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中国自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每个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率由7O年代初的58个降到现在的2.4个左右。而19世纪欧洲已婚妇女平均生育5个孩子,经过大约一个世纪后才降到2.5个。我国用十多年的时间使每位妇女少生育了3个多孩子,在占世界人口22%左右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实现这样的下降速度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因此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时间又是如此短的情况下人口控…  相似文献   

2.
张丽萍 《北方论丛》2021,(4):65-75,167
低生育率问题是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均衡发展、地方经济振兴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总和生育率就已经低于更替水平.2000年总和生育率低于1.0,成为超低生育率地区.东北地区出生率持续低迷,2019年东北地区出生率比全国低40%以上,出生人口数量进入持续减少阶段.与2000年相比,2019年出生规模降低了37.5%,降低幅度最大的黑龙江省达到了40.4%.从低生育陷阱理论机制分析发现,未来东北地区提升生育水平面临很多困境,育龄妇女人数减少且年龄老化,婚育结构变化,叠加人口迁移流动,人口增长负惯性持续强化.从取消生育限制、提高生育意愿、减少妇女流出和提高已婚育龄妇女数量等方面入手,可以减缓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的状况,遏制低生育率陷阱的继续加深.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理论与政策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是当今中国的人口政策,而且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七十年代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计划生育,在短短二十来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人口的增长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六十年代的5.68下降到八十年代的2.07,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各民族人民的婚姻、生育观念,正在由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转变。这些成就的取得,其中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人口转变及后续社会保障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开始,我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类型,这种转变是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生育政策强力控制生育而迅速实现的。当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向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社会和政府对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社会保障工作要统筹考虑,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并能维持来之不易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低生育水平,我们认为,这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变化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中国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增长变化轨迹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口群的死亡水平直接影响到妇女的生育,即是说,人口存活率与生育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育的目的,一是为了“种的繁衍”,要生育足够数量的后代来接替老一代,达到世代延续.二是为了生产出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来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人口死亡水平高,存活率低,妇女就必须以高生育水平来弥补损失,这种生育意念的长期诱导作用,妇女就必然早育、多育.反之,则是晚育、少育.,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广大农村地区医少药状况更为严重.人口死亡率高,存活率低,妇女生育水平也就高.如1981年全省3个民族自治州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4.86,而其他六个地、市同一指标为4.03;1989年3个自治州总和生育率下降到3.21,而其他地、市则降到2.85.  相似文献   

7.
试论人的生育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加强人的生育意愿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人的生育意愿中几个问题谈点个人认识。 一、“生育意愿”是人口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 在人口学研究中,生育意愿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影响人口出生率的诸多社会因素中,生育意愿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任何社会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备受关注的俄罗斯"人口危机"并未因其人口政策的调整而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人口危机"为俄罗斯带来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为其教育发展和国防安全等带来负面影响。"母亲资本"等刺激性生育措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积极性的"透支"可能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结果,说明其人口政策缺乏有效性。决定俄罗斯人口形势变化的主要变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移民流量。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都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而影响移民流量变化的结构性因素则在于流出地的民族资源以及移民政策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第四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于1988年8月24日至27日在银川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向会议提交了90篇论文、调研报告和调研资料,就西北地区开发建设中的人口状况和人口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西北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生育政策和西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三个问题上。一、西北各省区都已进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要采取切实措施,控制人口过速增长1986年,西北各省区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有较大辐度的回升,一年之间猛升4~8个千分点。陕西省人口出生率由1985年的19.83‰,猛增到23.00‰;宁夏1987年进行1%抽样调查:1986年的出生牢为25.15‰;甘肃省1986年比1985年多出生18.10万人。代表们根  相似文献   

10.
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征 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与发达国家并不一致。首先,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前者从战前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阶段,跨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人口高速增长阶段;后者则在经历了一百多年人口演变的基础上,步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慢速增长和老龄化的阶段。其次,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与工业增长的任务也与发达国家迥然不同,对于发达国家,人口减少的威胁较之人口过剩的威胁更为严重,在这些国家,人口增长率降低已使生活必需品制造工业的生产相对低落;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趋向正好相反,这些国家必须尽更大的努力来生产必需品,以供养渐增的人口。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由于生育观念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这些都是城市人口的出生率远远低于农村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文盲半文盲占全国的90%,当年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宗敏  廖敏 《家庭科技》2021,(10):34-36
我国家庭代际支持的困境 当前,我国家庭代际支持受到的严峻挑战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第一,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养老压力.20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全球之最,还掉进了"低生育率陷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2017年比上年出生人口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仅为12.43‰,比2016年下降0.52‰.2017年,我国的出生率比日本还低,自然增长率更是下降至5.32‰的超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性别是人口最基本的自然属性。性别构成是人口的基本构成之一。人口统计学中常用性别比这一指标(即100个女性所对的男子人数),来表示一定时期在一定区域内所居住的常住人口男女两性之间的数量关系。性别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婚姻、生育,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再生率速度。从而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省人口性别比例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的分析,找出影响本省婚配活动的人口性别比例因素,以求对我省人口性别比问题有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广西的人口生育水平在1999年已经实现由高出生率到低出生率的历史性转变。然而自2005年起出现反弹,呈现出偏高的发展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长达10年左右。广西的人口生育水平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产生反弹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结构性增长的惯性拉动。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分析面临的人口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实现广西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5.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挑战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理论探讨,尚未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与2000年至2015年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发现高房价有助于降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经济增长则没有显著影响;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儒家伦理和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小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初期性别干预程度高的城市;女性社会地位、城镇化进程、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地区生育政策等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也有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强"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并普及新型生育文化,从而继续缓解家庭生育行为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晋西北地区妇女的生育状况极为落后,主要体现在早婚盛行、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不注重产妇的健康等,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但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和保守的生育习俗也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6,(1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呈现出新情况、新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结婚率与离婚率出现大幅上升。同时,通过观察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婚、丧偶四种婚姻态势可以发现:人们的平均初婚年龄向后推延,大龄未婚人口现象日益凸显;处于适婚年龄的青年人已婚人口数降幅明显,而中老年人再婚率却逐渐上升;女性离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中年人成为离婚的高发群体;丧偶人口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丧偶的风险也在增加。四种婚姻态势集中反映出四个突出问题,即大龄未婚人口问题、中老年人再婚问题、中年婚姻危机问题和老年人丧偶问题。要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个别年份外,宁夏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很快。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率水平降低了。但是由于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惯性作用,在今后的较长时间内,宁夏总人口仍将有一个大的增长趋势。因为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第二次生育高峰所形成的庞大人口群,将要陆续进入结婚生育阶段,这必然出现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出生人数显著增多的时期,即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1986年宁夏已进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如何认识我区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及应采取什么战略对策,事关重大。本文拟就这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生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婚姻形式下进行的,男女的婚姻缔结,是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前提,或者说是一个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的婚姻状况是整个人口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在人类的生育活动要求有计划进行的今天,及时研究人口的婚姻状况,对指导生育、有效控制人口,掌握人口婚姻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均有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我国在一九八二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到2009年期间,包头市出生人数经历了出生人数增长阶段、出生人数持续阶段、出生人数减少阶段和出生人数回落回升阶段;出生率经历了第一高峰阶段、第一低谷阶段、第二高峰阶段、第二低谷阶段和第三高峰阶段;死亡人数经历了死亡人数增长阶段、死亡人数减少阶段、死亡人数持平阶段、死亡人数抬升阶段和死亡人数回落回升阶段;死亡率经历了下降阶段、徘徊阶段和起伏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确定为传统型阶段→过渡类型阶段→现代型阶段;60多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梳理,为包头市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解决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