游客耳际不断响起…  相似文献   

5.
据说,季羡林先生建议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开幕式中应当出现孔子的形象,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于是,反对者揭竿而起,立刻对“孔子进奥运”骂得不可开交。我原本觉得这是一个没什么讨论价值的话题:可是.当我看到一些令我匪夷所思的“反对理由”之后,改变了主意。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多人对中国文化、对儒学、对孔子怀有如此令人费解的误会,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流行说法:“现在是经济繁荣,哲学贫困。”“哲学是时代智慧的结晶”与“哲学无用”两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促使人们对哲学的社会功能和哲学的改革进行反思。 哲学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生命力的根基在社会实践,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反过来,它们的成果又促进着哲学的发展。实践表明: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文艺哲学上通文化哲学,下通作品意味,其“随物赋形”“物各有主”的变化多元哲学,是对老庄哲学和郭象哲学批判创造性改造的结果,形成了他“行云流水”的创作观、“诗词互换”的文体观、“物我互动”的天人观,从而体现出中国伟大作家文化哲学、人生哲学、文论思想、作品意味一体化的创造特性。但苏轼的自然性变化的生命观还没有注意到人的文化思想创造多元观,也没有注意到由“物各有主”向“人各有思”的创造性哲学思维的提升,因此我们同样需要通过批判创造性思维审视苏轼的文艺哲学,才能建立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文艺哲学和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期与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跨越“物理学危机”所造成的认识论障碍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挑战。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不断进化发展的科学中吸取养料,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现存的科技哲学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科技哲学,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的理论基础。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实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的自然科技哲学均有较大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科技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纵向过程中的“全面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以及科学整体发展的“动—静—动”的无限序列,也由此而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发展平台”。自然科技哲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全面科技哲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科技哲学亦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我之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它的理解在学术界并不一致。多数研究者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或者是“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也有的理解比较正确,可惜没有做出透彻的阐述。因此,深入地研究“为我之物”概念,给以确切的界说,这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对“我在”及其根基的论证是哲学对世界的终极关怀的集中体现和根本标志。“我思故我在”、“我欲故我在”、“我在故我在”、“我做故我在”等是西方哲学家对“我在”之根基的不同解答。其中,“我做故我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它科学地说明了“我在”及其根基,为我们进一步求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思维原点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很复杂,我说不清楚。但我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受到不少的启发,也想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谈一些看法,向同志们求教。哲学专业应当加强,不应当削弱我们听到不少对哲学的非难。社会上有不少的人对哲学有种种不好的看法。有的同志甚至直截了当地认为今天的四化建设只需要具体的科学(包括管理科学)和技术,不需要没有“经济效益”的哲学,哲学“无用”,哲学专业根本可以取消。有人挖苦说,哲学专业最大的“效益”就是让哲学教员有饭吃。我们对这类议论应该怎么看?我想,我们不必为了捍卫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旨趣契合了近代中国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呈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交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以伟大的实践创造回应时代之问,以卓越的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正确反映、把握、引领时代中,构建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筑牢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存在的认识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哲学框架中探寻文学作品中女性生命的历史沿革,从众多女性的遭际命运中提出作为“存在物”之一的女性应当具有“存在”意识,知性存在是生命的自觉,也是生命体存在的意义、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倒霉催的猫     
沈书承 《可乐》2008,(12):21-21
人总要犯错误,否则正确之路人满为患。我是一只猫,没人疼,没人爱,活得也算自由自在。垃圾桶里的咸鱼养育了我。虽然别的猫说我没什么品位,不过我就好这一口。这和挖鼻孔、掏耳朵眼、抠脚趾头没什么区别,自己开心就好。面对生活,我常常面带微笑,站在风雨中,任它雨打风吹过。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一个人曾象周作人那样以如此明确、坦然的态度自命为中庸主义的信奉者。他多次直截了当地承认:“我最喜欢谈中庸主义”。“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我的理想只是中庸”。“这毫不含糊的表述,显示出他对自己崇奉中庸哲学的一种自信。在他看来,中庸哲学自不可避免地会存有某种弱点与不足,但决不是一个什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人们对待“自然”与“人工”范畴,有忽视它的存在或不把它作为独立范畴的倾向,本文的论证表明.“自然”与“人工”非但是中国古典学美乃至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是有无、虚实、形神、意象、大小等范畴的审美元范畴,它既是“天人合一”哲学美学大范畴的一种明晰化、具象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更深一步理解上述那些范畴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新的科学,它离不开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赋予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它永葆科学青春和旺盛的生命力;理论创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创新提供正确的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三重语境及其科学发展观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科学发展观价值核心的“以人为本”。是中、西文化的传统精华,也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旨归,然而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不同语境下的内涵差异造成了对以人为本的诠释上“人民,,拒斥“个人”、“人本”“物本”对立等观念误区,影响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知。只有理解三重语境下的“以人为本”.才能明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视域及其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在哲学的宣传和教学中,对这个问题所作的比较流行的解释和说明,也的确有“漏洞”,不能说服人,造成了一些理论上的“困难”。不久前,李秀林同志发表了《哲学基本问题新探》一文(见《光明日报》一九八○年六月十九日),挑开了这个问题,对流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对促进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对问题的解决,我认为未必正确,因此愿把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一点心得写出来,参加讨论,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